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诗》的故事形态学研究

2020-08-16何等

西部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木兰诗角色

何等

摘 要:俄国民俗学家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北朝民歌《木兰诗》的叙事功能结构和角色研究,认为普洛普理论在木兰故事中基本适用,但并非完全重合。因此,在对中国民间诗歌故事的功能关系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参照故事形态学理论,但不应该完全拘泥于该理论。

关键词:《木兰诗》;故事形态学;功能结构;角色

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洛普提出的故事形态学的理论是叙事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是结构主义叙事学奠基之作,他的理论对研究民间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故事形态学理论的提出基于对俄国民间故事的功能研究,现在已有不少学者运用该理论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上的共同规律特点。本文选取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民间叙事流变,从功能结构和角色论两个角度进一步论述和验证普洛普理论在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适用性。

一、《木兰诗》的功能结构分析

《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功能的定义是:“根据在行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意义而确定的人物的某种行动。”[1]普洛普总结出的三十一种功能项当中,有很多是成对出现的,还有一些功能项是分组排列的。在每一个故事中,这些功能并不一定全部出现,但功能出现的顺序是相同的。

这些功能项和《木兰诗》中的叙事结构可以相对应,具体归纳如下:

(一)禁止,指对主角下一道禁令。木兰从军前的家庭生活是“当户织”,因可汗点兵,自己父亲的名字出现在征兵文书,木兰担心父亲年纪太大,想要替爷从军。但这种冒名顶替在那个时代是不被允许,女性并不能参军,于是这形成了对主角的禁令,对她的外出形成了障碍。

(二)破禁,指打破禁令,它与禁令的形式是相对应。木兰下定决心男扮女装,替父从军,就是打破了原有对女性的禁令。

(三)出发,指主角离家。在这个准备出发的过程中,木兰进行了一些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从集市上买来了马鞍和马匹后就动身出发。

(四)交锋,指主角与对头正面交锋。木兰故事中的对头并没有具体的个体,归入该功能项中与敌军、与勇士等在野外交战的范围。包括了木兰投军途中的经历,从黄河到黑山,以“万里赴戎机”等四句诗概括了木兰漫长的从军生涯。

(五)战胜,指对头被打败。木兰行军十二年,最后战争胜利,“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

(六)不被察觉的抵达,指主角以让人认不出的面貌回到家中或到达另一个国度。木兰从军回来受到可汗的重赏,并且提出不想要官位,只想回到家乡,在得到可汗同意后归家恢复女儿身。

(七)主角被认出,这种情形通常发生在不被察觉的抵达之后。在回家后木兰换回女装,被同行的战友看到才发现了她的真实身份,众人皆是惊讶的反应。“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七个功能项构成了木兰故事的基本叙事逻辑,基本故事情节以时序逻辑展开发展,结合普洛普提出的三十一项功能项,《木兰诗》的故事部分功能与他的顺序相吻合,但并未完全包含了理论的顺序安排。例如理论中主角登上王座放在最后一個功能项,然而在《木兰诗》中木兰行军战胜归朝见天子时,就得到了钱财的赞赏,她的真实身份是在最后被揭露的。所以在研究故事和序列时,会出现故事和情节各行其道的偏离情况。

另外《木兰诗》中留下了许多叙事空白,如没有具体交代花木兰父母、阿姊、小弟等家人的角色,又如在主角花木兰最重要的十二年征戍中,对于如此长的时间内的经历全诗只用了“万里赴戎机”等六句三十个字就概括了所有情节[2]。这一方面是诗歌语言对民间故事叙述上的限制,另一方面为从民间叙事中发掘资源进行情节结构上的变异提供了可能性。

二、《木兰诗》的角色分布

普洛普关于故事人物的分析,是其故事形态理论中除结构功能论以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故事形态学中的角色区分理论指出,在故事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所有出场人物都可划分为职能相同的七种类型,故事常常将相同的行动分派给不同的人物,根据其角色的功能来研究故事[3]。这七种典型角色分别是:主角、假主角、差遣者、被寻求者、助手、捐助者和反角[1]。在《木兰诗》中,主要描述了四个人物角色,可对应了其中四种人物类型,具体到每个故事时行动和角色的对应有所变化。

(一)主角:花木兰

主角所对应的行动分为三步,主角花木兰在《木兰诗》叙事中的行动可由此一一对应,树立花木兰这个替父从军的孝女,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的主角形象。主角的第一步行动是开始外出寻求,包括了花木兰看见征兵文书,决定替父从军,从集市上买好了马鞍和马匹就动身出发的过程。第二步行动是对捐助者的要求作出反应,表现在花木兰身上是说她经历住了出征行军的考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最后战胜归来。第三步行动是成婚并加冕为王,因花木兰的女性形象,可转化为主角获得金钱奖赏,指木兰胜利归来朝见天子,获得赏赐和功勋,誉满归乡。

(二)差遣者:花木兰父亲

差遣者的角色在于灾难缺失或被告知时,向主角提出请求或发出命令,派遣或允许他出发。虽然《木兰诗》中对花木兰的父亲并没有太多的描述,只是侧面提到因朝廷征兵他榜上有名,这条线索实际上也促成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诱因。这个情况下是花木兰主动提出要从军,然后得到了差遣者父亲的认可后,主角被允许离家,或许对于主角离家这个行动父亲并不知道木兰的真实目的。

(三)假主角:战士

假主角的角色在《木兰诗》中由和木兰一起出征的战士伙伴担当,他们的行动同“主角”一样,包括了开始外出寻求和对捐助者的要求作出反应。同行战士们和木兰一样,有相同的离开家参军的行动,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并且和主角木兰一起征战经历生死。假主角特有的行动是会在故事最后提出一个要求,因同行战士最后的惊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引出了木兰男扮女装十二载的事实。

(四)助手:可汗

《木兰诗》中助手的角色是诗中出现的可汗,他的行动表现在诗中有传送主角以及灾难和缺乏的消除。在传送主角上天子所做到的作用,是由于可汗大点兵使得木兰的父亲在名字在征兵榜上出现,木兰才会决定替父出征,从客观因素上完成了木兰从家庭到战场的空间转换。另外因为木兰战胜归来,可汗赏赐上次给木兰并且给了她丰厚的赏赐,同意了木兰回乡的请求。作为助手他既满足了主角财富上的需要,还满足了主角的愿望。

三、结语

《木兰诗》作为木兰故事家喻户晓的民间诗歌版本,所叙述的故事是木兰故事的原始文本,有它自身特定的叙事逻辑和社会意义。利用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理论,可以从理论的一般规律中寻求出《木兰诗》的功能结构和各个角色在故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木兰故事的叙事逻辑并非和普洛普的理论完全重合。所以在我们对中国民间故事功能关系的进行具体研究时,可以参照故事形态学理论,但不应该完全拘泥于该理论。

参考文献

[1]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В.Я.Пропп)著;贾放译.故事形态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刁颖. 民间叙事在影视文本中的变异和传承--以木兰故事的改编为例[D].复旦大学,2008.

[3] 李扬著.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木兰诗角色
小议戏曲中角色的发展趋势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浅谈《木兰诗》的语言运用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