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校区公立小学学校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实践探索

2020-08-18梁彬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9期
关键词:研学实践教育

梁彬

摘  要:多校区的公立小学在分析研究学校研学教育实践活动现状基础上,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学校文化与研学活动有机融合,实现同谋划共实施,积极进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实践探索,建立完善研学教育实践活动实践操作模式,在探索中前行,在行程中反思、总结。

关键词:研学  实践  教育  操作模式

随着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在全国上下蓬勃发展,研学逐渐成为每位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形式之一。各学校在新的时代背景的召唤下,广泛探索研学活动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我们学校作为一个多校区的公立小学,一直秉承“教育在情境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的育人理念,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学校文化与研学活动有机融合,实现同谋划共实施,让学校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研学活动相得益彰,在探索中前行,在行程中反思,满载一船研学星辉。

一、学校研学教育实践活动发展现状

早在2011年,学校就在渠坝镇双新村建起了综合实践基地,到2016年、2017年,把实践基地拓展到了任记山庄、重百超市以及后来的旺客隆超市,延伸至太山生态园、凤凰湖、花田酒地、大里白节茶山、护国战争纪念馆、气象站、护国陈醋厂等区内各色线路。以2019年为例,全年组织研学共计15次,参加学生1622人次,教师84人次。确保四到六年级的研学普及,所有孩子全年至少参加过1次研学,并在三年级的每个班级点亮了研学的星火。2019年底该校完成了历时最长、行程最远的“亲近自然,敬畏生命”成都行,成功迈出了市外研学的第一步。

在研学中,实践与研究并驾齐驱,我们将研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又把课题研究的成果付诸研学实践。几年来,我们先后通过《校外“四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科课程建设策略探究》《“235”校外“四育”实践活动实施策略》等课题研究,进一步探索研学管理策略,呈现出崭新的学习气象。

二、不断完善的研学教育实践活动实践操作模式

学校严格按照本校制定的“235”校外研学实施模式,常态化组织开展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不断“反思——优化”的良性循环。

(一)学校“2定”,精细管理

1.确定校外研学实践基地为学校“第四”校区的管理模式

学校将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作为与已有的三个校区相并列的“第四校区”来管理,无疑是延伸校园的半径,真正将校外研学纳入学校课程。校长作为四个校区的总负责人统领全局,分管研学副校长作为第四校区的校区负责人对第四校区全面负责,同时在用钱、用人等方面均按照学校条块结合的特色来管理,各分管领导、部门工作密切配合,职责全覆盖。

2.制定学校研学实践教育年度规划

年度规划的制定本着合情、合理、合规的原则,按照区教育和体育局精神统筹进行。一是结合主题线路特色,分学科对活动主题进行汇总、整理、归类。然后结合学科融合、难易度搭配等明确总体活动思路、制定活动总方案,对活动时间、活动线路、活动班级、活动任务等内容列入学期、学年研学计划之中,形成研学规划体系。二是制定并落实评价考核方案,从“基地评班级、教师评小组、学生对比评、家长纵向评”多維度开展科学评价,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的“水精灵评价体系”和教师的年终绩效考核。三是多维度保障。学校建立组织机构,安排好随队教师,做好后勤服务,为研学提供资源、人员、智力、政策、信息、财力等支撑。

(二)教师“3导”,全面育人

教师在研学过程中着力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把每一个基地资源、每一个生活细节都作为育人的课程,帮助学生在有限的研学实践里获得最大的成长。

1.引导研学前准备

研学前教师与孩子一起完成对该次研学线路的初步了解,做足准备,即开好三会(教师会、家长会、学生会),上好一课(研学指导课)。

一会是教师会。在研学前召开随行教师筹备会,让教师明确责任分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清楚课程设置、时间安排、安全管理办法等,并根据教师实际进行责任具体安排,完成该次研学活动的具体方案,包括活动方案、安全预案、责任分工、乘车安排、评价表等10余项内容。

二会是家长会。对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宣传,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该会,使家长明确孩子参加的目的、是否适合参加活动、线路的基本课程有哪些、应该协助孩子做好哪些研学前的准备等。

三会是学生会。研学前学生会由学校统一组织,德育处负责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培训。通过召开研学前学生会让学生明确研学目标、激发学生的研学兴趣,比如,在茶文化线路研学前,从茶的艺术文化审美和生活实用角度着手激发学生兴趣;知道要学习储备相关知识、清晰研学的注意事项、准备好必需物品等;通过培训,强调研学中的安全、卫生、纪律、文明等行为习惯。

2.指导研学中活动

教师在研学过程中引导孩子深入开展研学。

(1)引导行中体验

a.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延伸拓展

研学实践活动不是单一的分科教学,它是涵盖和融合多元学科和的领域教育教学,是综合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比如:研学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去绿意盎然的茶山、去繁花似锦的花田酒地、去风光旖旎的凤凰湖,感受大自然的生机蓬勃,探寻花草树木的生长奥秘,描画美轮美奂的奇妙画卷,体验采茶、制茶、泡茶、品茶的甜蜜,栽花、养草劳动的快乐,撒网捕鱼的艰辛……这里面包含了语文、数学、科学、地理、美术、音乐、劳技、思想品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b.行走中的立德树人课堂

除了让学生在这样的立体多元化课程中得到发展,还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奉献精神、团结协作、坚强勇敢等思想品德教育,使其受到良好熏陶。比如,研学中参观护国战争纪念馆、棉花破战壕、抗战小学等,让学生在体验中经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培养学生高尚的家国情怀。再比如在诗酒文化研学过程中,同学们来到酒庄园,感受悠久的诗酒历史文化,深化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感和自信心。

(2)关注研学状态

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确目标,带着任务去看、去听、去学、去想,关注同学们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合作协调情况等,端正学生积极参与态度,建立团队服从意识,协调学生社交和待人处事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又比如在茶文化研学中,教师引导带着学生观察茶树的形状、颜色、叶脉等。鼓励学生去亲自体验采茶、泡茶等过程。并对学生错误的采茶方法予以纠正,交给正确的“提采”采茶法等。

(3)促进文明言行

a.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

制定參与活动的行政领导、教师人员、班级的评价考核制度,把教师的资料贮备、参与活动情况、指导学生学习情况、督导汇报展示情况等都作为考核范畴。各班级制定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评价考核办法,对学生活动前准备、活动中表现、活动后成果汇报展示都作为考核和评价内容。

b.多表扬少批评

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多多关爱特殊群体的学生。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多一分关爱,少一分责骂;多一分耐心,少一分粗暴。

c.发挥榜样作用

参与教师言传身教,自身要认真研学、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在学生之间,对表现好的学生,对好的做法和言行,树立榜典型榜样,以促进学生们共同进步和发展。

d.处理突发问题

研学实践基地作为学校的一个校区,随队教师要负责学生每天24小时的所有学习和生活。这个校区更是一个移动的校区,难以避免会有突发问题发生。因此,在研学前,对教师进行突发事件处理技能培训,让每位随行教师做到明确责任、清楚处理程序和方法。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上报、冷静处理研学中突发事件。

三、学校研学教育实践活动发展思路

(一)组织更有力

进一步加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这一第四校区的管理,探索“1+1”管理模式,即1套固定管理班子加1套临时管理班子,组成精细管理网络,给研学特别是长距离研学最大的保障。

(二)目标更细

多一份责任心,以促进学生学业、提升思维能力为导向,全面细化修德目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次、分年级制定研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游出去、学回来。

(三)课程更实

“一经教子旧,万里出门新。”进一步发挥公立学校组织研学的公益性教育性,将研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延伸,不论游到哪里,都不忘教育的根本——育人。更准确地把握研学资源,在课程设计方面发挥更多的主动权、发言权,让研学课程更实在,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

(四)行程更远

在游学地点、安排流程上满足学生家长新期待,争取为研学探索更多更好的资源,确保“游”“学”兼备。世界那么大,争取让孩子们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

(五)覆盖更广

不因六年级应考的压力而止步,不因三年级或更低的年段学生年龄小而却步,争取让更多的孩子和老师能共享研学之乐,在生活中一同历练,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

[2]杨艳利.研学旅行: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J].中国德育,2014(17).

猜你喜欢

研学实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题解教育『三问』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研学之旅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