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温病证治体会

2020-08-14范德斌徐金柱白红华付良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

范德斌 徐金柱 白红华 付良

摘要: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因其潜伏期长,发病较慢,病程缠绵,证候复杂,变化多端,是一种难于诊断和治疗的疾病。通过参照先贤经验,结合临床所得,选其主要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提出以健脾益肺为中心等特色疗法,加以简述。

关键词:湿温病;辨证治疗;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4-0101-03

近来,湖北省武汉市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迅速蔓延至全国,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损害。该病属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气,由湿毒发展的高危传染病。笔者结合云南地处高原春燥气候,湿邪郁久化热,变为湿热瘟疫为患,并遵循其规律发展、转归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湿温病的辨证施治。

1辨证施治

1.1湿邪郁肺,枢机不利主证:低热或不发热,微恶寒,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四肢乏力,咳嗽痰少,口干少飲,或伴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治则:健脾益肺,宣肺化湿。方药:黄芪四君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20 g,茯苓20 g,苍术15 g,薏苡仁30 g,葛根50 g,麻黄6 g,藿香15 g,厚朴15 g,陈皮15 g,法半夏15 g,白蔻仁10 g(后下),紫丹参15 g,甘草10 g。

1.2热毒壅肺,肺失宣降主证: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渴喜凉饮,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胸闷气促,动则加剧,咳嗽喘憋,腹胀便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治则:清热宣肺,通腑泻热。方药:麻杏石甘汤合人参白虎银翘汤加减:生石膏30~60 g(先煎),知母15 g,黄芩15 g,生晒参20 g,苏条参20 g,山药20 g,绞股兰20 g,银花15 g,连翘15 g,麻黄6 g,柴胡15 g,葛根60 g,杏仁10 g,浙贝母15 g,瓜蒌15 g,地龙15 g,紫丹参15 g,厚朴15 g,陈皮15 g,白蔻仁10 g(后下),甘草10 g。

1.3内闭外脱主证: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治则: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药:参附汤合生脉饮加味:红参15 g,制附片15 g(开水先煎2 h),黄芪60 g,白术20 g,麦冬15 g,山萸肉15 g,五味子10 g,紫丹参20 g,生三七15 g,葛根30 g,绞股兰15 g,炙甘草15 g。高热惊厥,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散)。痰迷心窍,昏迷不醒者,加服苏合香丸、至宝丹。

1.4余邪未尽,肺脾两虚主证:身热已退,胸脘微闷,知饥不食,肢困乏力,舌淡红,苔薄腻欠润,脉虚略数。治则:健脾益肺,辅清余邪。方药:参苓白木散合清暑益气汤加减:黄芪40 g,生晒参20 g,炒白术15 g,山药15 g,莲子15 g,扁豆15 g,葛根30 g,紫丹参15 g,绞股兰15 g,白蔻仁10 g(后下),陈皮15 g,厚朴10 g,甘草10 g。

2治疗体会

2.1健脾益肺是治愈湿温病的关键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湿温病是以脾肺为中心而起病、发展和转归。《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健脾益肺是治愈湿温病的关键。在本病治疗的各个证型中,在袪邪的同时,分别选用黄芪、附片、红参、生晒参、苏条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莲子、绞股兰等药,就是充分注重增强脾肺等脏腑功能,以达到较好的扶正袪邪的目的,体现祖国医学“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

2.2活血化瘀是提高疗效的捷径湿温病发病缓慢,病程缠绵,病久必瘀,瘀血已成为其发展、恶发的病理产物和新的致病因素。笔者在本病各证型治疗中,均使用了活血化瘀药物紫丹参,在热毒壅肺重证还增加了清热熄风,通络平喘的地龙,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2]:活血化瘀药作用机制为拮抗内毒素,抑制炎症介质释放,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细胞超微结构损伤,防凝血机制紊乱和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改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凝血机制,保护和修复应激状态下受损的器官。

2.3足量的祛邪药物是治愈湿温病的前提常言道,用药如用兵。面对湿温病顽疾,没有足够的祛邪药物使用,就难以战而胜之。如其热毒壅肺,肺失宣降高热咳喘时,必须麻杏石甘汤与人参白虎银翘汤合用,且石膏用量宜大。这样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只要配伍得当,则无伤人之虞。自仲景创制白虎汤以来,后世洞悉白虎汤之奥义并尤善灵活运用者,张锡纯堪称楷模。他说:石膏“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3]。”“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寒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用知母者,取其凉润滋阴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热,更可防阳明热久者之耗其阴也。用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逗留石膏之寒凉不至下趋也。用粳米者,取其质浆浓郁能调石膏金石之药使之与胃相宜也。药止四味,而若此相助为理,俾猛悍之剂归于和平,任人放胆用之,以挽回人命于垂危之际,真无尚之良方也,何犹多畏之如虎而不敢轻用哉?”[3]。无粳米者,用山药代之亦同效。黄芩为治疗肺胃湿热之要药。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邪外出,为湿温病各型使用药,用量偏大效佳。绞股兰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是一味攻补兼施、价廉物美的药物,能明显增加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功能,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具有明显的降血脂、降血糖作用;并具有镇静、催眠、镇痛、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缺血、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栓形成、保肝、抗溃疡等作用[4],湿温病众多证型可选用,疗效确切。

2.4心理疏导是促进患者康复的保障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心理疗法是与药物疗法、物理疗法及手术疗法并列的四大治疗模式。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4]。湿温病病程缠绵、变化多端、病势凶险、治疗难度大,往往引起人们恐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负面情绪,导致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免疫功能降低,严重影响疗效和康复。因此,在本病治疗的全程,均应密切观注患者的心理病态,及时有效疏导以确保治疗顺利开展,取得预期疗效。

3病例举隅

李某,男,42岁,2012年8月11日初诊。自述发热、咳嗽76天,先后经多家省、市级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至今仍发热频咳,咽痛口干,痰稠色黄,胸闷气喘,纳呆乏力,头身酸疼,便秘尿黄。查:体温39℃,神情焦虑,面红无华,舌红略黯,苔黄腻干,脉滑数,按之欠有力。诊为湿温病(热毒壅肺,肺失宣降)。治以清热宣肺,通腑泻热,益气活血。用麻杏石甘汤合人参白虎银翘汤加减:生石膏100 g(先煎),知母15 g,黄芩15 g,银花15 g,连翘15 g,绞股兰20 g,浙贝母15 g,瓜蒌15 g,杏仁10 g,麻黄6 g,葛根60 g,柴胡15 g,紫丹参15 g,地龙15 g,山药20 g,生晒参20 g,苏条参20 g,厚朴15 g,陈皮15 g,白蔻仁10 g(后下),甘草10 g。4剂,每日1剂水煎600 mL,分早、中、晚饭后2 h温服。耐心进行心理疏导,讲清本病缠绵难愈的特性和中医药治疗的优势,鼓励患者增强信心,配合治疗战胜疾病。嘱忌服香辣、酸冷、腥气发物,勿吸烟、饮酒,避风寒。2012年8月15日二诊:服药后发热已退,咳嗽减轻,痰稠略黄,已无咽痛,大便正常,仍纳少乏力,舌红略黯,苔腻微黄欠润,脉稍滑数,按之欠有力。上方去石膏、杏仁、麻黄、柴胡,加黄芪30 g,增脾肺之气以助祛邪。4剂,每日服1剂。2012年8月19日三诊:稍咳痰少,色白质稀,身困乏力,纳食有增,二便正常,舌稍偏红,苔薄腻芡润,脉虚略数。证属余邪未尽,肺脾两虚。治以健脾益肺,辅清余邪。方用参苓白术散合清暑益气汤加减:黄芪40 g,生晒参20 g,白术15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莲子15 g,扁豆15 g,葛根30 g,紫丹参15 g,绞股兰15 g,白蔻仁10 g(后下),陈皮15 g,厚朴15 g,甘草10 g。4剂善后。2012年8月23日四诊:患者自无特殊不适,舌脉基本正常。复查胸部CT示:肺炎已吸收。嘱可选服玉屏风片(口服液)、生脉口服液、百令胶囊以增强体质,巩固疗效;注意科学生活调理。半年后追访未复发。

参考文献:

[1]范德斌,秦雪屏,徐金柱,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AECOPD 86例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11):19.

[2]范德斌,白虎汤适应证探讨[J].云南中醫学院学报,2000,23(4):43.

[3]高学敏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35-436.

[4]张莹丽,李惠钧,冯蓓蓓,等.心理护理对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33(1):176-178.

(收稿日期:2020-04-02)

作者简介:范德斌(1949-),男,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老年医学疾病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中医药
中医药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方法初探
传承创新书写宁波中医药发展新篇章
以《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为契机 推进云南中医药事业深入发展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出台
我们的中医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中医药国际化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