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花香里鱼儿肥

2020-08-21熊伟,邓萍

当代贵州 2020年26期
关键词:种养稻田贵州

熊伟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邓萍

1. 湄潭鱼米香稻田养鱼有限公司养殖基地。(杨良强 摄)

2. 从江县丙妹镇銮里村,侗族村民在稻田里抓鲤鱼。 (吴德军 摄)

在贵州,碧波荡漾的稻田里近年来又多了新物产——稻田鱼、稻田虾、稻田鸭、稻田蟹……混合着泥土和稻花香气的农特产品从稻田“游”向市场、餐桌。这些备受青睐的养殖方式,在技术上并不算新,也并不“高大上”,但是实用而实惠,给期盼增产增收的农民带来了新盼头,也从源头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污染。

以“种稻为主、种养结合、稳粮增效”为原则的稻鱼综合种养,在黔东南州早有成功实践,“稻鱼鸭共生”是一种传统的生态农耕生产方式。而今的贵州,有水田的地方就有稻渔产业、稻渔文化,不仅鼓起群众腰包,而且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地施渔,拓展稻鱼发展内涵。贵州95.2%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峦起伏,连绵纵横,构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地格局,“靠山吃山”的贵州人在陡峭的大山中孕育了具有贵州特色的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受稻鱼启发,贵州积极推广“稻+N”模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稻田空间,创新推广“稻-鱼、稻-虾、稻-蟹、稻-蛙、稻-鳖、稻-鳅、稻-鱼-藕、稻-鱼-蔬、稻-鱼-鸭”等综合种养多元化发展,形成以黔东南为代表的传统“平板式”稻田养殖模式,以铜仁、黔南等为代表的“鱼沟鱼凼式”稻田养殖模式,以遵义为代表的“边沟式”稻田高效养殖模式。

示范带动,建设规模化稻鱼体系。围绕“稳粮增收、渔稻互促、绿色生态”,集成具有贵州山区特色的稻鱼综合种养技术,坚持以稳定水稻生产为中心,兼顾促渔、增效、提质、生态、节能等目标,培育了市场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310家,建设了8个以稻鱼综合种养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了围绕“南北互动、类型互补、集中成片、效益明显、示范带动”的基地建设。以遵义湄潭、凤冈等县为示范点,结合“红色旅游”文化元素,建成了黔北地区高标准稻综合种养示范区;结合“加榜梯田”等原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在从江、黎平、榕江等月亮山地区打造了黔东南月亮山地区大面积稻鱼生态种养综合示范区。

2019年,黎平县龙额镇归养村通过发展“稻鱼共生”模式,实现了每亩水产品产值1000元以上、水稻产量1000斤以上的“双千”目标,为村民增加收入近30万元。

突出地理优势,打造特色稻渔品牌。贵州还加强“稻+N”渔产品品牌建设,打造鱼、米品牌,把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生态、无农残”理念融合到品牌宣传、包装设计中去,同时以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为引领,深化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推进循环生态节能型种养结合。

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成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入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属贵州省唯一。“仙乡谷”“团溪白果贡米”“黔渔”“清泉脆脘”“稻鱼欢”“青瓦寨”“沃尚稼”“农民红”“锦屏腌鱼”等品牌纷纷崛起,其中,黔东南州“锦屏腌鱼”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铜仁市德江县“稻田鱼”获得有机认证。

稻鱼双丰收,助力脱贫攻坚。“禾鱼共生”作为一种相互依存的生长模式,在稻田里滋长的稻花、小虫都是鱼的“大餐”,鱼粪则成为水稻生长的肥料,鱼还能为稻田清除杂草和害虫,稻和鱼形成一种高效而闭合的生态循环系统。稻鱼综合种养是绿色生态的农渔发展模式,是渔业产业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水稻增产、渔业增收的双赢格局,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了真正实惠。

据贵州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介绍,2019年,贵州稻鱼综合种养面积268.97万亩、产量6.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0.26%、40.35%,带动75.59万户农户增收,其中,涉及贫困户4.37万户14.11万人。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推动了水稻和水产品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对保障贵州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种养稻田贵州
万州区科技助农效果明显
巨幅稻田畫亮相瀋陽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稻田里的稻草人
袁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