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育方法实效性的提高

2020-08-13郑明月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潜移默化道德教育实践

郑明月

摘 要:道德教育在社会上十分受重视。在学校,老师为学生们进行以课堂学习为主的道德教育;在家里,家长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社会上,通过开展一些有关道德教育的活动来影响人们。但是在德育方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校的“说教式”教育形式,父母的错误教育和教育疏忽与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屡见不鲜,所以需要不断完善各主体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氛围,将道德教育付诸实际行动中,提高德育方法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教育 实践 潜移默化 社会氛围

提高德育方法实效性是我们所需关注的,用正确的德育方法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的利处最大化,让学生受益终生,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一、各主体是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

学校、家庭、社会都参与到道德教育中,不同的主体采用的德育方法是不同的。

1.在学校以课堂学习为主的道德教育

在众多的教育渠道中,学校教育独树一帜,它是系统教育的主阵地,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校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有思想政治课,使孩子们从小就可以接受道德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学校的道德教育以课堂学习、考试为主,辅之以少量外出实践活动,导致缺少了实践性与趣味性,使得学生们没有很大的兴趣学习政治也并不是特别重视政治课。

2.在家里家长对孩子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

一个人的品德优劣很大程度上在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孩子在学校接受再好的教育,到家之后,因为父母的几句话就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价值观与想法,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家庭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家庭采用的是民主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但并不会左右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还有的家庭采用的是专制的方式,将孩子的未来都规划好,这样减少了孩子的自主性。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针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在社会上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与志愿活动

社会上,会开展一系列的有关德育的活动来让市民们参与进来,并且会拍一些有趣味性的公益广告,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对大众进行道德教育,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有许多的志愿者在社会上无私奉献,例如:在公交车站,会有志愿者来引导乘客排队上车,维护良好的乘车秩序;在公园景区,会有志愿者帮我们解决迷路问题,使我们的旅途更加顺畅。志愿者带给我们的便利,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进行志愿活动,并且会影响孩子们的想法与行为,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道德教育,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各主体的德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但是在德育方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1.学校的“说教式”教育方法

目前我国对学校德育方法、内容的规定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对道德教育的内容仍然强调不够;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多以绝对真理方式呈现出来,抑制了学生的批判力和创造力);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尊重不够。[1]在学校更受重视的是考试成绩与文化知识,弱化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这样并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且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学生耳濡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要摒弃“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2]

2.父母的教育疏忽与错误教育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工作繁忙,导致亲子关系淡漠,彼此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更缺少相互理解,孩子在家庭中没有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导致亲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不利于孩子走向社會,与人相处。且部分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乃是不争的事实,社会风气、党风政风行风不正等现象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和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德育,从而形成了不良的家庭教育理念:一是“不吃亏”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导致孩子争强好胜,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如,有的家长由于长期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一些困难,处于劣势状态,于是,将“不吃亏”的思想有意无意地传授给子女,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使这种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于是处处想争先,事事想争前,不愿自己吃亏,被别人落下,从而导致孩子的思想发育不良甚至是人格障碍,严重影响和制约孩子的成长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二是“非诚信”化教育,就是家长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能太老实”。诚信说到底是做人、做事方面要言而有信,说一不二,不欺瞒奸诈。但很多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小孩时,总是要孩子“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不要对所有人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样致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不诚实思维习惯,助长了孩子的不诚实价值取向。[3]

3.社会道德缺失现象与缺乏正义的社会氛围

近几年来,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屡见不鲜,黑心产品、毒奶粉事件、地沟油、老人摔倒不敢扶、好心扶老人起来反被告。总结起来,无非是以下两点原因:“金钱优先”观念吞没了社会公德,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不断地降低成本,以至于在质量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缺乏正义的社会氛围,让许多做好事的人都寒了心,从而不敢再做好事。

三、对于德育方法实效性提高的解决方法

针对各主体进行道德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出有关德育方法实效性提高的解决方法。

1.学校要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

在学校德育内容方面需要进行一些改革,一方面,回落大众,从圣人道德、英雄道德走向大众道德,倡导一些可以让大众所接受并能践行的道德行为,不再宣传那些遥不可及并且华而不实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注重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即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对人类生活来说有着重要价值的道德,其中包括:诚实守信、责任心、爱国和立身之德。反思传统道德教育的方式,将施教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中开展如班会、辩论赛等实践活动,增加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将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节日庆典时,告诉学生节日的由来与意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

2.要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与传输正确思想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要向孩子传输正确的思想,在家里父母经常鼓励孩子,那么他会变得十分自信;父母在孩子帮自己做了一些事时说了一声“谢谢”,那么孩子在外面也会经常说“谢谢”。如果一个连一毛不拔而救天下却不为的人,就根本不会为子女灌输“天下为公”的道理。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影响和造就了古圣贤。“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激励着子女上进,鼓舞着男儿精忠报国,这是家庭教育的楷模。新时代的人们,呼唤着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形成,美的品德万古传颂,狭隘和偏私只能遗臭万年。让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是充满正能量的,以我们的良好行为和文明语言潜移默化造就一代人良好的品德行为。[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中,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3.要弘扬社会正能量,使“好人有好报”

社会上要对那些做了好事的人给予一定的关注,进行表扬,这样才能让做了好事的人继续做好事,还能激励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并且要不断宣扬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多拍一些像“开学第一课”这样的宣传片,使更多的人唤起道德共鸣,从而形成诚信、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2日版.

[2]时诚.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11):158-159.

[3]廖晶晶,陈军.试论家庭德育的特点[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01):22-26.

[4]贺守英.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成功(教育),2011(05):273.

猜你喜欢

潜移默化道德教育实践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精读深悟 复述出彩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谈诵读经典诗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