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资源活用教材让道德与法治课更生动

2020-08-10李碧霄

新课程·上旬 2020年9期

李碧霄

摘 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变得生动,方能引起更多人重视这门课的学习。可行的办法:巧用资源让学生乐学;活用教材让学生愿学;抓住时机让学生勤学。

关键词:巧用资源;活用教材;抓住时机

一次我在外地参加教研活动。在任教不同科目的同行中我以聊天形式做调查:“有音乐和道德与法治两堂研讨课,你选择听哪一节?”“当然是音乐课了。又唱又跳,既生动又有趣的。不像道德与法治课,从头到尾都是说教……”

我也在学生家长中以交谈形式做调查“你对别科教师占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时怎么看?”占67%的家长回答“无所谓了。道德与法治老师给孩子在书上把重难点圈点批画出来孩子背背就行了。道德与法治课都是死记硬背的内容。”

两项调查既让我从同行和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学习模式的误解中感到愕然,又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究竟该如何开展教学?

结合随机调查所折射的问题,笔者认为: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时,唯有巧用资源活用教材,让道德与法治课变得生动,方能引起更多人对这门课的重视。在此,和大家交流二三。

一、巧用资源让学生乐学

我相信每一个道德与法治教师都有着“忧国忧民”的思维和“站在东方看世界”的视野,我也相信大家都愿意去捕捉和加工。然而要解决“捕捉哪些信息?”“加工成什么样?”这两个问题,需要我们还要做到两个“密切”。

其一是密切关注学生正在经历的事情,做到重点突出。

2020年1月,席卷了中国大地的新冠病毒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生活轨迹。由于正值春节前夕,人员的大面积流动引起病毒在多地滋生和蔓延。新增病例、疑似病例、死亡人数每24小时都在更新。如何科学有效地战胜这场疫情,是对党和政府的严峻考验,也是对大国担当的检验。

此时,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以巧用各类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化学习。怎样才算得上是巧用资源呢?

我认为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处的环境,一边关注学生的内心一边去选择性地使用资源。毕竟,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疫情和疫情防控的认识、思考、判断、反思、体会有所不同;同时,对于身处湖北、武汉疫情大面积爆发地区的学生和身处其他疫情发生地区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事件和心路历程会有不同。教师不能因盲目引用学习资源,引发学生更多的焦虑和失落。

如果在湖北,学生有亲属感染了新冠肺炎。此时,教师可以和學生通过电话、微信、QQ等交流的形式,首先关注家庭遭遇不幸的孩子,进行安抚和心理疏导。同时对班里的学生通过国家权威人士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解释、后续医学研究,引导他们正确判断疫情防控的形式,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科学,珍爱生命,坚持锻炼,从而帮助学生从当时的焦虑、不安情绪中走出。

在疫情感染处于萌芽状态的地方,教师则可借助网络,利用文字新闻、视频、图片、歌曲等,通过介绍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和措施,宣传许多医护、警务、社区、志愿者、居民的先进事迹,开展对学生的热爱祖国、奉献担当、社会责任感教育,开展对学生敬畏自然、遵守规则、崇尚科学、关爱健康的教育。

其二是要密切围绕课程定位和根本任务,做到由浅入深。

国家领导人2019年3月和大学、中学、小学思政课教师座谈时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国家领导人在2015年9月2日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讲话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怎样让他们在聆听“英雄故事”“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中实现“立德”“树人”呢?

仍以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为例。其间,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模范和标兵。钟南山院士84岁,仍然带领医疗攻坚团队到疫情严重爆发的地方实地查验引发疫情的根源,是英雄;许多行业涌现出来不惧风险、勇挑重担、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战士,他们夙兴夜寐,甚至于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样也是英雄。

对于这类资源,我们在带领学生学习他们英雄事迹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他们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做?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而实现由“爱岗”“敬业”——“担当”“爱国”的教育,由“做合格小学生”——“做合格小公民”——“理想信念”的教育。

在这期间,还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不惧风险三万多人报名驰援武汉;许多省市的部门和居民积极捐助物资,海外华人包机把抗疫短缺物资送往武汉;到医院支援保洁后被隔离在酒店的环卫工人,离开时主动把自己居住的每一间客房都整理好……

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你从这些事例中想到了什么?你身边的人都做了哪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对抗击疫情很有帮助的事情?从这些人和事中你学习到了什么?”从而实现由“感受关爱”——“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教育。

二、活用教材让学生愿学

道德与法治课有这样一些特点,“结构的综合性”“目标的基础性”“内容的生活性”“实施的活动性”“评价的过程性与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还要善于灵活运用教材,适当创新。

其一是充分研读教材的纵向架构和横向架构。

当下使用的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其框架是横纵交织的框架。以“公共生活”为例,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三单元以“我们的公共生活”为主题,设定了3课,分别是“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爱心的传递者”;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三单元以“美好生活哪里来”为主题,设定了3课,分别是“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些东西哪里来”“生活离不开他们”;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二单元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为主题,设定了3课,分别是“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我参与我奉献”。对于这些课,教师既要充分掌握不同年级教材中同一主题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又要全面了解其主线和学习空间拓展的边界。不可把三年级的内容拓展到五年级的深度,也不可把五年级的学习要点降低到三年级的认知水平。

其二是处理好“用教材教”和“教好教材”的关系。

部编版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很多个真实、生动的画面,可以引领学生走入调查、访谈、实践、智慧分享、讨论反思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天地。此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既不唯教材,又基于教材,既要活用教材,又不可毫无边际。

以五年级下册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31页活动园为例,在使用了教材中的资源展开教学活动后,教师还可以请学生结合防控疫情工作,谈谈知道的、了解到的影响公共生活和安全的一些事件,比如“没任务不居家总外出”“外出到公共场所不带口罩”“公共生活中不遵守一米线”“隐瞒旅居史”等。继而,教师结合这些行为,给学生浅显地介绍《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六条规定。

这样的教学,不但避免了单调、枯燥地说教,还不失时机地丰富了本课的学习。在多样化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学好道德与法治,不但可以让生活有规可循、有法可依,还可以让所有人都生活得更幸福。

再以火灾为例。2019年盛夏就开始横跨整个澳洲的大火,持续了200多天,过火面积超过17万平方千米,29人在火灾中死亡,10亿只动物在火灾中丧生。

1987年,大兴安岭也发生了一起大火,在中国政府和广大消防官兵的努力下,他们仅仅用力28天就熄灭了那场大火。可以说大兴安岭这次史无前例的伟大救援,是中国抗击灾难的一个缩影。

这个资源,我们可以灵活地把它应用在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一课中的“不屈的抗灾精神”一节中。我们要通过情境再现和数据的对比,及中国政府不断建立起来的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控机制,让学生感受到集中力量办大事、严格的责任制及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传统,其是中国总能在救灾行动中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继而强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润物无声地学习中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抓住时机让学生勤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倡导把生活本身当做一种教育来进行,把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当作学习的对象,用它本身教给我们知识。同时用社会上更丰富的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育环境,带领学生从中观察、感受、实践、思考,而不能把学生的学习仅仅定格在学校课堂中。

以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为例。

教材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丰富的特产、美食、名人等聯系起来,多角度地呈现了四个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家乡、介绍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对家乡自豪感和使命感。此时,教师一定要在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成长经历了然于胸的情况下,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课堂,开展有趣的课前活动。

教师可提前两周把“查资料了解我们的家乡”“看地图认识我们的家乡”“寻访身边的人说说我们的家乡”“了解家乡的特产和名人夸夸我们的家乡”“给身边人介绍我们的家乡”等作为活动作业布置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不拘泥于课时,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如新疆南部的老师,可以在教学时组织辩一辩活动,“在中国,有一个自治区,它的面积很大,简称是新,你能说出这儿是哪里吗?”“在新疆,有个城市它位于新疆西南缘,塔里木盆地西部,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与西藏阿里地区,西靠帕米尔高原,是中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你能猜出这儿是哪里吗?”接着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识家乡”“说家乡”“夸家乡”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热爱新疆、热爱家乡的情怀。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拓宽教学视野,开辟教学新思路,巧用学习资源,科学灵活地使用好教材,为构建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时刻准备着!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