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的尝试及思考

2020-08-10李维君

新课程·上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合作制出题路程

李维君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笔者较早就在日常班级管理和课堂外教学中尝试运用。之后,结合班级实际,通过不断实践和调整,逐渐形成了一个班级小组合作制度。

一、小组合作制的初步模式

1.分组有原则

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笔者发现从一开始盲目随意的分组到单纯地依据某一方面分组都比较片面,不利于小组合作制度的运行,在不断调整后,形成以下分组原则:

(1)组内异质,合理搭配。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初步分组,每半学期后根据成绩变动进行初步调整,每组4~5人,保证各组中都有知识能力水平较高及相对较弱的同学,有利于同学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组间同质,保持均衡。根据平时学习中各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行为习惯进行二次调整,使各组内既有较高自控能力、管理能力的同学,也有在学习生活中需要督促提醒的同学,利于组际交流、竞争,以及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2.任务明晰化

(1)具有较强自控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进行小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管理,负责督促提醒小组内的组员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2)小组内知识能力水平较高的同学担任副组长,在日常课外学习中,负责督促辅导知识能力水平较弱的同学。

(3)小组内知识能力水平较弱或者日常学习中学习态度较差的同学,会及时得到老师的提问,以检测小组内互助的效果。

3.评价制度化

对于各小组的评价,我运用了小组评分制度,在学习专栏区张贴表格,用于记录各小组分数,方便各个小组成员及时直观地看到自己小组的情况,并随时可以与其他组进行比较。

提问时我尽量达到各小组均衡,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所在的组,给予适当加分;答错的同学看情况予以评分,难题答错给予适当鼓励而不扣分;但是如果做题中出现了基础性错误,则给予适当扣分,激励小组内巩固基础的同时努力提升小组的整体水平,进而通过小组间良性竞争,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小组合作制在教学中的初步尝试

以上小组合作制度,笔者基本都是运用于班级日常管理中和课堂外教学,而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制度却未曾尝试过。在多次思考、调整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制。

1.明确交流规则

课前,笔者与学生约定,如果小组讨论中遇到困难或者发现问题,随时可以举手寻求帮助,而如果是小组讨论出了结果,则可以全组举手示意我结束讨论。另外,对于小组分工也进行了强调,各小组长负责维持小组秩序及关注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而各小组中知识能力水平较高的同学,则期望他们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并且可以帮助其他同学理解知识、把握重点。

2.小组讨论激兴趣

第一次尝试,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能顺利进行,让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合作中去,激发合作交流的兴趣,在教“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铅笔每支2元,水笔每支3元,现在你有30元,要全部用完,可以怎样买?让小组进行合作讨论。一小组成员马上写出了一种:就买10支水笔,随即就有其他成员说好像铅笔和水笔各买6支也行,于是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发现了其他方案,很是兴奋。我借机要学生列出所有方案,看哪一组想到的方案多。最多的一组竟然把五种方案都想到了,我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创新的意识,使孩子们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3.合作出题促成长

在教授“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时,我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掌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列式变换来解决问题。

开头由刘翔夺冠引出“速度”后,我就抛出求“速度”的方法:路程÷时间=速度,并进行相关练习。之后,要求各小组尝试出一道题目给其他小组做,没想到答案纷呈:①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中的成绩是11秒,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②一只蜗牛使劲爬,2小时才爬了20米,它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刘翔的跑和蜗牛爬行的速度一样吗?为什么?……

面对这样有思考性的问题,各小组成员及时进行了讨论和思考,他们发现了“秒”和“小时”的差别,知道了比较时需要单位时间一样,深入理解了“速度”的概念,知道了“速度”正确的表达意思:一个单位时间里行驶的路程。有一组学生还出了一道关于时间、速度、路程的综合性题目,得出除了“路程÷时间=速度”之外,还可以写成“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

通过组内的合作交流和组间的相互出题,学生明确了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拓宽了思路,还把数学问题变成一个具有挑战性、探索性、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收获到了成长的快乐。

4.课后检测见成效

课后会出题检测,如在教完“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后,第二天针对本节课内容,我设置了五道题目进行检测,结果班级共35人,23人全对,8人错一到两题,4人错3到4题,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做错题目的学生很快完成了订正。这说明,在小组合作制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的教学目标较好地达成了,也进一步证明了小组合作制在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三、实践后的反思

课上的教學内容基本都是在小组讨论中进行,笔者的角色是引导者,在小组讨论中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而学生则是主导者,他们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基本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当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讨论重心易偏离

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喜欢多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转移。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有的小组在讨论单位的换算、有的在讨论闪电究竟有多快等问题,虽然在我引导后及时做了调整,但确实游离了主题,拖慢了小组讨论的节奏。

2.组内交流尚欠缺

组内互助时,有一个小组内负责批改的同学,判定题目是错的,而被批改的同学认为自己没错,想要和他探讨,但是批改的同学只说:“你肯定是错的。”便不再理睬对方。这可能不是个例,这样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不利于知识的真正掌握,也不利于小组内同学的团结互助和均衡发展。这就提醒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多做引导,使同学间交流、沟通更加及时、畅通。

3.问题设置不清晰

笔者在要求学生给其他小组互相出题时,就笼统地说给其他小组出题,要求不够明确,导致小组合作出题时,有的小组思路狭窄,仅仅停留在“小明从家里到学校共1000米,他走了20分钟,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这一类型的题目上,缺少新颖性和变化,经我提醒,学生思路拓宽了,想到了求火车、飞机甚至台风、闪电的速度,但还是没想到“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的题目。如果我一开始就把出题的要求说得具体明确,那么就会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四、小组合作的改进方向

在综合了自身上课的感受、课后检测情况并反思后,笔者思考了几个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1.重视核心人物的培养

学生的合作能力尚有欠缺,这就需要我着重对学生不断引导培养,特别是对小组核心人物正副组长的能力培养,让他在小组讨论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起到引领作用,督促组员更好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有效地减少讨论中的无效用语,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其他同学提出异议时,组长能够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掌控全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2.问题设置应更精细

在每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的问题也需要细化和调整,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迁移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欲望,达到对小组合作讨论更好的引导效果。而模糊的问题会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准确领会意图,耽搁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即使出现了生成性的问题和错误,也应该尊重学生,保留而不是抹去学生的问题,尽量设置好问题进行引导,将其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建立有机联系。

总之,通过尝试,笔者认识到了小组合作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们会不断尝试和调整,进一步完善小组合作制度,给予学生更多、更恰当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合作制出题路程
民生实事 请人大代表“出题”“阅卷”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多走的路程
多种方法求路程
我只出题,不管证明
走的路程短
棉和绵
合作制、在地化与农村信贷供给——以合作金融组织资金互助社为例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研究综述
新型农民合作制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