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用的儿童诗教学研究

2020-08-10王秀娟

新课程·上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统编版儿童诗诗意

王秀娟

摘 要:从语用的概念及价值着手,以统编版低段教材中的儿童诗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儿童诗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托,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用点,落实“创设诗意情境”“多种形式读文”“拓展仿说仿写”的语言运用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儿童诗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歌的诗情画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儿童诗;诗意;语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语用的内涵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运用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换言之,语文课程指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例子,以言语学习带动内容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言语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不仅能够不断积累语言和文字知识,还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利用,并在运用中感受汉语的魅力。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上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要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什么”(语言文字运用)永远比“怎么教”(教学方法)更重要。

二、小学语文课堂语用的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包括小学和中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情况,语文教师花的精力很多,学生学习的时间也不少,但是却未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突出表现为:(1)作文中错别字比比皆是,句子欠通顺或句与句之间缺少逻辑性,结构混乱不清等。(2)日常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用合适的语言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表达含混不清,言不达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重视语文课程的语用功能,将语文教学停留在语形、语法和语义的教学上。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可是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语音啊,语法啊,词汇啊,条分缕析,讲得挺多,可都讲的是这种工具的内部结构,没有讲人们怎么使唤这种工具。”其次是教师关注文本的教育价值多余语用价值,重内容分析,轻语言教学,将语文课肢解成了品德课、科学课,或者是综合实践课,未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统编教材二上的《坐井观天》一课,如果教师只是花大力气揭示青蛙眼界狭窄这一主题,而忽视了课后题“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的练习,就偏离了语文教学“注重语用”的轨道。语文,应当承担起其他学科无法承担的重任,不仅让学生识字学词,更要让学生努力将言语知识转化为言语实践,好好说话,好好作文。教学中,充分落实“语用”功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

三、积极落实儿童诗的语用功能

儿童诗以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感、灵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反映了儿童五彩斑斓的生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更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在类别的划分上,儿童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押韵、分行的角度,可以分为韵律体诗和散文体诗两大类;从表现手段的运用方面,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但由于儿童诗的涵盖面比较广,常常以诗的外壳包容儿童文学其他样式和内容。因此,可以把儿童诗分为童话诗、散文诗、寓言诗、故事诗等。统编版教材选文注重激发学生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此,儿童诗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儿童诗这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诗意情境,为诗意的表达奠定基础

儿童诗的想象丰富而奇特,儿童诗的语言富有音乐节奏感,凝练而不失灵动,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在儿童诗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儿童诗的距离,让诗意弥漫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营造诗意情境,即诗意的导语、诗意的教师评价语、诗意的课堂过渡语。如:学习《青蛙写诗》这首儿童诗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部分的,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圆圆的荷叶和密密的雨点,然后下雨的音乐响起,伴着雨声,老师声情并茂地导入课堂:听,淅沥沥,哗啦啦,下雨啦!池塘里“咕噜咕噜”冒着透明的水泡泡,圆脑袋细尾巴的小蝌蚪开心地游来游去,一串水珠躺在碧绿的荷叶上休息呢!就在这时,一只小青蛙从池塘里跳了出来,站在荷叶上,摊开双手,张大嘴巴,大声地說:我要写诗啦!课堂伊始,便让学生带着诗心进入课堂,在心中种下诗意的种子。学习《荷叶圆圆》这首儿童诗时,引导学生读好关于小水珠的第二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

师: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小水珠亮晶晶的眼睛。

生再读。

师:小水珠躺在荷叶这个碧绿的摇篮里,真舒服呀!(音乐响起)现在我们全体同学坐端正闭上眼睛,你现在就是小水珠正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多舒服、多开心呀!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就像躺在哪儿?(教师出示摇篮图)就像躺在摇篮里,摇啊摇,真舒服。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望着蓝蓝的天空,看白云飘来飘去,变化莫测,多舒服、多有趣呀!呼——呼——一阵微风吹过,你就在摇篮里摇啊摇,摇啊摇……

师:现在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愿意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读课文?

跟随着老师诗意的表达,学生走进文本中的角色,让诗意在心中回响,为诗意的表达奠定基础。

(二)多种形式读文,把诗意语言内化成语感

所谓“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乔姆斯基认为,语感是一种基于先天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和后天经验的直觉的语言知识,人们能够由此自然而然地识别、理解和生成语句。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儿童诗更是如此。它浅显易懂,语言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言语发展和审美认知规律,它是学生儿童时代接触最多的文学语言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表述: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里强调了“诵读”在低年级诗歌教学中的地位。目前,小学生正处于发展语感的黄金时期,在儿童诗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诵读的作用,多种形式朗读文本,唤醒学生记忆的检索功能,促进学生形成直觉思维和语言直觉,培养学生对诗意语言的敏锐感受,形成语感,丰富语言积淀。

在执教《祖先的摇篮》这首儿童诗时,我是这样设计“感悟摇篮,赏读课文”这个板块的。

1.教师配乐读诗。

2.请同学们模仿老师的朗读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3.指名汇报。(出示原始森林图片。)

4.祖先的摇篮怎么样呢?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语:听了爷爷的话,望着浓绿的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作者展开了无限的遐想。婴儿在摇篮中无忧无虑地生活着,那我们的祖先和孩子们在原始森林这个“摇篮”中又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可能做过哪些事呢?指名读2~3小节,其他同学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指名汇报。相机出示词卡:摘野果 掏鹊蛋 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 采野蔷薇 捉红蜻蜓 逮绿蝈蝈

过渡:在原始森林里,那些可爱的动物、植物成了祖先的玩伴,他们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你觉得祖先们在原始森林里生活得怎么样?(学生汇报。)

(音乐响起,播放动画幻灯片)现在我们仿佛就来到了这个郁郁森森的原始森林这个可爱的大摇篮里边,所有的祖先,所有的小动物,所有的植物,都在享受着这个美妙的摇篮,看,这里有一棵果树,上面结满了野果,你会怎么摘野果?(学生做动作表演)尝一口,它是什么味道的?(学生做动作表演)带着这种滋味,你来读读这个小节(请一位同学来读)。看,这个树杈上有一个鸟窝,你知道里面藏着什么吗?(学生答:鹊蛋。)(老师问)想掏鹊蛋吗?你来模拟一下。你的心情怎么样?读出来吧!(请另一位同学来读,齐读)我们能不能把掏鹊蛋换成拿鹊蛋?(学生答:不能,“掏”字讓人觉得拿鹊蛋不容易。)你还掏过什么?(学生答:掏耳朵、掏钱包。)咦?这是谁呀?野兔,看,它正在草地上跑步呢!我们全体起立,做一个和它赛跑的动作吧!小心,前面有蘑菇,不要踩到它们哦!它们打着一把把漂亮的小伞,多么可爱呀!谁愿意再读读这个小节,同桌比赛读一读吧。

5.祖先们在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是作者看到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作者猜想的?我想还有哪个词也告诉了你,这是作者猜想的?学习“可曾”。你能用猜测的语气读读这两个句子吗?(男女生读)

古人曰:“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采用丰富的形式,通过反复读文把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意境中,对祖先的摇篮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验诗歌韵律,逐步形成语感。

(三)拓展仿说仿写,将诗意的表达进行外化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学习儿童诗亦如此。教学儿童诗时,教师要敏锐地发现文本中需要学生想象的节点处,鼓励与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要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品读关键词,发现诗意语言的美,并尝试运用这种美进行仿说仿写。在拓展仿说仿写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学习《祖先的摇篮》时,我是这样设计“畅想摇篮,迁移运用”这个板块的。

1.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我们的祖先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他们尽情玩耍,生活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2.用上我们刚刚积累的词语,仿照课文2小结,想象一下,在原始森林里,我们的祖先还会做些什么呢?先自己说一说,然后说给同桌听,最后我们一起交流分享。

3.现在同学们想一想,原始森林里除了大树、草地还有什么呢?那祖先在山洞里或者小溪边做些什么呢?

4.孩子们在原始森林里还会做些什么呢?

将表达训练融入课文的理解中,先积累词语,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再仿写段落,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执教《青蛙写诗》《荷叶圆圆》时,我亦设计了“拓展积累,迁移运用”的环节,想象节点分别是“青蛙的诗写成了,你读懂它的诗了吗?它写的是什么呢?”“除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还有谁也是荷叶的好朋友?它们又会把荷叶当作什么呢?”指导学生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言和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诗人金波在凤凰语文网组织的第三届读书会上说过这样的话:“我就想,能不能做这样的比喻:儿童的诗是朵朴素的小花,沿着这朵小花找到一座花园。”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儿童诗课堂上应努力营造诗意情境,激发学生的诗心,鼓励学生反复诵读优秀的儿童诗,积淀语言,并尝试进行创作,在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走向更美的花园,发现更加瑰丽的文学宝库。

参考文献:

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注:本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2016年度课题《小学语用型课堂诗歌教学的实践性研究》(1201544823)的研究成果。

编辑 王彦清

猜你喜欢

统编版儿童诗诗意
诗意地栖居
教案《创作儿童诗》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共在理念视域下的小学低段悦纳课堂构建策略探讨
被耽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