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2020-08-19贺进进

文存阅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同时大学生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和虚拟性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便利的交流平台。本文分析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作用及对现实中大学生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舆情引导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而在众多互联网用户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使用群体。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可以尽情展示自我,发挥想象,追求卓越,并积极的参与到社会事务当中,可以说,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由他律向自律发展和转化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不成熟,社会阅历不丰富,在面对互联网上各种网上舆论的时候,往往不能明辨是为非,理性思考,而是沉迷于网络放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络舆情引导,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作用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国已经进入了公共安全事件多发、频发的时间段,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舆论应对在公共事件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作为公共安全事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在此类突发性事件中未能对舆论做出正确、快速的应对,政府的公信力将会下降,处理不当更会招致民众的强烈不满,严重者可引起社会动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接受信息、参与社会事件中往往表现的更加积极,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个人对各种社会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大学生往往会通过各种网络渠道最快的获取信息,并积极的发表个人的观点,进而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关注和参与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有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进行正确引导,使大学生在面对国内、国际重点事件和热点话题等时能主动予以关注,并充分、理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的应对[1]。大学生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真正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

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情绪容易波动,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难以辨别真假,对一些观念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在判断是非的时候容易陷入茫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有些学生借现实社会的突发公共事件,把现实社会的法制观念抛却脑后,肆意放纵自己的言行,不是夸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恶意走向,就是打着维护公正的旗帜鼓动“狂欢”。此外,大学生还会被西化分子、邪教组织等反社会、反国家的言论所蒙蔽,进而使其在网络中发布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言论,这势必会给整个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2]。因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势在必行。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现状分析

2.1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存在盲从现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突然性,短时间内真相无法传递给广大网民,网络舆情中充斥了大量谣言、虚假、不符合事实的信息。大学生群体涉世未深,较为单纯。在感情上倾向于对弱势群体、对老百姓的同情,在心理上倾向于对热点话题跟风,对政府在一些做法上充满不信任、不满意。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对网络上大量帖子和评论,仅走马观花的浏览相关吸引眼球的关键词即点赞、转发或评论,盲目片面支持,甚至还有部分同学只看标题不看内容,直接转发[3]。

2.2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缺乏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网络素养

大学生总以为网络是虚拟空间,所以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时往往不负任何责任地发帖、转帖,为了博点击率,罔顾道德和法律的存在,从现在来看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法律意识还比较淡泊,对其个人网络行为法律性质认识比较模糊,个别大学生存在道德约束自控能力不足,违规的行为相对多。在不实名、隐身的网络环境中任由自己发挥、任由自己发表任何看法和观点,忘记了遵从最起码的社会准则和道德意识,现实生活中对人彬彬有礼、关爱、尊重他人的好形象,往往被他们所忽视。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对某些不真实的负面的舆情信息不但置之不理,还趁机发泄自己的不满,导致网络舆情信息愈演愈烈、屡禁不止,完全无视道德法律的存在,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判断问题,使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中丧失了基本的社会道德、责任意识和做人底线。

2.3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重视程度不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本来就发生时间短、传播快,留给高校应对准备的时间不多,然而高校对网络舆情的防控工作未真正重视起来,尽管认识到及时应对的重要性,但在绝大部分的实践中却难以做到。有些高校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仅仅局限于辅导员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没有创新性的的灌输式教育和强制式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网络舆情的引导于事无补。有些学校对于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出现无作为状态,以至于在出现某些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时各部门相互推矮、相互指责。同时,有些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方式偏于生硬,充当的往往是“管控”的角色,而不是“引导”,企图淡化责任和侥幸心理作祟造成的,以期望通过否认蒙混过关[4]。过去的单纯压制、控制手段已不被买账,因为那样的应对方式再也难以驾驭当今瞬息万变的突发事件及其网络舆情的发展,更不要说如何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了。

2.4高校未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稳定维护系统

由于高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在教育工作中需要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这使其难以有足够的精力来完善校园稳定维护系统,再加上校园管理者并未重视网络舆情监控,致使校园在网络舆情监控能力上存在很大不足。我国许多地方的高校仍未建立起合理的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引导机制,有效的规范性预案不足。因此导致其在事件处置的黄金阶段既无事前分析监测,亦无前期预防措施,加之缺乏科学合理的舆情疏导机制,等到舆情事态转变为危机以后才临时匆忙地采取应对行动,充当着“迟到的消防员”的角色,防控效果自然不甚理想[5]。部分高校网络信息技术陈旧、管理舆情方式方法老套,缺乏技巧性、灵活性,与大学生的用网规律和内心想法相脱离,网络舆情引导缺乏实用性和精准性,对大学生不良網络舆情多是采取围、追、堵、截式的管理方式,这种简单粗暴式的限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且物极必反,这种做法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还会导致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发,舆情越发不可收拾。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3.1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玩网络,虽然他们的网络使用能力很强,但对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等却知者甚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松散。高校校园网络受外来非法侵入现象加重,要想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必须从学生内因上进行思想突破,让大学生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确定网络安全教育目标。在推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硬性的手段还是软性的手段,最终都要经由受教育者自身才能发挥作用。所有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只有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内在素养,才能有效外化为他们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尤为重要。

3.2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强化队伍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高校要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组织教师和学生干部力量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积极引导学生对网络舆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理智地发言、恰当地表达,在遇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能及时高效地应对。建立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监管制度,设立辅导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监管员、学生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信息员、班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信息员、学生公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员等四支舆情反馈监督队伍。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建立网上突发事件的即时通报机制,各高校还要继续加大内部网络舆情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强化情报收集和信息研判,科学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建立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工作预案,以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3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运行机制

高效合理的运行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高校内部舆情防控预警机构一般由校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校团委等部门分头负责,虽然各自分工看似权责对等,然而一旦有舆论事件出现甚至是危机爆发,等待各分头负责的部门聚一块再进行舆情信息汇总分析,这样的办事效率往往不够高。各高校要根据各自工作实际,成立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统筹各个部门或培养一批专业人员的方式,成立一个专门的舆情防控机构,得以应对突发事件以及正确、及时地控制相关网络舆情的走向,保证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高校公共危机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过程中,领导小组要广泛调研,充分听取意见,必要时还要征询法律顾问的意见和建议。

3.4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疏导工作

突發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一些不明真相的在校大学生对事件捕风捉影,发布一些不实的言论,进而形成虚假信息的传播,如若对舆情不加以疏导或是疏导不当,高校便极易遭遇网络舆情危机。加强网络言论把关意识,对负面的舆情及早作控制引导,避免其恶性发展乃至引起舆情危机。对于发布虚假信息的本校大学生或网民不宜简单采取压制手段,而应让他们认识到发布不实言论的后果以及所需承担的责任,给予警示避免其重蹈覆辙。同时,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整体特点,平时要关注大学生的社交动态,qq说说、微信朋友圈、抖音视频,与时俱进的关心年轻人的关注点。对于他们不合理的言行进行理性的引导,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谈心谈话,从源头上减少学生偏激、冲动的非理性行为。

参考文献:

[1]郭佳辉,陈延华.大学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20(3),22-25.

[2]卢博.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J].教育管理,2020(6),88.

[3]袁晓浩,谭顺霞,常进.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微博网络舆情的认知[J].教育与教学,2015(7),46-48.

[4]赵文永.高校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探讨[J].政治与社会,2015(1),1.

[5]陈志慧,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才智,2020(1),196-197.

作者简介:

贺进进(1987年—)男,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
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