APP下载

浅谈舞蹈基训音乐的编创

2020-08-26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织体谱例旋律

引 言

音乐以由内向外的精神驱力为舞蹈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审美灵感与想象情境,舞蹈则以多变的舞姿、优美的动作融入音乐构筑的审美情境中,两者的水乳交融,构筑出以视觉审美为核心的综合性艺术。在舞蹈教学的基本功训练(以下简称“基训”)中,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编创对于舞蹈教学来说,不仅是帮助学生融入艺术情境的最直接手段,也是激发舞蹈训练多重审美体验可能性、完善基训内容的丰富性,并将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重要途径。优秀的基训音乐编创不但能更好地辅助专业课教学,而且能使学生在舞蹈课堂中得到音乐与美的熏陶—而这对舞蹈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可以提升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肢体灵感,使学生更好地将技术训练融入艺术审美情 境中。

舞蹈伴奏音乐编创工作是舞蹈训练专业化、系统化、体系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随着专业舞蹈教学的蓬勃发展,国内许多院校都不约而同地将舞蹈训练音乐编创教材建设质量的提升与体系化作为重要工作,积极筹备和投入舞蹈基训音乐教材的编写。但在具体探索实践中,舞蹈基训音乐既需要编创者具有丰富的舞蹈钢琴伴奏经验,又需要拥有建立在作曲能力基础上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这些都对舞蹈基训音乐编创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伴奏积累与编创实践,试图总结自己多年来的舞蹈伴奏编创经验,借以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同行了解和熟悉舞蹈基训音乐的编创经验与技巧,更好地促进舞蹈教学音乐编创的发展。

一、音乐本体

旋律与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通常是音乐的主体,它不仅是组织在一起的音的线条,更是人类内在心声的外化。而节奏则是将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时值规律组织起来。

音乐与舞蹈的密切关系最直接体现在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中。前者决定着舞蹈艺术内在的心灵姿态;后者则决定着舞蹈韵律、时间延展的审美状态。所谓“歌之不足,舞之蹈之”,不仅说破了音乐与舞蹈的内在联系,同时也道出了旋律、节奏与“舞之蹈之”的内在同构性、对应性。

当然,在中国古典舞基训音乐的具体编创实践中,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其首要的任务是关注旋律、节奏要素与舞蹈动作细节的契合性。具体说,要熟悉、了解基训课上的每一个训练技术动作的性质和特点,加强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写出符合基训课堂所需要的音乐,结合中国古典舞的气息神韵设计出符合舞蹈动作的音乐。

(一)旋律与舞蹈的契合性

旋律是舞蹈的内在心灵姿态,舞蹈基训音乐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处理好技术训练与音乐的旋律形态水乳交融的对应性。在基训课堂上,每个技术动作都需要对应的音乐给予个性化的衬托,每个技术动作训练都有自己的艺术想象与情境特点,需要音乐准确地刻画与营造。

而做到所有这一切,旋律的构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伴奏乐曲的编创中,旋律与舞蹈的契合度,例如古典舞中旋律对民族因素的强调,以及旋律个性的凸显与营造,显然都是编曲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1.音乐带入感

关于旋律与舞蹈的契合性,笔者强调“音乐带入感”。所谓“带入感”,是指根据舞蹈表现的需要以及舞蹈肢体语言衍生出的审美暗示,通过音乐构筑符合舞蹈表现的情境,将舞蹈动作带入到音乐中,从而使得枯燥的技术训练变得更加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这里,音乐构筑的灵感来自舞蹈肢体语言,但通过音乐艺术情境的营造,又反馈回舞蹈,从而形成相互呼应的完满的艺术境界。

以笔者创作的《活动1》(谱例1)为例,它是整堂基训课的开始,以一位擦地和拉伸为主。因此,为了凸显动作拉伸的舒展与张力,笔者在旋律创作中,首先利用4/4拍较为舒展的特性,结合八度上行大跳、上行级进以及随后的六度下行大跳,拉伸了情感的幅度与张力,很好地配合了舒展的舞蹈动作。此外,重要的语汇采用了开离的大幅度上行爬升或下行下探(见谱例1中的圆形标注)的音程模式。

可以看出,舒缓的4/4拍中的大跳、开离音程,与舞蹈动作的大跨度的拉伸技术有一种同构的艺术形象关联。由此,笔者最终通过旋律参数,不仅抓住了这段舞蹈基训的审美情境,也实现了音乐形象与舞蹈动作的对应性。

笔者所作《探海翻身》(谱例2)的旋律则是一种亲切的倾诉。其不仅抒情,而且富有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愫,很好地契合了舞蹈动作丰富、婉转的感情宣泄。

谱例1《活动1》

谱例2《探海翻身》

《控制1》(谱例3)是笔者为舞蹈控制训练而作的音乐编创,音乐中构筑的审美情境直接来自“控制”技术训练中显露出的技术与审美要求。音乐速度舒缓、旋律线条疏阔起伏,开离的音型拉开了情感幅度,并配合左右手交错呼应的旋律线条……所有这些特点几乎都与起伏舒展的舞蹈动作形成审美同构。

音乐带入感可以给舞蹈学生以情景与画面感的描绘,这是舞蹈基训音乐编创中的重要工作,也是编创者的创作思想以及对舞蹈技术训练理解的体现。

2.旋律个性营造

从舞蹈训练角度看,音乐个性的提升,可以使舞蹈学生更好地在音乐情境中得到丰富的艺术审美体验,从而提升技术训练的质量与艺术性,而旋律个性又决定着音乐个性,因此旋律的创作应该契合舞蹈动作的需要。

在笔者的作品《相约》(谱例4)中,主题的基本个性特点体现为两个音的基本单位之衍生,旋律上行的爬升通过这两个音构成的基本单位的叠加得以完成,具有鲜明的旋律个性。这样的音型模式贯穿整个乐曲,不仅旋律起伏大,情感幅度大,而且凸显了主题的音乐个性(见谱例4中的圆形标注)。

下面的作品《控制2》(谱例5),旋律素材来自电视剧《东宫》插曲。笔者根据此素材编写了织体较为丰满的舞蹈钢琴伴奏作品。从主题个性方面看,该主题的核心素材是由上行小三度加下行纯四度构成的一个动机。此动机有一种天真、纯净、清丽、明快的情感特质,而原作者已将此主题进行了充分的变化与展开。谱例5中,第一个圆形标注的是基本动机,第二个圆形标注的是基本主题的“答题”(基本动机的回应),第三个圆形标注的是基本主题的对比成分,也是乐曲陈述阶段的基本要求,而第四个和第五个圆形标注,让我们看到乐曲在进行过程中如何将一个基本动机发展成丰富多姿的表现形态,从而充分地凸显出乐曲的特质与个性。这是一个旋律个性写作的成功 范例。

旋律的个性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与“复杂”画等号。在舞蹈伴奏中,旋律的个性往往与舞蹈的需求休戚相关。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很多轻快的技术训练要求旋律简单明快,因此旋律个性更需要的是律动性、简洁性。在《射燕小跳》(谱例6)中,笔者采用了最为简洁的旋律音型,为更好地契合训练动作,音程很少大跳,从而营造轻快的气氛,反倒更符合舞蹈动作的要求。这段旋律同时也有民间音乐元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音乐个性的构筑,还体现在整个基训过程多曲目的相互关系中,体现在每个技术训练音乐曲目之间的个性对比与个性呼应上。具体而言,要尽量避免前后组合的音乐在调性上、风格上,甚至速度上过于雷同,前后曲目应尽量采用远关系转调以构成音乐的对比。尤其在把下大跳或其他技巧训练的地方,雷同问题较多,应该引起注意。大跳技术训练类型丰富,有些大跳是长线条的音乐,如凌空越、大射燕跳等,有些是短线条的大跳,如倒踢紫金冠、吸腿跳、摆腿跳等。平转音乐和串翻身的音乐也非常容易混淆,所以在编创前一定要先弄清楚这两个动作最佳的节奏型及伴奏织体,从而凸显与舞蹈动作相契合的艺术个性。

谱例3《控制1》

谱例4《相约》

3.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

民间音乐素材在中国古典舞编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为此,笔者广泛借鉴、收集了大量民间戏曲素材,从而努力将民族、民间音乐风格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笔者创作的《大舞姿转》(谱例7)通过装饰性音型、附点音型的运用,使得旋律不仅具有北方民间音乐风格,还在旋律韵律上蕴含着戏曲的板腔韵味。左手伴奏中,弱拍音型的停顿为右手旋律的韵味留足了空间。为更全面地展示乐曲的民间风味,这里展示《大舞姿转》的完整作品。

前面提及的《探海翻身》(谱例2)对装饰音的运用同样也增添了中国风格的意蕴。特别是第1小节,左手的副旋律带有中国化的线条对应之美。

下例《鸣》(谱例8)的主题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是写给转、翻、跳组合的作品。该曲适合动作幅度大的组合,如大跳、平转、串翻身、虎跳等,音乐不仅悠长舒展,且衬托出激昂向上的斗志。

创作出动听的旋律,是成就一部优秀伴奏音乐的基本前提。旋律作为音乐的灵魂,不仅是每个舞蹈动作的情感寄托,也是舞蹈性格、韵味形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谱例5《控制2》

(二)节奏与舞蹈的契合性

在舞蹈伴奏音乐中,节奏节拍是舞蹈与音乐关联中最直接,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有些舞蹈可以没有旋律,而只有拍子与节奏(打击乐)。同是时间性的艺术,节奏使舞蹈与音乐真正实现了时间延展性上的审美同构,也真正实现了艺术共鸣。因此说,舞蹈伴奏音乐最基本的功能在于节奏。

1.细节构思

节奏的写作在于舞蹈与音乐的关系细节。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专业老师在推课时的动作细节,强调气息的点和节奏的重拍点。例如,基训课老师在进行把上弹腿动作的教学时,我们就要观察小弹腿与大弹腿节奏型的细微差别与情绪变化,此外,也应与老师积极沟通,从而编创出贴切的音乐。根据经验,小弹腿可以用2/4拍,这样能达到轻盈利落的效果;而大弹腿则选用6/8拍,因为大弹腿的弹腿速度比小弹腿速度慢,故大弹腿比小弹腿需要更多的音乐时值去完成动作。

谱例6《射燕小跳》

谱例7《大舞姿转》

谱例8《鸣》

在小弹腿的音乐中,钢琴的表现要富有弹性,因此需要节律鲜明、强调重拍的音乐。而大弹腿的音乐在节奏的表现上,要增添抒情性、韵律性,使得技术训练在音乐的衬托下更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如笔者为大弹腿编创的音乐《弹腿》(谱例9)。

而为大踢腿组合设计的音乐在节奏、速度上又有不同。根据训练的技术要求,笔者一般为前4个8拍配上刚劲有力的2/4拍音乐,帮助学生们把大踢腿动作做到位。后4个8拍则使用舒缓流畅的4/4拍,以配合搬腿动作。当音乐进行到最后4个8拍时,再次回到大踢腿有力的节奏。伴奏中简单的节拍、速度变化与调整,可以很好地辅助和促进舞蹈的技术训练。

谱例9《弹腿》

2.个性构思

在音乐主题创作中,节奏的个性构思是凸显主题个性的重要手段。从旋律角度看,节奏个性是建构旋律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笔者创作的《五位擦地》(谱例10)中,贯穿始终的附点音型节奏是作品的节奏个性。附点音型既营造出轻快简洁的特点,也为技术训练的明快、简明奠定了基础。笔者受轻爵士节奏的启发,创作了这个素材,给人以很强的律动感,调性上又具中国传统民间音乐风格,力求将中西音乐因素融为一体。

五位擦地通常都采用轻快的4/4拍节奏,前面8个8拍×2是擦地正反面,强调脚与地的摩擦,后面8个8拍×2是强调“转”的练习,在学生“转”的时候出现重拍,这里用2/4拍,能给学生们的“转”提供支持。其节拍速度变化也是根据舞蹈技术动作的变化来实现的。

节奏个性有时也能通过旋律与伴奏织体的纵向关系实现。在笔者创作的《腰》(谱例11)中,第13至第15小节的节奏变化来自旋律与伴奏构成的“三对二”。这种三连音的伴奏音型对八分音符为主构成的旋律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为腰部训练提供了理想的伴奏氛围。

每个技术动作训练都有自己的艺术想象与情境特点,需要音乐准确地刻画与营造。

3.节拍、速度的调整

舞蹈编曲中的节奏变化常常表现为节拍、速度的调整,这在前文已有所涉及。舞蹈伴奏音乐的关键在于节奏,但节拍与速度是节奏得以展现的基础。因此,在现有的舞蹈基训音乐教材上,可以通过对乐曲节拍的调整,或对节奏进行巧妙的改变,形成与原曲截然不同的音乐性格。这在前文《活动1》(谱例1)等曲目编创介绍中已有提及。比如前述《活动1》中三段体的第一段、第二段是大幅度的身体舒展,而到了第三段是半脚尖并立加转的训练,根据训练需要,通常会采用2/4拍,强调发力点。因此,节拍和曲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训练需要作出调整。这些考量,有时也随专业老师和学生的年级高低有所变化。

二、作曲技法的创造性作用

舞蹈基训音乐中,旋律、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语汇固然重要,但作为一部好的舞蹈伴奏音乐,还应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作曲技术的一般规律,还需要有和声色彩、伴奏织体、调性设计,甚至曲式结构设计的烘托与提升,这些都属作曲技法范畴。

(一)和声与伴奏织体

和声与伴奏织体是编创中除了旋律、节奏之外最重要的方面,也是编创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环节。首先,可在和声处理中巧妙地运用大小调体系或中国民族调式。其次,还可营造丰富的和弦色彩。中国古典舞课堂尤其需要合理运用民族调式,以此体现古典舞神韵。

《控制1》(谱例3)充分考虑了和声的丰富性对音乐形象的营造,开头的和声编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在伴奏织体上,开头几小节左右手呈交互对话的模式,使整首乐曲具有内在的情感交互,契合了舞蹈技术“控制”中的舒缓与连贯。

谱例10《五位擦地》

谱例11《腰》

伴奏织体的丰富运用是和声处理的关键。对小踢腿、小弹腿、小跳类的舞蹈组合,笔者在音乐编创时格外注意织体上的处理与变化,并配合左手轻快、有弹性的演奏。以《腰》为例(见谱例11的第16小节),为应对把上腰、把下控制后半段,织体上运用左手大跨度的琶音与柱式和弦以拓宽情感的幅度,也将音乐推向激情与高潮。

音乐意境的营造是和声与织体处理的重要方面。音乐很忌讳编排过满,因此,有时要用最少的材料,构筑典型的织体语言,实现音乐的艺术个性。比如,左手要适当留白,将东方简约的艺术风韵纳入其中。

《活动1》(谱例1)中的织体,是随着舞蹈动作的情绪变化而进行变化的,留白或填满都与音乐情势、舞蹈情绪密切相关。根据舞蹈的需要,从第6小节开始,不仅调性与开头形成鲜明的对比,织体也有了有力的变化。再者,《大舞姿转》(谱例7)中的第1至第2小节的伴奏织体,在弱拍音型上的有意停顿,为充分营造旋律韵味留足空间,同时也形成了个性语汇。

《平转》(谱例12)显然属于和声化衍生的旋律。该作品旋律的发展与变化,几乎都是从和声的功能进行与色彩变化中衍生而来的。

作品《韵》(谱例13)为控制组合训练而作,采用了同主音大小调,音乐流畅舒缓,是前旁后腿控、转、探海翻身等训练的理想伴奏作品。可以看出,左手和声织体演化为音流状,音乐形象具有独立性。在左手快速起伏的音流中,上方声部飘来明亮、清新的旋律,好似弦外之音,形成生动丰富的艺术效果。这是和声思维受中国五声调式风格影响很深的一部作品。

在和声编曲中,键盘和声的驾驭能力至关重要,因为键盘和声可以将所学理论与演奏实践很好地结合,从而丰富经验的积累,提升编曲的品质。在键盘和声中,不仅需要作曲者具有固定调的写作能力,有时也需要运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首调观念。只有中西思维结合,才能灵活熟练地掌控和声伴奏技术。

(二)调性变化

调性变化在舞蹈伴奏中不仅是丰富音乐变化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也是舞蹈情境转换中音乐作曲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每个基训技术动作都需要对应的音乐给予个性化的伴奏衬托,而转调可以在舞蹈情绪变化上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活动1》(谱例1)为例,根据动作与情绪变化的需要,乐曲从C大调转向下属调性降B大调,同时伴奏织体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谱例12《平转》

谱例13《韵》

在另一首笔者为基训“活动”创作的作品《回忆》(谱例14)中,和声化的旋律十分明显,同时,在调性配置中,第25至第32小节的2个4小节乐句构成了不严格的调性模进。

调性可以主导音乐风格的发展方向,也是作品呈示、发展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在笔者的钢琴伴奏作品《相约》(谱例15)中可以看到,和声、调性的变化与调性跨越几乎超越了传统调性的束缚,从降A大调走向c小调,然后巧妙地通过同主音C大调过渡到G大调。这种频繁转调的设置,一方面是舞蹈动作的需要,同时,也受到20世纪多调性风格的影响。

(三)曲式结构

1.结构观念的明晰性

结构的明晰性是理性处理一个完整作品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就曲式而言,舞蹈基训音乐多采用乐段体、单二部、单三部或回旋曲式、多段体曲式等。出于基训的规范,乐句长度多规则对称,分析起来一般不是很难。对编曲者来说,理解曲式结构,熟练地掌握这些结构的艺术特点,可以更科学有效地处理音乐的编创布局,实现编曲的整体感与完整性。

笔者的另一首作品《活动2》(谱例16)由两个方整性乐段构成,两者在调性上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形成突转的变化。但从主题材料上看,两个乐段也具有关联性,这体现在第二个乐段主题是第一个乐段主题的紧缩式模仿上。这样的处理使第二个乐段的情绪得到了进一步宣泄,也使两个乐段在对比中又存有统一,形成完整的作品。在演奏上,由于第一个乐段旋律舒缓,且有装饰音,因此更容易形成抒情性的情绪,而第二个乐段音型开始变得紧凑,情绪进一步得到提升,富有激情。

2.音乐情境的递进性

在舞蹈技术训练中,常常有组合动作节律的变化,这就需要伴奏音乐在曲式结构上有所设计与构想,必要时予以调整与变化,以促成音乐情境的递进。这就迫使作曲者去思考在组合音乐进行到什么地方运用递进手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如笔者创作的《小踢腿》(谱例17)。全曲12小节,前8小节是小踢腿的正反面训练,最后4小节是转的练习。这样的训练要求音乐呈多段体伴奏模式,这种多段体可以是几个音乐小品的串联形成并列曲式,也可以用一个基本主题加以变奏来实现。

《小踢腿》有意在主题旋律和伴奏织体上留有变化的空间,可以根据舞蹈动作组合的需要,在演奏中随舞蹈表现情绪变化速度和情境。同时,在力度递进方面,这段音乐先是弱起,之后一个8拍比一个8拍渐强,最后以强音结束。

谱例14《回忆》

谱例15《相约》

谱例16《活动2》

续上谱

续上谱

谱例17《小踢腿》

音乐情境的递进在舞蹈基训音乐编创中的运用较为复杂。尤其在具体的钢琴伴奏实践中,音乐素材应用的结构调整、临场应对、浓淡拿捏,是比较难用文字说透的。正因如此,编创音乐也拥有了较充分的发展变化的空间。这方面,仍需同仁们更多的编创实践与经验总结。

此外,对国内外舞蹈基训音乐作品的研读与借鉴也非常重要,这尤其体现在本文第二部分所关注的作曲技法,包括和声、织体、调性、曲式结构上。因此,认真研究、分析、摹写国内外经典舞蹈课堂音乐作品,或者按照经典的组合音乐节奏型摹写或改编一些作品是学习舞蹈音乐编创的必经之路。比如,在众多的经典伴奏音乐教材中,笔者尤其对覃超老师所弹的转类组合音乐感兴趣,因为其旋律及伴奏织体非常有动感性及旋转性,笔者在编创中有时会借鉴他的这一伴奏织体并运用到自己的平转组合音乐中,效果很好。

在学习和借鉴经典舞蹈音乐教材中得到切实的经验积累,是舞蹈音乐编创中非常重要的途径。我们只有抱着开放的态度,勇于探索,勤于学习,才能在舞蹈音乐的编创中获得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织体谱例旋律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声民族化技法研究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给你的信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