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020-08-13刘静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互联网+互联网

刘静

摘 要: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它依托于专业的组织所进行的专业培训,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因此,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内容将依据时代特征而做出变化。在“互联网+”时代,数字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思维产生影响,也势必对传统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产生一些观念和行动的改革。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教学技能提升必须适应信息化潮流,适应中逐渐实现变革,从而帮助教师能够在新时代维持其教师职业生涯。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做出策略的调整。

关键词:教学理念 “互联网+”

一、“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理念的更新

传统课堂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拥有知识的权威,主导知识传授与讲授。但是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者作为知识的被动、呆板接受者,而是传授者如何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既有的经验,扩充原有的知识。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角色发生改变,其功能主要是围绕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能动的构建知识生长体系。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各种教学软件能够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生硬式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也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地位,而是积极地与教师沟通、对话。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教师不得不拓展其专业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实现学习型、交流性、探索性的课堂理念。因此,“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更新其课堂教学理念,使其认识到其由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1]

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的群体生态价值观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孤立的自然个体,是生活于特定环境和历史境况下的个体,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同样,教师作为社会上相对特殊的群体,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属性,呈现出自己群体的生态特征。因此,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关注教师的个体在发展中的情况,同时还需要关注教师个体所属的群体生态状况,后者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生态环境,有助于教师个体的职业生涯成长。[2]

就教师个体而言,无论是其专业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或是教学技能的习得和提升,都是依托于前人经验的总结和知识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教师作为个体生活于教师群体之中,通过学习和借鉴周围优秀教师的经验,不断反思自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从而实现自我与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通过教师个体和其他教师同事的共同努力,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共同养成一套教学策略和教学风格,形成群体的“教学文化”和“教师文化”,诸如国内的衡水中学教学模式、启动中学教学模式、湖北黄冈教学模式。群体生态价值观,不仅能够帮助培养教师个体对所在学校的集体认同和归属感,也能够帮助教师个体融入其工作环境,有助于其职业生涯的专业能力发展。良好教师文化的生态建设和教师发展平台的制度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互联网+”教师不是互联网与教师的生硬结合,而是有着质的变化,它反映的是教师在“互联网+”时代角色的重新定位。为了适应当前时代,教师个体必须做出改变。

1.灌输型教师转为主动型教师

“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特征是信息的爆炸与获取的便捷,学习者较过往更加容易获取信息和知识。同时,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使得传统的知识学习改变了过往的教学过程。因此,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师已经不再符合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专业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和传授,还需要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关怀,具有能力甄别信息。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从“心”出发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多家单位联合成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2012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式启动了“三通两平台”建设、数字资源覆盖6万多个农村教学点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计划。2011年底,“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融合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的课程资源、学习平台资源和师资力量。教师要主动去拥抱互联网,敢于接受新事物。各地教育局先后启动针对一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项目,这样的机会是提升自我的最好的平台。教师要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技术牵制,要抓住一次次的机会,主动投入互联网的怀抱中。教育要与时俱进,从教师開始,教师若不与时俱进,就真的“OUT”了!一个教师被信息化时代“OUT”,就换岗位去到警察队伍中去,依旧是治标不治本。

3.重构知识的框架,重新自我定位

网络时代不再要求教师作为“移动的图书馆”,不需要教师有海量丰富的知识。有学者曾指出,学习能力是教师在互联网时代应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互联网让海量的知识触手可及,教师的职能也需要发生相应转变。乔治·西蒙斯认为,网络时代的知识好比河流,或管道里的石油,并由此提出“知识流”的概念。什么意思?如今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其半衰期较以前大大缩短,并且还出现所谓的“软知识”和“连通性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层级和结构,而是动态的网络与生态。他甚至认为互联网下的知识很难被定义,而教师要做的,不是帮学。

参考文献

[1]张新征,杨道宇.“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8,No.727(06):65-68.

[2]梁艾曦.“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9):85-87.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