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絮刺拔罐结合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8例疗效观察

2020-08-12刘楠楠郭彦忞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根型肩部颈椎病

刘楠楠,郭彦忞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针伤科,上海 200120)

颈椎病是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在各种类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该病临床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制,颈项疼痛并伴有一侧或双侧上肢的放射痛和麻木,颈部做后伸活动时疼痛、麻木症状加重,受到压迫的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可发生肱二头肌等腱反射的异常,严重的可发生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臂丛牵拉试验可呈阳性,压头试验可呈阳性[1],严重影响社区居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据相关调查,该病在30岁以下的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0%,而30~50岁人群中发病率可达到25%,50~70岁人群的发病率可上升到50%以上[2],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娱乐方式的变化,该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发病年龄亦有低龄化趋势。近年来,作者与项目组成员采用絮刺拔罐结合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伤科门诊就诊的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30例;年龄31~57岁,平均(43.42±13.31)岁;病程(13.25±6.06)天。对照组中男 16例,女32例;年龄32~62岁,平均(46.52±14.52)岁;病程(12.40±6.23)天。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诊断依据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颈椎病分型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结合《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4]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原则制定诊断依据:①患者具备较典型的根性症状(疼痛、麻木),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伴有颈椎活动受限、肌力减弱或肌萎缩;③头部叩击试验、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至少有一项阳性;④影像学显示相应颈椎关节退行性变;⑤除颈椎外病变(肩周炎、胸廓出口综合征、肱二头肌腱鞘炎、网球肘、腕管综合征等)所致上肢疼痛或麻木为主的疾患。

1.2.2 纳入标准 ①男性或女性,18周岁≤年龄≤70周岁;②4 cm

1.2.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过敏体质或皮肤敏感者或身体虚弱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及严重凝血障碍者;④MRI证实脊髓受压迫,有脊髓型颈椎病症状及体征者;⑤椎体向前、后或侧方水平移位>3 mm,相邻两椎间隙成角相差>11°者;⑥年龄<40周岁或年龄>65周岁;⑦曾经接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或有颈部外伤史者;⑧经TCD(颅多普勒)检查脑动脉、颈动脉等有明显异常改变的,伴有明显眩晕症状者;⑨无法按规定接受治疗、随访(如:半年内有移民国外或久居外地,无电话等通讯工具等及无能力参加半年随访的患者),无法判断疗效或数据不全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⑩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或研究者认为不宜参加本试验者;2周内接受小针刀、手法、微创、射频、臭氧或封闭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絮刺拔罐结合仰卧拔伸手法,如遇到絮刺拔罐和仰卧拔伸手法在同一天治疗,先进行仰卧拔伸手法操作,再进行絮刺拔罐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结合颈椎牵引治疗。

1.3.1 絮刺拔罐 (1)选穴:主穴选取颈部夹脊穴、天宗穴,配穴选取风池、天柱穴;(2)操作步骤:先以梅花针叩刺C5~7椎棘突和病变颈椎相应的夹脊穴及天宗穴、风池、天柱穴,诸穴可交替选用,至扣刺部位微微出血,然后拔火罐5~10min,每次吸出少量血液。每4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1.3.2 仰卧拔伸手法[5]操作步骤:①术者立于患者头端,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术者在患者颈、肩、上背部施以一指禅、扌衮法、推法、按揉法操作5~10 min;②患者仰卧位,术者双手交叠自第3~5颈椎下将其颈部稍微托起并向后拔伸(着力点位于棘突之间,与水平方向呈15°~20°角),持续时间不少于1 min,反复3~5遍;③术者由下而上以食、中、环三指经直线平推颈段督脉、两侧膀胱经,每条经各6遍,共12遍,注意双手协同,交替进行,以指腹着力,透热为度;④术者两手交替自下而上,用指腹着力以中指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进行弹拨,反复3~5遍;⑤勾揉风池、风府、阿是穴,按揉肩井穴各2 min,注意力量以中等为宜;⑥在拔伸状态下以45°左右反复向左右各旋转颈部3~5遍;⑦自颈根部稍稍托起颈椎,以透热为度边拔伸两手边向头部滑动到发际;每次操作20 min,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1.3.3 电针[6](1)取穴:主穴:颈夹脊穴、天柱、大椎、阿是;(2)取30号2寸一次性针灸针直刺1寸左右;(3)慢慢捻转,待得气后接英迪KWD-808电针仪,连续波治疗30 min,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1.3.4 颈椎牵引 患者采取坐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头部上方,先行3~5 min颈部肌肉按摩、拍打,使患者肩颈部肌肉得到放松,为颈椎牵引做准备。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情况制定相应的牵引体位、角度和重量,妥善固定好枕颌带,牵引过程中嘱患者头颈放置舒适,颈部肌肉及全身自然放松,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牵引时间为20~30 min。隔天1次,每次20 min,共治疗10次。

1.4 疗效评价

试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7]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当天、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受试对象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改变进行评估。

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当天、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记录下每位受试者颈肩部VAS评分值和NDI评分值,根据每次的分值差异进行评定。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改善率≥95%;显效:60%≤临床症状改善率≤95%;有效:30%≤临床症状改善率≤60%;无效:临床症状改善率<30%。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08%,两组疗效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颈肩部疼痛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肩部疼痛VAS评分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26),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不同时间颈肩部疼痛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两组患者颈肩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除治疗前外,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因此,治疗组颈肩部疼痛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在之后的随访中,虽然两组患者颈肩部疼痛VAS评分均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升高,但治疗组在各随访时间段颈肩部疼痛情况仍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肩部疼痛VAS分值比较

2.3 颈残疾指数(ND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残疾指数(NDI)评分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578),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不同时间颈残疾指数(N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两组患者颈残疾指数(NDI)总体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除治疗前外,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因此,治疗组颈残疾指数(NDI)所涉及的症状、功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指标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在之后的随访中,虽然两组患者颈残疾指数(NDI)评分均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升高,但治疗组在各随访时间段颈残疾指数(NDI)所涉及的症状、功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指标情况仍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颈残疾指数(NDI)分值比较

3 讨论

3.1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颈椎病是一种病理基础为退行性改变,表现为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主要为长期劳损、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导致椎体失稳、髓核突出、骨质增生、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一系列颈椎间盘本身退变及其继发性的病理改变,造成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受到刺激或压迫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8-11]。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项痹病”“颈肩痛”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肝肾不足是其发病基础,“骨错缝、筋出槽”是其发病关键[12],风寒湿合而为病为其主要诱因。

3.2 絮刺拔罐法

絮刺拔罐为海上名中医杨永璇治疗颈、肩、背、腰腿痛所推崇的中药治疗方法之一,依据病在血络理论,用七星针作为多针浅刺的工具,轻叩重刺加拔火罐吸出汁沫稠液或瘀血凝块为方法,通过放血改善局部微循环、稀释病变部位在刺激下释放的缓激肽、K+、H、5-HT等致痛物质,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13],经多年临床运用、推广和发展,成为杨氏针灸流派的特色之一。

3.3 仰卧拔伸手法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14],其手法首先以改善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为目的,通过改善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达到调整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置,恢复颈椎正常的解剖序列;同时运用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一方面通过松解肌肉的紧张状态来减小椎间盘之间的压力,减轻肌肉紧张对神经根的刺激,另一方面改善颈肩部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达到止痛的目的;对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及风池、风府、阿是穴、肩井穴进行按摩对疏通筋脉、脑髓有很好的效果;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可以调整钩椎关节,解除滑膜嵌顿,且手法轻柔不易造成医源性损伤[15]。

3.4 絮刺拔罐结合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结合了两者的优势,通过局部放血迅速改善局部微循环、稀释病变部位释放的致痛物质,快速缓解颈肩部的疼痛;仰卧拔伸手法其结合了理筋手法和拔伸手法的特点,针对“骨错缝、筋出槽”引起的证候,以拔伸手法为治疗关键,以放松软组织为治疗基础。通过松解类手法令筋归槽,通过矫正类手法使骨缝对合,以达到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舒筋活络,松解粘连的作用,恢复骨合筋舒的正常状态[16]。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絮刺拔罐结合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及治疗结果的各项指标的评价,可以看到絮刺拔罐结合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改善受试对象颈肩部疼痛、颈肩部功能障碍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且疗效与电针结合颈椎牵引相比更为显著,具有较好的向社区推广应用的价值。

猜你喜欢

根型肩部颈椎病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