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挑战及探索

2020-08-13郑锦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家长心理

郑锦德

摘 要: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运用,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信息生产、传播、继承方式,从而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由此引发的社会变动将是根本性的。初中德育必须要面对青少年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也需要应对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关键词:网络 德育

假期读到过一则新闻报道,16岁的阿伟瞒着家人告假在某网吧打游戏,连续酣战数个日夜,用尽了身上钱财,最后在喝下一瓶农药后,结束了自己年仅16岁的生命。弥留之际,他向父母表示,自杀是因为后悔沉迷网络游戏。

今年开学前,我依然满怀激动的心情进行着班级筹建与上课准备工作。可当正式开学后,我才发现,上课一个多星期了,却根本找不到开学的感觉--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学生的反应都比较迟缓,有几个男生上课时的表情甚至可以用痴呆来形容!出什么事了?是我自己没有进入状态吗?我焦急地询问了所有科任老师,发现他们都有同感。作为班主任的我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班里提倡所有学生写了篇《我的假期生活》的文章,我自己也立即和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家长沟通。学生的畅所欲言和家长积极反馈回来的信息告诉我,很多学生在假期里是陪着网络游戏和手机度过的!这,又都是网络惹的祸!

类似 “网络害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事件并不鲜见,网络问题的出现与日益泛滥已发展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学校德育、班级德育工作的巨大挑战。

一、青少年网络生活现状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但没有人愿意回到農耕时代;核武器能杀人,甚至可以毁灭世界,但我们不会停止研发核技术。同样,我们可以诅咒网络是“魔鬼”,但不能拒绝它。

2018年3月-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并于2019年2月22日正式发布了《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蓝皮书。该报告在全国抽取了北京、广州、合肥、成都、宝鸡、沈阳6个城市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采用了一对一问卷形式的调查,充分表述了如今网络游戏对于中小学生和家长的认知及行为。

《报告》的调查对象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在校生,获得有效问卷3202份。其中,小学4-6 年级学生占比32.2%,初一到初三学生占比32.9%,高一到高三学生占比4.9%;男生占比49.4%,女生占比50.6%。《报告》指出,73.5%的受访者认为上网能开阔视野,73.8%认为上网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这说明,超过七成学生高度认可网络能给自己带来学习方面的便利条件,如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但同时,调查表明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他们从游戏平台买装备、比等级、打团战,游戏中的术语已经成为不少青少年的口头语,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当然,通过调查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终端设备的普遍使用、社会、家庭及学校的正确引导等因素,对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多数中小学生也已经从盲目跟风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报告》数据表明,53.6%的受访者认为上网有可能受骗,52.7%认为上网会占用太多时间,46.8%认为上网会看到很多不好的内容,42.4%认为上网交坏朋友可能性大,29.2%认为上网会花钱多。

二、网络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

网络,网络游戏,尤其是智能手机游戏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引发了新的德育问题,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我们只有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要素,思考对策,并大力革新学校德育工作,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新趋势,开创学校德育的新局面。

1.学校层面,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报告》显示,中小学生网民中有近六成选择在家上网,家庭因素是导致孩子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在指导孩子正确上网方面家长应担负起主要的职责。学校和教师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才能帮助家长们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帮助家长和孩子面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据了解,有不少的家长们,因忙于生计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或者对孩子过于娇纵,容易产生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这些因素都容易把孩子“推向”网络。另外单亲父母、离异家庭、隔代监护、委托监护等家庭的孩子,心理特别敏感脆弱,网络很容易成为他们的“温馨港湾”。由此看来,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21世纪的家长必须也完全可以了解网络,了解孩子在家以及其他地方上网的情况,学会用网络的语言与孩子对话,与孩子共同探讨网络的种种问题,引导孩子正确上网。只有努力创设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才能改变错误的家教观念。也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才能让学校和家庭真正形成合力,促进良好的教育氛围的形成。

2.班级层面,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每一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当今中小学生的问题或问题学生,主要是或首先是环境导致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习惯认知问题,而不一定就是思想、道德出现了问题。对沉迷网络导致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蹲下身子、放低架子,悉心辅导、循循善诱。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组织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既能充实学生的心灵,排遣孤独、抑郁,也可以拓宽学生的人际交往,在活动中与老师、同伴形成良好的互动,克服交往障碍;而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认识世界,获得宝贵的经验和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则意识。总之,这些能有效防止学生落入“网络陷阱”,或者把学生从网络中拉回来,以免他们成为虚拟世界的奴隶,努力克服或抵消网络给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学校还可以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举办网页设计比赛,创办网上电子读物,举办健康上网论坛等,从而教育学生网络主要是学习、工作的工具,利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性的学习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用来玩的。

(1)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可在校内开展一系列心理辅导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全校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使中学生网民获得免疫力、具体措施是:

举行大型心理讲座,请专家或课题组教师就目前中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做专题报告,如《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争做跨世纪新型人才》的专题报告,取得较好的效果。

开设心理课,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讲述心理常识,传授心理知识。

举行心理主题班会,以演讲,心理小品,相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接受心理知识。

(2)开展辩论赛等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

利用班会课时间针对“网络”进行辩论,在正反辩论赛中,学生们充分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通过辩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弊,从而加强自我保护,充分发挥网络积极的心理功能,努力克服消極的心理影响。

(3)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学生克服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第二课堂活动多了,可以多为学生提供学习、休闲、娱乐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避免学生因生活单调、枯燥而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网络上;另一方面,学生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巩固他们的社会角色,促进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同时,还可以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结合学生喜爱网络的现实,多开展正确认识网络作用的各种讨论会、座谈会,举办计算机网页设计比赛和计算机编程竞赛等。既把学生的网络行为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联系在一起,又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正确认知虚拟的网络世界;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克服各种网络心理问题都有很大的益处。

3.社会层面,要多方联手强化网络监管

《报告》中还提到,仍有33.5%的中小学生网民在网吧上网,仅次于在家上网的人数,远高于在学校上网的比例(19.9%)。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政府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络经营场所的监管,强化对社会环境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坚决取缔“黑网吧”,对“网吧”、游戏室管理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在手机游戏高度普及、迅速占领未成年人网络娱乐市场的今天,有关职能部门更要严格对手机游戏的审查、监控和过滤,净化手机游戏的运营环境,加强社会管理。政府、社区也要负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大力兴办教育基地,积极兴建公益设施,让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成为中小学生在寒暑二假及节假日的主要活动场所,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摆脱青少年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总之,在网络日益高速发展的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把握好网络信息时代这一特点,抓住机遇把德育与网络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学校德育网络体系,保持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效性,持久性,就一定能在网络时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家长心理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