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密切接触者的中医预防措施分析

2020-08-12李会敏杨哲昀左新河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藿香苍术穴位

李会敏,杨哲昀,谢 敏,赵 勇,左新河,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019年12月以来,武汉市发现多例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疫情逐渐扩散,国家卫健委于2019年12月31日奔赴武汉调查,发现本病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1],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2]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COVID-19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指出:“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力推动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开展中医药救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3]中认为人群普遍易感。截至2020年3月20日24时,国家卫健委发布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85 866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9 371人[4],这更加凸显出预防在COVID-19疫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对于医学观察者及密切接触者,除了有效隔离外,还可采取相关中医疗法来预防,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1 方剂分析

资料来源于国内部分地区及相关专家推荐的预防方、返汉人员及密切接触方、医学观察期处方。选取处方包括北京市、甘肃省、河南省、浙江省、陕西省、辽宁省、天津市、贵州省、湖南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公开发布的中医药防治试行方案,专家推荐方选取吕文亮、仝小林、谷晓红、唐农、姜良铎、王琦、张忠德等,筛选得到21个处方。

将21个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得到使用频次≥3次的有18味中药,见表1。频次≥7的中药依次为黄芪、苍术、连翘、桔梗、金银花、藿香、贯众、防风、甘草,每个处方药味个数频次较高的为5~6味中药,体现了精简用药,简洁方便。设置支持度为7,置信度为0.7,得到关联规则分析见表2。黄芪常与苍术、连翘、金银花、防风、甘草、桔梗配伍,见图1规则分析网络。药物的归经频次见图2,主要归肺经、脾经、胃经。药物四气的频次为:温(75)、寒(54)、平(22)、凉(10)、热(1),五味的频次依次是苦(80)、甘(77)、辛(74)、酸(3)、咸(2)。

表1 预防方剂中药频次

表2 关联规则分析

图1 规则分析网络

图2 预防方剂中药归经

1.1 结果分析

《类证治裁·疫症论治》言:“其厉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其后更相传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可见疫病传染性强,流行性高,且发病急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5]指出COVID-19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感受疫戾之气,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仝小林等[6]认为此次疫情属于“寒湿疫”,应与“瘟疫”“湿瘟”相鉴别。从地理位置看,武汉处于江汉平原,湖泊之城,水域资源丰富,常年湿气较重,且武汉入冬以来,气候反常温暖,自2019年12月开始,阴雨天气连绵不断,空气湿冷,气温反常。

肺为华盖,居高位,疫戾之气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宣发肃降失司,故咳嗽,邪正交争,故发热,疫戾伤脾胃,故脾胃运化失调,可出现泄泻、脘痞等不适,故本病主要病位在肺,其次在卫在表、脾胃。本次疫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3],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腹泻等症状,但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出现中低热或者无发热表现,可说明此次疫病以寒性为主,也契合了“寒湿疫”之特点。上海交大韩泽广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与肺泡中相似的基因ACE2在心脏、食道、肾、膀胱和回肠都具有表达,推测上述组织可能更容易受到新型冠状病毒侵袭[7],足见此次疫病传染性强烈,人群易感,故要求采取强制隔离措施,阻断传播途径及传染源,此时预防尤为重要。

未病先防属于治未病范畴,《黄帝内经·素问》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密切接触者可能已经感受到疫戾之气,需要顾护正气,大多选用黄芪、防风、炒白术等以玉屏风散加减,并考虑武汉湿性气候及此“疫”寒湿属性等特点,加以藿香、苍术、草果等化湿逐秽,体现补正逐秽之原则,干咳、咽部不适者加以金银花、银翘、桔梗等驱邪解毒止咳,甘草多采用生甘草,解毒力强,口干者予以北沙参、芦根等生津止渴。预防方剂中药归经显示,多归于肺经、脾经、胃经,引经入药,扶正驱邪。现代药理表明,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作用,黄芪通过提升白细胞和多核细胞的数量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指数来达到调节免疫、抗病毒的作用[8]。胡楠楠等[9]研究显示银翘散、玉屏风散提取物在鸡胚中对甲型流感病毒FM1株有一定的阻断和抑制作用,玉屏风散提取物在对毒力阻断作用方面更优。由此可见,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组成)及银翘散(金银花、银翘等)均可抗病毒,在预防方面玉屏风散应用更为广泛。藿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为芳香类代表药,芳香行散,化湿醒脾。清代张璐《本经逢原》言:“藿香入手足太阴,芳香之气助脾醒胃,故能止呕逆,开胃进食,温中快气,去瘴气,止霍乱,治心腹痛”,常与佩兰相须为用。草果味辛,性温,归脾、胃经,芳香燥湿,其辛香浓烈,燥湿散寒力量强,适用于寒湿困脾证。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中言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本草纲目》记载苍术“能除恶气,古今病疫及岁旦,入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苍术可用于烟熏法对空气进行消毒,在抗击SARS疫情期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使用苍术烟熏空气法,共使用苍术850 kg,并结合化学、物理空气消毒法,院内无一例SARS感染[10]。石书江等[11]报道,采用流感病毒-狗肾传代细胞株组织培养法,发现采用苍术的水提、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及其所含的苍术酮对流感病毒有杀灭作用。

2 食疗分析

《黄帝内经》云:“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骨肉果菜,食养尽之。”食疗简便可取,药食同源,是患者居家防护的一个不错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方案及预防方案》[12]中提到食疗建议:可食用药食同源的食物,如萝卜、芦笋、蒲公英、鱼腥草、银耳、莲子、百合、山药、薏苡仁等。其中蒲公英、鱼腥草清热解毒,薏苡仁健脾利湿,莲子、百合、银耳滋阴润肺、养心安神。甘肃省发布了食疗方[13],其中对于已患有普通感冒(肺炎)或肺炎易感人群及武汉返(来)甘人群食疗方如下:板栗250 g、瘦猪肉500 g、薏苡仁300 g、党参15 g、陈皮30 g、豆豉30 g,盐、姜各少许,加水适量,煮烂即可带汤食用。上述食疗方选取的均是药食同源的食物,猪肉大补气血,山药、薏苡仁等健脾胃,银耳、百合益肺气,体现补益正气,故可避邪气。

3 外治法分析

3.1 艾灸疗法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瘟疫可采取艾灸防治,艾灸温阳补气,宣通气血。吕沛宛等[14]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艾灸早期介入防治COVID-19存在一定的可行性,适合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中的密切接触者。王华[15]教授建议予以常用保健穴关元、足三里隔天温灸,可培元固本,增强体质,①宣肺益气灸:选用太渊、孔最、大椎,予以温和灸;②调理肠胃灸:选用曲池、中脘、天枢,予以温和灸。或者可以按揉穴位:迎香、风池、中府、曲池、足三里、关元。江西省推荐热敏灸[16],其中艾条成分包含艾绒、羌活、独活、细辛、川芎等几味药,通过嗅艾香、泡脚或中脘、神阙、关元穴位悬灸等方法来防治。

3.2 经络按摩及穴位贴敷

经络按摩及穴位贴敷多选取肺经、脾经、胃经、大肠经及常用保健穴,宣肺健脾,通腑理气。吕文亮[17]、王华教授等均推荐通过按、揉、推、搓等手法以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王华[15]教授推荐可适时掌擦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任脉,循经按摩,经气通利,气血则通畅,正气充足,邪气不易侵袭。王华[15]教授还推荐穴位贴敷,分三种类型贴敷,包含:①培元固本穴位贴敷,用于中年以上普通人、平素身体虚弱者,敷贴处方为熟地40 g,黄芪30 g,肉桂25 g,附子25 g,干姜20 g,贴于关元、神阙、足三里(双);②益肺固表穴位贴敷,用于素有肺系病症者、易患感冒人群,处方:黄芪40 g,防风20 g,白芥子25 g,五味子25 g,白芷25 g,细辛6 g,穴位为:肺俞(双)、大椎、膻中;③健脾化湿穴位贴敷,用于素有脾胃病证者,体内湿气较重者,处方为:党参30 g,肉桂30 g,干姜30 g,陈皮25 g,丁香25 g,五倍子20 g,蜀椒10 g,穴位为:脾俞(双)、中脘、阴陵泉(双)。研究显示[18],穴位贴敷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中医治未病方法多样,穴位贴敷疗法重于培补阳气、顾护正气,因其具有方便、安全、有效的特点,容易被患者接受并运用。

3.3 香薰疗法

明代《本草经疏》言:“芳香之气,能避一切恶邪。”香薰多选择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苍术、藿香等。具体举措如下:①予以熏艾条,每日一柱;②熏蒸中药:单味药苍术 30 g,或选用中药复方:板蓝根10 g,石菖蒲10 g,贯众10 g,金银花 15 g。香囊佩戴:防感香囊[12](同济医院中医科自制),建议处方:苍术 10 g,艾叶 10 g,石菖蒲 10 g,薄荷 10 g,藿香 10 g。捣碎或研末,一剂为一包。四川省[19]香囊处方为藿香10 g、肉桂5 g、山奈10 g、苍术10 g。研究表明[20]藿香、薄荷等芳香类中药制成的香囊可激发局部黏膜免疫产生分泌型IgA,有效抑制病毒、细菌。香囊可随身佩戴,亦可悬挂室内,具有芳香避秽、预防疫病的特点。

4 运动疗法分析

常见推荐为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可调畅气血,顾养正气。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养生重于治病”“动则生阳”,强调未病先防,运动助生阳气,阳气足则正气足,正气不虚,则邪气难凑。邓老推荐八段锦,八段锦是形体活动和呼吸运动相结合的养生功法,八段锦可以改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八段锦可调养肺气、延年益智、滑利关节、畅通心脉[21],且八段锦锻炼可促进内隐情绪调节[22],对群众不良情绪可起到调节作用。太极拳[23]讲究“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用腹式呼吸来调节呼吸状态,通过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以达到锻炼肌肉、活络筋骨、调理气血、调达情绪的作用。在疫情的笼罩下,普通人群尤其是密切接触者,情志通畅很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平时需要饮食有节、作息规律、睡眠充足、精神保持恬淡,豁达大度、心态平衡,勿情绪波动太大,疫情当至,更需要如此。

5 讨论

COVID-19疫情还在持续,大量的密切接触者需要做好预防来避免感染,也有助于疫情防控。“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将其运用于实践,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经典论述。“治未病”可分为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王纳新等[24]认为中医“治未病”主要可通过食疗、中药汤剂、针灸等措施来实行。据报道,COVID-19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者人数远远大于确诊数,刘建平教授团队通过总结中药配方预防H1N1队列研究、中药防治SARS Meta分析研究均显示中药预防疫情有疗效[25]。如《温热暑疫全书》引喻昌所言:“邪既入,则以逐秽为第一义。”本次COVID-19属于疫病,从中医疫病理论分析则属于疫毒或秽毒作祟,密切接触者可能已经感受到疫戾之气,并结合武汉气候特点,需要顾护正气,扶正并予以逐秽。关于预防,中医讲究整体观,不仅仅把人看作一个生物体,更重要是把人、自然、社会看作一个和谐的整体。“治未病”则从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生理,以及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等多方面考虑。本文通过对相关方剂分析,发现常用中药有黄芪、苍术、连翘、桔梗、金银花、藿香、贯众、防风、甘草,还可予以食疗、艾灸、经络按摩及穴位贴敷、香薰、运动等疗法。艾灸常选取肺经、脾经、胃经穴。经络按摩及穴位贴敷多选取肺经、脾经、胃经、大肠经及常用保健穴。香薰常用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苍术、藿香等。运动疗法可选取太极拳、八段锦。综合预防措施以顾护正气、避毒邪,进而达到扶正逐秽的目的。预防措施简单可行,灵活运用,防患于未然,同时促进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藿香苍术穴位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藿香正气散——感伤岚瘴俱能除
苍术行情疲软运行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GC法同时测定不同种类苍术中6种成分
简化测定藿香正气水中3种成分的含量
田横祭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