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低段年级朗读的现状和研究

2020-08-10戴文雅

新课程·上旬 2020年9期

戴文雅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朗读的要求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三个学段朗读目标具体表述的时候,还是略有区别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在具体达成度上是有不同要求的,这里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对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对孩子的朗读是以“有感情地朗读”为评判标准的,尤其是低段学生的朗读拔高要求,过高的要求使得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急躁、盲目、无所适从。基于低段年级的朗读现状,从正确朗读的角度,阐述低段学生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朗读;正确朗读

一、低段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朋友圈里,读到过这样一首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

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

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现在,就朗读教学来说,我们低段学生就是诗中的那只蜗牛。

(一)朗读时间没有保障

在一堂语文课中往往有多个教学目标。例如在低段的语文课上,平均每课要学习十个左右的生字,要写六个左右的生字,要读课文,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要进行词句的学习积累和运用。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大多数老师选择把朗读的时间进行压缩。当学生刚刚接触到一篇全新的课文,还没有从头到尾完整读一遍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拍拍手,示意学生停下来。或者当学生刚刚把课文读得有点儿正确的时候,有些地方还需要再读读才能更通顺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急于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了。朗读的时间得不到保障,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就是一纸空话。在我们农村小学,这种情况尤为严重,朗读训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雁掠过。很多老师把朗读寄希望于家庭作业,可是在我们农村小学,家长普遍素质不高,对孩子的要求不严。据调查,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朗读作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反正老师第二天又不会检查。农村小学低段年级孩子的朗读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肯花时间。

(二)朗读训练没有铺开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在课堂里,很多老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好的学生。朗读也是,读来读去,就是那几个,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听众。老师为什么只愿意叫好学生而不愿意叫学困生来读呢?究其原因,我想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课文的篇幅越来越长了,难度也越来越大了。请一位学困生读课文,可能他读完一篇课文要花很多的时间,我们的老师是等不起的。低段的孩子,刚刚学会了不多的生字,现在要让他们来读一个句子、一段话,甚至一篇课文,难度当然很大,可是我们老师往往没有正确地预估大部分孩子的起步点,眼里只关注几个较好的学生,只愿意让好学生来读课文,朗读的面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班级整体的朗读水平很差。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得不到我们老师的朗读指导,他们朗读的水平就越来越差。我们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朗读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假如不给这些学生站起来朗读的机会,那他们就越来越不会读,越来越不敢读,后果是很严重的。

(三)朗读指导没有到位

让学生自由朗读是我们老师常用的做法。一篇课文刚刚开始学习,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但是读完后对学生的朗读反馈就相对较弱,有些老师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理解,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毫无所知,这是非常糟糕的。还有些老师虽然能让学生再个别读一读,但对学生读后的评价却十分简单。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请学生朗读,学生朗读完后,老师常说“很好”“声音很响亮”,看似对学生的朗读作出了评价,但这些评价是低效的。这可能和老师的个人素养有关,也可能和他的朗读意识有关。所以在我们的朗读教学中,朗读的指导不到位现象严重。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就会严重影响他的整体语文学习,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及时、认真、细致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反馈,努力做到当堂练、当堂教、当堂评,评价要细、全、到位。

二、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朗读教学中的现状分析,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策略,切实提高低段学生的朗读水平。笔者认为可以在一个“慢”字上下功夫。

(一)慢读——保证朗读时间

在朗读教学中,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就要避免“重问轻读,重讲轻读”。坚持这样做,就会帮助学生从单纯理解课文的内容转入体会、了解语言文字。以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为例,课文有一段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寫: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这篇课文的一大教学目标是感知课文里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人物刻画的方法,而上述对凤辣子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恰恰就形象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鲜明特点,所以在教学时,只要让学生认真地读,充分地读,就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了。我们的一位老师在教学该课时就做得非常好,她是这样展开教学的:首先是自己范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接着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发现学生普遍还是读不好,于是她就带领着孩子一句一句地读,结果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读了。尽管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花在了朗读上,但后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却是十分到位。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慢读——扩大朗读训练面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习教材本身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把课文读好。每一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它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师要精心安排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读的形式,让它们发挥最大的功效。为全面铺开朗读训练,我们教师就要特别关注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为这些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朗读菜单。比如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方式。老师精心建立朗读小组,小组中有朗读优秀生,也安排朗读较差的学生,在初学课文时,安排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读,让好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读,解决把课文读正确的问题。在深入学习课文时,继续安排合作读,让较差的学生模仿好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在同伴互助中保证了朗读的训练面,提高了朗读的效率。

(三)慢读——加强朗读方法指导

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1.正确朗读,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我们指导学生朗读,首先就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标准地读,比如吐字清晰、圆润,字正腔圆。我们地处农村,学生在方言的环境中成长,影响了他们发音的准确性,比如学生平翘舌音区分不明显,z 和 zh、s和sh、c和ch,前后鼻音如in和ing、en和eng。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朗读指导时,不能平均使力,结合实际,花大气力去突破难点,做到读准字音,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读音,长期坚持,学习好拼音。

(2)读好词语。低年级学生朗读时喜欢一字一顿拖腔拖调地唱读,这是由于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地放在读准字音上。老师在朗读前可范读,请学生跟读并注意按词停顿。词语是语言中的最小单位。朗读词语是朗读课文的基础,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好双音节词,如“同学”“漂亮”,第一个字“同”“漂”要读得稍重一些;“小明”“可爱”的第二个字重读。带领学生弄清楚词语中强调的部分后再选择重音,不能平均用力。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出轻声,轻声的读法是轻而短。例如动词叠词:走走、坐坐;双音节的词,第二个字音:玻璃、妈妈;助词:的、地、得;名词的词尾:我们、你们、他们……以上带点的字均读轻声。还要注意特殊字的不同读法,如“一、不”,如一只(yì)、一座(yí),不能一律读yi,如“不对和不好”,这是变调问题。这几个字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出现频率高,老师在学生朗读时及时指导,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中悟到方法和规律。

(3)读通句子。以小学语文第七册《白公鹅》为例: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这段文字出自俄国作家笔下,外国的叙事方式和我们平常学到的课文叙述是不同的,学生朗读是有一定阻碍的。再加上这段话中有些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如“军衔”“荣膺”“攀谈”等,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时,应该指导学生对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朗读和理解,然后再指导他们读正确,在读正确之后,再根据这段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一段呢?这段话主要介绍了白公鹅高傲威风的形象,因此读的语速要放慢一些,要充满感情地读出鹅的自豪、威风。这样的指导,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段,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2.技术指导,有效提升

(1)读好重音。重音的确定是可以通过经常训练来达成的。教师在不断的训练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句子中的动词谓语,对比的词、修饰的词等,或者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一些词要读重音。还是以《白公鹅》为例,“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老师应通过多种朗读实践带领学生感悟“理当荣膺”“板正”“全是”等词语重音的处理。

(2)正确断句。首先正确的断句是要建立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的。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理解会出现不同的断句方法,所以我们老师要做好正确的指导。以《秦兵马俑》为例,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对“着”字的理解不到位就不能正确地进行断句,只有学生了解了“着”在这里是穿的意思,学生才能正确地读好这句话。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才能正确朗读。

(3)把握语调。语调是语音、语气、语速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朗读训练,老师要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高兴的、喜欢的情感的课文应读得明快响亮;而表现伤感的、悲壮的情感的课文则要读得低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应该以恬淡、轻松的语调为主。例如读《长城》等课文,课文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和赞美之情,那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把握好课文整体的情感基调,读的时候要情绪饱满、语调激动高昂。

三、结语

金克木先生曾说:“不会读,书如干草。會读,书如甘草。”学生通过朗读,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语言,将课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进而在读中寻求解读之法,释放个体的创造力,获得终生的启示。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要重视课文的朗读指导,在朗读教学中,努力践行慢教育,扎实指导学生读好每一篇课文,并创设多种方式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朗读,学会朗读。

参考文献:

[1]何金发.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J].知识—力量,2019(53).

[2]王海英.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J],2013(1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