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功夫巨星的幕后人生
——读《李小龙信札》

2020-08-25袁恒雷

爱尚书香 2020年4期
关键词:武学李小龙书信

袁恒雷

当我们谈到当代中华武术的时候,映入脑海的第一人会是谁?答案几乎是无可争议的,一定是李小龙。作为把中华武术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的杰出典范,李小龙在许多人眼里就是功夫的代言人或化身。他不仅在世时就培养与影响了一大批人对武术的喜爱,哪怕去世多年,海内外无数人还在以各自的方式怀念着他,致敬着他,并以他为终身学习的榜样,去追逐梦想,去奋斗人生。同时,对于李小龙的认知,大多数人知道他是影坛的一代功夫巨星,或许也了解到,他早年还是一名杰出的武学宗师,在大洋彼岸开馆授徒,门下弟子许多还是各界名流。而当我们阅读略多一点关于李小龙著作的时候,我们会纷纷惊奇地发现,李小龙作为功夫影视巨星与一代武学宗师当然是他最闪亮的标签,而实际上他的人生角色绝不止于此,他可以再加上一连串的身份:文学家、哲学家、导演、舞蹈编导,他是关爱家人的好男人,是对朋友倾心托付的挚友,是足可信赖又充满智慧的良好合作伙伴。这众多角色当中,许多人终其一生能够把其中一项做好就很不容易了,但李小龙在其短短的三十三年人生旅程里,愣是将诸多角色综合融于一身,并绽放出华丽光彩。近些年来,人们在不断重温李小龙那些经典影视剧的同时,又逐渐阅读到了他的一系列相关著作,让人们对李小龙的武学思想与人生旅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在2020年6月份,由后浪出版公司策划引进、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小龙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以最鲜活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将李小龙呈现于世人面前,告诉世人镜头背后一代功夫巨星鲜为人知的故事,其意义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

我们对李小龙最熟悉的印象自然还是他赤裸上身,以犀利无比的眼神凝视对手,出拳如闪电,挥腿如疾风,特别是他一身泛着亮光的健硕肌肉,那是力与美最佳的注脚。如此一个钢铁硬汉,当我们读到他亲笔写就的诸多信札时候,看到的却是一颗充满柔情善意的内心。尤其是他写给家人写给朋友的那些书信,不仅数量最多,感情又最为真挚动人。毕竟,影视作品里就算演员演绎得再生动传神,那毕竟还是在演,毕竟塑造的是别人,虽说戏如人生,虽说人与戏合一,但再投入也不如现实生活里来得最为真实透彻。于是,当我们看到李小龙写给诸多亲友的书信时,我们发现他就像从神话回归到了人间一样,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的一位凡夫——如同我们的邻居、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家人一样和善可爱,他当然也有喜怒哀乐,方如此,我们才觉得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才是真实可信的李小龙。我们看重的是这些雁寄鱼传的纸页间揭示和珍藏的这个人的真实的灵魂,并使之永存,不受岁月的催折。

《李小龙信札》采取的是编年体编写方式,从李小龙十八岁成人开始编起。之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编著,是因为1958年,李小龙就读于香港圣芳济书院高中部,次年离港赴美求学,而他的书信正是从赴美后开始写起的。本书第一篇书信正是他写给某导师的咨询信,在这篇书信里,他跟导师表达了想要研读医学或药剂学的愿望,并想请导师“详细讲讲如何才能逐步成为一名医生或药剂师”。书信非常简短,但内容明确、知书达理,尤为可贵的是,还配上了李小龙在香港圣芳济书院念书时的登记卡,里面有他泛着青涩笑容的照片,非常珍贵。而这种珍贵的资料与图片在本书当中和内文经常图文并茂式呈现,既加深了读者对书信内容的理解,又使得书籍版面愈加丰富多彩,同时这些配图兼具史料价值与收藏价值。

作为一代武学宗师,还是应该首先谈谈他的师承。李小龙早已是公认的武学奇才,但他最初也和许多人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展现出夺目的光华,他也有着曲折却也励志的成长之路。而作为教与学,他固然有在和一些名家互动过程中的彼此互学,甚至有一些本身就是他的弟子,但这些弟子却也有一技之长,对李小龙武学的精进大有裨益——一些弟子还是他的前辈,但折服于李小龙全新的武学理念而甘愿奉他为师,所以,李小龙真的是博取众长又开拓创新。那么,有哪些人做过李小龙的师父呢,在此主要提以下几位:李海泉、梁子鹏、叶问、陈享、邵汉生、李峻九、艾德·帕克、肯尼·拉贝尔、严静海等。这些人多在他这本书信集中出现,有些人是他直接寄书信的对象。他们以各自的武学优势为李小龙的进步作出了贡献,而书信当中常常记录了这些过程。由于近些年来《一代宗师》系列与《叶问》系列影视剧的大力推广,最为国人熟知的李小龙师父就是叶问了。的确,作为近现代香港武坛德艺双馨的武学名师,叶问是香港武术界的领袖人物,更是咏春拳得以走向世界的首位功臣。当李小龙在街战失利及受好友张卓庆的影响后,他决定投入到咏春门下。在《李小龙信札》里收录了李小龙和叶问几张珍贵的合影,包括叶问指导李小龙打拳的照片。开明的叶问不仅不反对李小龙继续练习太极拳,也不反对自己的弟子与别的拳派过招,恰恰相反,他还特别注重实战训练,因为他知道一个拳派要想生存下去靠的就是自己的实力,习武者只有在“讲手”或“实战”中,才能不断地完善与强大自己。

另外,李小龙和陈享学习了蔡李佛拳、和邵汉生学习了北派功夫、和李峻九学习了“脚断木板”与“腾空飞踢”等技术、受艾德·帕克影响发展了新型格斗技艺、受肯尼·拉贝尔影响发展了截拳道的“踢、打、摔、锁”等技艺、得前辈又是弟子的严静海亲传肌力训练方法而练就钢铁一般的肌肉。于是,在笔者简要的梳理中可以看出,李小龙的武学渊源是驳杂的,但他却能融万千武学于一炉为己所用,在前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这也是因为,他很早就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他在给早年的同门张学健的书信里说:“学习才是最要紧的。是的,没错,个人未来取决于学识……闲暇时,除了学习和练习咏春拳(我当然会坚持练下去)外,我基本也不会做其他事。”

在李小龙的众多友人与弟子中,和他来往书信的我还想着重提下严静海。严静海不仅是帮助李小龙功夫取得巨大成功的得力助手,还是如同他一位长他二十岁的叔叔或者叫大哥般的人物关怀呵护着他。并且,严静海也是在这本书信集里,除却李小龙之父外,唯一提到的早于李小龙先去世的重要友人。当我读到严静海从头到尾与李小龙的书信,仿佛看到了一对挚友彼此扶持、互相友爱的多重生活画面,直至书末,李小龙在和其他友人的书信中几次念及对严静海病情的挂念,到最终得知他的不幸离去时的不能自已,我作为一名读者如同他们的友情见证人一般,我甚至再次回头翻阅李小龙写给严静海早年的那几封书信,重温了二者一路走来的珍贵情意。严静海应该是第一个了解与见证李小龙创立截拳道从念头到实施全过程的重要人物,李小龙在给他的书信中说:“我的那套功夫体系已略具雏形——这一体系的主干是咏春拳,另外又结合了击剑和拳击。至于训练,我还有其他的练功方法。等我全部构思完毕后,会通通写下来。天呐,我自创的拳法就要成形了!”可以看出,在挚友面前,李小龙展现出了自己最为真实可爱的一面,对即将取得的成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即便如孩子一样兴奋也乐于和对方分享。他们是兄弟、朋友、师徒,是武学最为要好的知己。严静海对李小龙的帮助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教会李小龙的肌力训练法——严静海曾是一名举重运动员,于肌肉训练很有经验。李小龙对严静海教授的技术如获至宝,依法苦练不辍,使本身就已经非常强健的肌肉变得愈加发达,抗击力和爆发力都变得更为凶猛。所以说,若没有严静海的帮助,李小龙那强劲威猛的身手及铁铸般的身体很可能会打些折扣。毕竟,当李小龙脱下外衣展露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健硕肌肉时,那种霸气威猛的神威气势瞬间压服了对手和无数的观者。所以,当读到1973年1月李小龙写给严静海弟弟的书信时,想必无数读者一定会和我一样,如同看到影视剧与小说散文中一位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物离去,和小龙笔下的心情一样:“走笔至此,悲不能书。”可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不过半年后,李小龙便追随这位大哥而去了。

在经历了与众多武学名家的学习之后,李小龙无疑快速成长了起来,无论对武学还是人生都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他在给一些友人的书信中就体现了除却武术之外对人生愈加成熟的思考。比如,他在给发小曹敏儿的书信里就有这样的表露:“想过上好日子有两条路:一是靠苦干,一是凭创意(当然,这也需要实干)。勤劳节俭的确能造福生活,但唯有那些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之人才能收获真正的财富。在美国,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在追求创新。正是这些‘想法’成就了今日的美国,一个好点子能助一个人达成毕生所愿。”可见,当时外部环境对李小龙的成长也有促进作用,东方武学的优良传统结合西方追求创新的激进,让一代武学奇才李小龙如鱼得水。

在李小龙众多的书信里,最打动人的无疑还是他写给爱妻的一系列家书,不仅数量最多,情感也最为饱满真挚。无论长短,字里行间都能展现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对家庭的拳拳热爱、对妻儿的无限呵护。在给妻子琳达的书信里,内容当然是丰富多彩的,情绪当然也是悲喜都有的,既有寻常的照顾狗与航班等日常生活,也有两个人你侬我侬的柔情蜜意——度蜜月买东西的多次规划,还有关于家庭规划与事业未来的畅想,甚至还有房贷如何还、片子在美国与香港怎样拍才能挣到更多钱的精打细算等等,可谓事无巨细,但我们读到的就是真挚与真实,甚至有许多的温暖感动洋溢其间。在此,我并不想提更多的例子,因为李小龙写给琳达的每一封信真都堪比情书一般,我想先说说他写给琳达的第一封约会的信,之所以要讲这封信,不仅是因为这是二者爱情婚姻家庭之旅的开始,更是因为这封信无论是内容还是翻译都颇具文采,而且简明扼要,在此,我就全文引用与诸君共享了:

琳达:

人生在世,略具薄资则知足则止;慕高雅而远奢华,慕精纯而远潮流,求杰出而非体面,求富足而非富有;勤学、默思、逊言、端行;悦纳万象,有勇有为,静候天时,决不冒进。换言之,且任本心天性,于平凡中自在生发。

小龙

1963年10月20日

不得不佩服本书译者李倩的别具匠心,实际上她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很少用到如此富于中国古风文采的译体,多是明白如话的书信体。应该是源于本文是李小龙夫妇爱的肇始的缘故,因而她翻译得想必是格外重视,也格外信达雅了。通篇读来,不仅富于诗意,富于文字的洗练美,还展现了李小龙硬汉表面下一颗十足的柔情之心,恰如一位白衣秀士翩翩走来,走向他深爱的姑娘。而正是由于李小龙真挚的情意打动了这位爱尔兰裔美籍姑娘,二者喜结连理,并育有一儿一女。李小龙夫妇深爱着彼此、深爱着这个共同铸就的家,每当我们翻阅这些李小龙的家书时,我们都会为他们的互相敬慕与多年如一日的真挚情感所打动。在李小龙得病或养伤期间,琳达曾短暂出去打工养家,这让李小龙非常痛苦,他认为养家糊口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而当他随着名气与演出费的增多,养家还贷终于不再是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紧锁的眉头终于展开,欣慰的笑容终于绽放。于是,书信里的李小龙和为了生活奔波于底层的大众何其相似,他曾经也是为了梦想不辞劳苦的你我中的一员,但他执着的精神让他等到了辉煌的那一天,我们也同样可以像他一样做命运的主人与生活的强者。

我再提几句非常拨动人心弦的话语,那该是所有美满婚姻男女共同的心声吧:“亲爱的老婆,我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想告诉你,越是四处周游,越是阅人无数,我便越是对你情有独钟。”“你是最好的妻子,尽管天性使然,我不常挂在嘴上,但我的确非常爱你。”如此绵绵情话在李小龙写给妻子的书信里几乎每篇都有,只是表述的样子不同,我们感叹于这段异国恋的幸福完美。所以,当琳达多年后重温李小龙的这些书信时依然感慨万千:“我最引以为幸的一点是自己曾收到过小龙那么多的来自书信中的肺腑之言。每当我重温他的书信,一波波回忆的浪潮便席卷而来。”

李小龙是华人影星中在西方第一位取得杰出成就的武术家,对宣扬中华武术、甚至重塑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形象认知都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他的电影,大量西方人改变了“光头、长辫、旗服”等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很多西方影视里再次出现中国人时多作为武术高手出现,使得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个个都会功夫,甚至远来中国学武。在李小龙的书信里,他也非常满意自己在西方靠武术获得的成绩:“纵然我现已涉足新的领域(演艺),但回首过去十年,发扬中华武术一直是我奔走的主要重心。而我在武术方面的成就也最令人满意,三位全美自由式空手道冠军如今都师从于我,为此,‘中国人’这三个大字也在武术界内威名大振。”这几句话虽说只有短短几行,我却读了又读,李小龙身为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名家,他始终未忘自己中国儿郎的本色,以拳拳爱国之心在生活中在影视里处处体现——踢碎“东亚病夫”的侮辱、打遍前来挑战的任何邪恶势力,匡扶正义,嫉恶如仇,再现了中华大丈夫的英雄本色,让无数西方人见识了中国人不可欺不敢欺的正气凛然模样,振奋了无数华人的心。所以,时至今日,李小龙和他塑造的影视形象依然令无数人心生敬意。

猜你喜欢

武学李小龙书信
失窃的书信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做最真实的自己
很帅气!小学生模仿李小龙秀健美发达肌肉
共 筑
迷你李小龙的奇幻游记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奇葩姐妹换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