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

2020-08-13哈淑英于金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体验学习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

哈淑英 于金燕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体验学习的概念和含义,分析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创建体验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探究体验式学习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 体验学习 教学情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学生在课堂经历体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从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受到启迪,发展智慧,进而提升综合素养,这是学科教学的基本追求和根本任务。[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推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生为本、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更多的一线教师越来越认可和推崇体验教学的方式。[2]

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与活动性的特点,体验教学与小学低年级段道德与法治课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体验学习的含义、特征,认识其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体验学习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效运用的原则与策略,为发展学生素养,提高课堂实效做有益的实践研究。[3]

一、体验学习

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在《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颇具影响的体验学习概念。他把体验学习阐述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贯穿全过程的学习经历。学习者自动完成反馈与调整,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在体验中认知(库伯 2008)。

体验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此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将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内容相结合,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通过“体验”“内省”等方式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实现对自我的教育和提升(左守孟2011)。

二、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体验学习的特征及原则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体验学习重学习过程,重已有的生活经验,重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其本质特征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知与领悟、分析与判断、生活与实践,从而提升生活智慧,引导儿童过更好的生活。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体验活动。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为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创建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原则。

1.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和学的根本形式。在设计体验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将课程目标、课时目标和活动的目标统一起来,也就是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行为与习惯的培养渗透其中,使学生的活动体验与道德的发展相融合,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学习。

2.情境化原则

体验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心理感受的过程,更是一种认知过程。尤其是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往往在学习之前对事物蕴含的道德认识及行为规范已经有所了解,但认识未必认同,认同也未必做到,所谓知易行难正是如此。因此单纯讲解说教并不能达成目标。在情境中体验则能引导儿童在亲历、感悟后形成道德情感的认知、认同,体验为行为习惯的养成注入动力的源泉。因此创设模拟或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感知学习,贴近他们生活经历,唤醒和激活已有经验,发展道德分析与判断、生活与实践的能力,更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3.亲历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体验学习活动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模拟表演、交流分享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亲历道德的认知、情感的感悟深化、引发道德行为施行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进入某种情境、参与活动,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这就是体验学习的亲历性,也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特征。这种亲历,倡导全员参与,要由表及里身心深度参与。

4.过程性原则

体验的结果并非活动的终极追求,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不仅要得到体验的结果,更要注意体验的过程,甚至有些情况下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装扮我们的教室》,这个装扮教室的操作体验活动并非追求学生把教室装扮得多么美、多有创意,而在于儿童在装扮的过程中学会和同伴交往、合作,通过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促进集体意识、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思考和设计好体验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个人经验,实现有效学习。体验的关键不是结果,而是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探究、合作、交际并内化知识和技能。在参与体验之后,要把体验中的过程、感悟等外化交流,凸显体验目标的达成。

5.主体性原则

体验是需要行为主体参与和感知的。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在体验中获得感受、领悟道德情感、分析判断道德行为和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体验离不开主体自身的能动性,体验的过程是主体获得新的自我认识、自我建构以及提升主体性的过程(左守孟 2011)。因此,体验活动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在学习需求驱动下行为主体自发开展的自然而然的体验活动,而并非老师规定下亦步亦趋的活动。如《不做“小马虎”》一课,二年级学生如果作为客体,作为行为的评判者,剖析他人马虎现象的深层原因,则有很大的障碍,往往得不到准确、真实的归因。而如果回望自己以往生活经历,在反思中分享自己曾经马虎的现象,再剖析其深层原因,则会深刻、准确许多。正是因为他们既是马虎案例中的行为主体,又是道德行为反思的主体,遵循儿童认知的特点和规律。

三、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体验学习的策略

1.创新课堂活动设计,实现在当下生活体验中学习

课堂学习活动也是学生生活的构成性要素之一,其“当下发生”在道德品质的学习中会更有说服力。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做中学”的理论也充分说明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例如,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学生初步感悟到声音大的影响和危害后,老师准备引导他们真正走入当下真实的声音情境中,发现自身的习惯性而不自知的问题,引发他们真切的感悟。

在这儿,老师设计运用了课堂生活对比体验的方式。我们看:

初次体验:

老师提出:“校园里,这样不美的声音你们一定发现了很多,快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儿童在场效应影响下兴奋地交流,老师当即录制热烈交流的现场视频并借助多媒体放大播放。“呀,声音这么大!”学生在当下生活的回望中进行反思:“别人说什么都没听清。”“没有讨论出结果!”……。真切的课堂生活经历充分引发真实感受,这些都是声音大的影响。

接着,老师通过医生的介绍说明了噪音的深层危害。

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二次对比讨论,促进体验:儿童有意识地在讨论中控制声音,交流感受。老师跟着点评揭示出其中的意义:“这样小点儿声讨论不仅讨论出了结果,也没有影响他人学习,这样就是对他人的尊重,是文明的行为。我们的声音小了,变文雅了。这样的声音才是最美的声音!”

两次讨论、对比体验,这是儿童当下的生活,是真实的课堂生活经历,真实体验情境的创设,注重了涉身性。让儿童基于情境获得“在场感”和“当事人”体验。凸显儿童视角,尊重儿童立场。

“用心体会当下,发现生活内在的道德意蕴,理解道德对于生活的构成性影响。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2.转变教材呈现方式  变“教材”为“学材”实现体验学习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一课,第42页教材“你找到我了吗?”呈现了儿童身边的“纸”的产品,使儿童在观察图片中找到纸,发现纸的作用,感受它的丰富多彩,和我们密切相关。这些情境是编者的视角,在观察的过程中就较难吸引学生注意。

教师把教材转化,开展了“摸一摸 百宝箱中的我”的体验活动。教师给每个组发放了百宝箱,里面藏有宝贝——不同领域纸的产品。这些宝贝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是儿童视角下的学材。

实际教学的时候,同学们兴高采烈,轮流摸宝箱,边摸边猜,兴趣盎然。猜后,取出来一看,猜得对不对就得到了验证。猜对也好,猜错也好,下一步的思考跟着来了:在小组里说说你摸到了什么,有什么用呢?再谈谈你们组有什么共同的发现或感受。

把教材中的图片变成可触、可感的实物,更能引发学生共鸣。而且根据比格斯的SOLO分类评价法,把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学习结果提升为抽象拓展结构层次。如,小组代表发言道:“我们小组摸到了牙膏盒、人民币、超市购物小票,这些是我们生活中用到的纸,生活中到处都有纸。”如此这般,其他小组则也尝试模仿归纳概括,就会发现和归纳出“娱乐游戏中的纸”“学习中的纸”这两个类别。无疑,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就得到培养和发展。

3.变抽象为具象 模拟实验促进体验学习

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教师呈现乘坐公交时、观看电影时、回答问题时、参观博物馆时四个场景(如图),“到底该用多大的声音呢?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讨论,说说为什么。”

学生在影院情境的交流互动中产生分歧,有的说:“应该不出声!”有的说:“可以小点儿声”。这时,老师利用课件进行模拟实验(播放课件):假如喜鹊的叫声就是电影的声音,一只小鸟忍不住小声说话了,两只、三只、几十只甚至上百只……你们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实验中感悟,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即便小点儿声,结果也是惊人的。所以尽可能尊重大家的需要,不出聲音。

模拟实验的音效课件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到小点儿声,尊重他人,做文明观众的重要意义。学生感悟到在不同情况下,要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发出适宜的声音,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养成公共文明习惯。[4]

4.情境模拟表演  角色转化促进体验

当学习内容涉及与学生生活较近的社会生活时,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认识、理解不同的社会现象,体验并参与社会生活,提升生活智慧,促进社会性发展。通过模拟体验、角色扮演等方法体验社会生活;用比较、讨论、辩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社会问题。

如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为了引导学生解决排队中常见的问题,教师通过情境模拟表演,引导学生体验面对特殊情况该怎样排队,知道自觉礼让排队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教师创设了三个情境,分别为:情境一,我和妈妈到银行自助柜员机取款,前面只有一个人在取钱;情境二,食堂排队打饭,自己最要好的伙伴跑来,说着急出版报想插到我前面;情境三,公交车进站,该自己排队上车了,恰好走来一位腿脚不便的老爷爷。请每组选择一个情境,说一说,演一演。

情境一,学生表演中懂得了人少时也需要排队,并认识到一米线的作用,学会保护别人隐私,就是对他人的尊重。情境二,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面对特殊人群,懂得关爱,学会礼让。情境三,学生在遇到熟人时,要帮助他们并遵守排队规则,维护公共秩序。

学生在三个情境的模拟表演、展示交流中思维碰撞,丰富认识、深化提升。探究在道德情感、遵守规则两难时,在遇到特殊情况,特殊人群时该如何正确排队,培养问题解决与审辨思维,培育生活智慧,懂得自觉礼让排队是小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从而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5.变历史为现实 动手操作深化体验

当学习内容是与学生生活较远的历史题材时,教师必须要明确,品德课程中的历史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中反省自身的生活,在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中建构个人道德。所以要努力创设立足学生经验的体验活动。

如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一课,教师设计了“做一做 纸是怎样来的”活动,小组合作解决纸的制作的问题。学生全员体验捞纸、晒纸的过程,感受古法造纸的难度,深度体验到纸从工艺和材料上都是来之不易的。同时,通过绘本、视频欣赏感受我国造纸术为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引发学生的民族自信。继之,把纸与树木等植物建立关联,从而为后面的节约用纸就等于保护环境做好了铺垫。

结语

在体验学习中,学生需要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以参与活动的方式完成自主体验,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将外部的感知经过一定的操练和内化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而逐步形成新概念的过程,也是外部物质的感性活动向内部思维情感的心理活动的转化过程。(裴娣娜2005)

在课堂上开展体验式学习,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地位,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将道德情感与活动体验完美融合。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生活巧妙“植入”课堂,让课堂再现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做中学,最终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从而使课内和课外建立有效联系,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创设体验学习活动和学生参与体验式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在共同探究中学会体验探究、学会思考、学会交往,学生的感知与领悟、分析与判断、生活与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库伯.2008.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裴丽娜.2005.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88,291.

[3]左守孟.2011.“体验学习”感悟——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J].百花园地,(10):184-185.

[4]陈峰.品德课程不同题材活动设计策略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3(11).

猜你喜欢

体验学习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基于省级精品教材多元自主学习平台的螺旋上升学习研究
漫谈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策略与途径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验学习
数学新课堂上的体验学习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