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宋宗子在闽都

2020-08-25卢美松

闽都文化 2020年5期
关键词:题刻宗室石山

卢美松

据梁克家主修的宋淳熙《三山志》记载,宋室南迁之后,于高宗建炎四年(1130),将原供奉的赵氏王室七殿神御、四殿御容,由浙江温州奉安于福州开元寺大殿。《三山志》还载,绍兴三年(1133),宋朝西外宗正司移置福州,设知宗正司事一员,此外还有丞、簿、主管敦宗院及宗学教授各一员,专司在福州的赵宋宗室事务。按例西外宗正司官员皆授本朝的宗室成员。

宋室南迁,其宗室人员亦经长途奔波而后追随宋高宗赵构。这在福州乌石山霹雳岩下摩崖石刻“潘正夫题记”中有详细的记述:“靖康之间,金人犯阙,二圣北迁。逮建炎中兴,天子受命,吴国长公主始至睢阳。明年,寇淮甸,遂浮江而南,避于钱塘。车驾幸建康,还复入觐。继适江表,会胡骑奄至,循赣水走湘湖,濒南海而达闽川。馆于福唐之神光。因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越五日而赴行在所。男长卿、粹卿、端卿侍。绍兴二年仲春十三日,河南潘正夫题。”潘正夫,字蒙著,河南人,官至太傅,封和国公,是吴国长公主之夫。公主是宋哲宗第三女,金兵破开封后,她随夫南奔,携带四男儿。潘氏题记叙述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宋都东京(开封),次年于大肆搜刮、劫掠之后,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及宗室后妃数千人北去。潘正夫也由此开始了流亡行程:先是随带家小至睢阳(今商丘),翌年因金兵南侵入淮甸(淮河流域),渡江南遁,避难于钱塘(杭州)。高宗车驾抵建康(今南京),并以之为行在(临时首都),潘氏夫妇遂入觐见高宗。继而到江西,因金兵突然来袭,遂循赣水逃往湖南,再到广东海边,最后进入闽江之滨的福州,下榻于乌石山神光寺。因而登上乌石山,观赏李阳冰留下的墨迹石刻。过了五天,又匆匆北返去钱塘皇帝行在所。这一流亡过程镌刻于乌山崖壁,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赵宋宗室人员的活动轨迹,因而弥足珍贵。

乌石山霹雳岩下的摩崖石刻“潘正夫题记”

《三山志》对赵宋宗室成员在福州的活动情况记载甚少,只有朱貔孙(福州州学教授)补录的进士名单中,记载了宗人参加科举考试的中选结果。时间从绍熙元年(1190)余复榜到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的66 年时间,共列福州所辖(西外宗正司所属)“宗子正奏”进士322 名。其中嘉定四年(1211)和嘉定七年(1214),每榜各有12 人;宝庆二年(1226),宗子中进士者多达91 人。可知福州地区西外宗正司所辖赵氏宗子中进士者也不在少数。

赵氏宗人随宗正司入闽后,分为两支:一支在福州,归西外宗正司管理;另一支居泉州,归南外宗正司管理,这支于宋末因蒲寿庚降元而遭杀戮,死亡3000 多人。宗正司和宗子们的活动,正史鲜有记载,唯在福州宗子的某些活动,如登临游观、会友吟咏、节庆聚会及宴饮等见于摩崖题刻者,后人可知一二。如宋淳熙九年(1182),赵公廙(号忍庵)在福州(三山),当时“嗣老禅师乃宗人德庄道契,朅来三山,与之定交”。临别时作七绝诗一首,刻于乌石山霹雳岩下,诗曰:“个里灵灵处处通,本无来往与西东。临行一句如何会?乌石山头撞晓钟。”此诗“书于石简”,实即摩崖题刻,至今尚存。赵公廙乃宋颍川郡王赵德彝六世孙,淳熙六年(1179),以朝奉大夫任福州西外宗正司知事。

宋淳熙九年(1182),赵公廙题刻

霹雳岩旁另一石上,还有宗人赵希道的石刻,文曰:“赵成己、克一、唯伯、颖叔,淳祐甲辰(1244)日南至(即冬至)之九日同来。”还题有五绝诗一首,落款为“呈和尚禅师。汴赵希道唯伯书”。由此可知:赵希道字唯伯,与成己、克一、颖叔四人均为赵氏宗室,同游乌石山,因此称“石中题岁月,聊记此时游。寄语岩头老,能令不朽不”。人道金石不磨,看来题石果然至今未朽。还有一处霹雳岩下字数颇多的石刻,是作于绍兴二年壬子(1132)正月的,记得是“参知政事孟庾,宣抚闽部、按视城守回,邀嗣濮王(赵)仲湜、资政殿大学士李纲、龙图阁直学士许份”等11 人,“会于乌石山之长乐台瑞云庵。”可知,这是一次高官贵朋的盛会。值得注意的是,嗣濮王赵仲湜名列受邀者首位,可见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聚会。

还有一处霹雳岩下的题名是向彦绩等人的。他们于绍兴乙丑(1145)冬季,“来游神光(寺),登乌石山,访三十三奇。”同游的六人中,有两人身份特殊,即“王嗣(赵)廉石、(赵)伯元”二人。叶大庄在《闽中金石记》中道:“王嗣者,盖宋之天演(潢)也。题名中亦有称玉牒者,是其用例。”说明他们是赵氏宗室成员,是宗子,籍入皇家之玉牒者。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宗子活动,都与佛教禅师有关,有的宗子本身就是禅师(如赵德庄),有的是在庵中(如瑞云庵)活动。向彦绩题刻还注明“觉师同至”,盖指偕某禅师同来。潘正夫一行到福州,也下榻于乌石山神光寺,可见那个时代崇禅向佛的社会风气很盛。无怪乎宋诗人尝有诗咏曰:“路逢行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极言向佛之风盛行。

天章台侧南向面,沈如愚等十一人聚会题刻

另外,在乌石山天章台侧南向面,也有一段摩崖,系嘉定五年(1212)正月,沈如愚等“庚戌(1190)同年仕三山者”11 人,暌隔20 多年后再聚首,“序拜于道山,举酒相属,从容欢洽。”他们感慨于时光流逝,“自期集迄今,岁月飘忽如许,各天一涯,无由合并”,因而重会倍感兴奋,一致认为“是可识也”,故刻石以为欢聚的纪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11 人中有两人乃赵氏宗子:“玉牒赵崇志安伯、崇复仕翁。”他们二人的籍贯可能不是闽籍,因《三山志》“人物·科名”绍熙元年庚戌(1190)榜无上述二人之名,而后续石文又有“偕是邦陈子坚”等六人字样。玉牒专指皇族谱牒,《宋史》载,真宗“诏宗正寺,以帝籍为玉牒”。(“真宗纪三”)《宗室传序》又曰:“降至疏属,宗正有籍,玉牒有名。”说明赵氏皇族成员,即使“降至疏属”,也仍在宗正掌管的皇族谱牒中列名。此次时隔22年的11名同科进士聚会,说明宗子与异姓同年友情深厚。

乌石山霹雳岩下题刻:咸淳三年(1267)正月,赵若遂、赵必岊等七人,“会拜于道山堂,序列以齿”。二赵应皆宗子,赵必岊乃宋简王九世孙。

鼓山碑林之石门处,赵汝愚题刻

在鼓山碑林之石门处,有再度任福州知州之宗室名宦赵汝愚(字子直),于绍熙二年辛亥(1191)九月,与林择之、姚宏甫同游鼓山之石刻,石文载明“崇宪、崇范、崇度侍”,说明其三个儿子皆陪同游观。赵汝愚亲自题诗并书刻于石门,其句曰:“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表达他对闽中友人的深情,其诗脍炙人口,朱熹曾摘“天风海涛”四字,镌刻于鼓山屴崱峰上。赵崇宪进士出身,官终广西经略安抚使;赵崇度于嘉定间(1208-1224)曾官提举市舶司,历知邵武军,均在闽中任职。鼓山灵源洞石刻,有宋淳祐四年甲辰(1244)腊月,会稽赵与(齐贤)偕其弟赵与鎋(德载)“重游鼓山灵源洞”的记载。与、与鎋均为宋燕王赵德昭的九世孙,亦为宗子,可能也居福州。

在众多摩崖题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宋代题名涉及宗子的人物名字,如“与”字、“希”字、“彦”字等辈分的宗人。马尾闽安镇村的“龙门”石刻,有宋代闽安镇官赵与滂诗刻,文曰:“凿出想经神禹手,先登岂待苍鹰知。粘天三级桃源浪,平地一声雷震时。骄阳化霖泽环海,青云得路到天池。闽江作砚□椽笔,□□□卢群书此。”落款为“淳祐辛亥(1251)三月□□,四明赵蔗境与滂题于龙门之右”。诗意借龙门开凿想象神禹霖雨泽民之功,祝颂文人科举高中,仕途得意。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首见“闽江”之名,此前直到明清各代,多泛称闽江为“长江”“大江”,此为首见,故亦足珍贵。

南宋状元黄朴(1192-1245),于端平年间(1234-1236)任泉州知州兼市舶提举司提举,与同在泉州做官过的赵宋宗室赵师恕相熟。两家结为秦晋之好。

黄朴的次女黄昇,卒葬新店浮仓山(今福州七中),1975 年出土的《宋故黄氏墓铭》,记载其生平经历稍详,世人也由此得窥其家庭生活的一些细节。

为黄昇作“墓铭”者乃黄昇之夫赵与骏的祖父赵师恕,亦即黄昇的祖翁。赵师恕(生卒年不详),字季仁,“怀安县八座乡观风里人”,是赵匡胤的第九世孙,理学家黄榦的学生,黄榦曾称赵“宦不达而忘其贫,今不合而志于古”。他历任浙江余杭县令、江西袁州知州、广西经略安抚使,均有政绩,政声颇佳。嘉熙元年(1237)改帅湖南。淳祐初(1241),以朝请大夫、知徽猷阁身份,任南外宗正司知事,主管赵宋宗室之居泉州宗子的属籍等事宜。淳祐三年(1243)辞官归里。

据民国《福建通志》载:“勉斋书院,在鳌峰麓,旧为勉斋先生黄榦宅,门人学士赵师恕即其故居拓为精舍。元至正十九年(1359)建为书院。”黄朴与赵师恕先后都在泉州任官,两人交谊甚深,所以赵师恕在“墓铭”中追怀说:自己与黄朴“旧同学于勉斋先生门,又夙慕(黄昇)乃祖乃父长者贤名,为季孙择妇,宜莫如史君(按指黄朴)女。史君重朋友之谊,一言而许。”

赵师恕深爱他的小孙赵与骏。如他所说,“余季孙赵与骏,少失怙,余抱而鞠之,甚于子焉。”他因与骏少年丧父,自己有丧子之痛,所以移爱于幼孙,故当其成年以后,即为之择偶,而且看中自己同窗老友同样的掌上明珠黄昇。淳祐二年壬寅(1242),黄昇由其父黄朴主持出嫁婚礼,于归赵氏。黄昇进入赵家门后,恪守祖母训诫与妇人范则,表现出大家闺秀的淑女风范。可惜寿命不永,于次年(1243)逝世,年仅17 岁。其夫赵与骏史志无传,无科名,以宗子荫补将仕郎衔。据载,淳祐间曾知连江县,后转任连城县尉,至淳祐九年(1249)也去世,享年27 岁,年长黄昇4 岁,同样不寿。

新店浮仓山出土的《宋故黄氏墓铭》

墓铭中赵师恕详述自己致仕后归休林下的生活,表达对孙媳夭殇之哀痛。他说:“越明年(1243),余自泉返里。”“以二孙皆授室,宾祭之政,得所相矣。”认为两孙都已娶妻成家,家务有了帮手,故想“便当弃置家事,命伯子撰杖屦,从长沮、荷辈,结偶于漆桥之间。一卮山酒,曳屣而歌,可以佚余年矣,故喜见于色”。他命长子准备手杖与麻鞋(便鞋),开始与农民为伍的生活,悠游于乡村山水之间。“漆桥”即今福州北郊新店赤桥村。果然,我们也在今北郊森林公园内找到赵师恕与朋友们游乐后留下的一段石刻:“岩溪翁赵师恕,邀清溪郑性之、中山李遇、三溪林元晋同游。时淳祐丁未初秋上浣。”淳祐丁未(1247),其时离赵师恕退休不过4 年。赵自称“岩溪翁”,可知他退休后仍住故居岩溪之畔。其所偕友朋乃朱熹弟子、出身状元、曾任宰执的清溪(今闽清)人郑性之,同游时已致仕,76 岁;李遇,字用之,长乐三溪乡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御史秘书监;林元晋,字德父,长乐县三溪村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淳祐二年(1242)为庆元知府兼沿海制置使陈垲幕僚。四人皆有功名或宦迹,同游时年龄应当相去不远。据记载,郑性之祖亦长乐人,后迁闽清,其妻潘即长乐三溪村人。赵师恕所邀三老,均长乐三溪人,恐不仅是巧合吧。

赵师恕在郊外常与朋友们一起,放浪形骸,以山酒村醪为饮,称觞买醉,曳杖趿履,啸吟狂歌,其乐融融。他满以为如此佚乐,可以安度余年了。然而喜极生哀,孰料黄昇于归赵家“期月而亡”。赵氏遭意外打击,“岂谓昨日之喜变为今日之伤耶!”所以他动情地写道:“儿年方十七,笄而事人,愿与夫共甘苦,同生死。岂谓千里之程,方出门行,未一日而止耶!余非特为尔伤也,抑伤吾孙薄祐而失此如宾之俪也。”老人的悲伤在于自己暮年的理想落空,入门孙媳期月而殇,为孙媳妇伤亦为己孙伤。他的哀痛之情都落笔在墓铭之中。黄昇卒于淳祐三年(1243)秋七月,葬于十一月,墓在“浮仓山之阴”。

黄昇的随葬品中包括服饰和大量的丝织品,如绫、罗、绸、缎、纱、绢、绮等,不但精美绝伦,而且数量綦多,品位极高,充分表明当时福建(福州)地区高超的丝绸织造技术。以如此丰厚的随葬品为少妇黄昇陪葬,除了表达赵家人的悲痛心情与爱媳情感外,还向人们透露了一些与赵、黄两姓家庭背景相关的信息。赵师恕是皇亲宗族,而且曾任宗正司知事,主管泉州皇族,可谓位高权重。黄昇众多的随葬品中,有两匹丝织料子的两端均有墨书题记,曰“宗正纺染金丝绢官记”,表明这些随葬丝织品,是作为宗正司知事的赵师恕所拥有的,是否还有作为泉州市舶司提举的黄朴所拥有的,不得而知。赵老出于痛惜孙媳亡故而罄其所有,将任职所得来的珍贵丝织品作为陪葬品,也在情理之中。黄朴身兼泉州市舶司提举,掌管海外贸易大权,对那些可能用于出口的各种高级丝织品,拥有支配权。如果这些数量众多的丝织品又是黄昇生前所拥有或喜爱之物的话,赵黄两家对这位少妇自然会刻意予以满足的。两年后(1245),黄朴也魂归道山,而为其墓志铭篆额者亦为亲家翁赵师恕。

注:本文摩崖题刻引自黄荣春《福州十邑摩崖题刻》,谨此致谢。

猜你喜欢

题刻宗室石山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宋代宗室经济状况与宗室政策探析
北宋宗室外出交游受限述论
造化钟神秀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北宋宗室女性年寿问题探析——以巩义墓志资料为中心
玄宗朝节度使封王的主要原因
爬三分石山
张石山 作家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