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协同:我国高校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的路径选择

2020-08-06何亚群

高教学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高校

何亚群

摘  要:随着“新工科”建设实践、气象事业发展,以及国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实施,气象与“新工科”的深度融合迫在眉睫,也变为可能。当前我国高校气象人才培养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全面推进气象事业现代化的需求。多元协同构建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气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提供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高校;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148-03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new engineer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y,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eteorology and "new engineering" is imminent and possible. At present, the cultivation of meteorological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meteorological undertakings. To construct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new meteorologica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a multi-faceted and coordinated way provides a beneficial attempt for the reform and research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meteorolog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China.

Keywords: university; new meteorologica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结合本地实际,指导有关高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气象人才培养水平,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指出,要“开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3]可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加强气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扩宽气象人才培养渠道,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推动气象现代化,创新气象人才培养途径,提高气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多元化的气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当前我国高校气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高校是我国气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极大地支撑了气象事业的发展,在气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气象业务不断扩展,气象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我国高校气象人才培养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体系单一,学科专业传统

当前我国高校气象人才培养主要围绕大气科学基础学科展开,体系单一,内容传统,缺乏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硕士、博士高层次气象人才的培养,单一的学科很难满足气象现代化对气象行业人才多元化、创新性的需求。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对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进行了核定,但各个气象类培养高校基本上是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颁布)的基础上,进行二级学科专业的设置。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大气科学涵盖大气科学和应用气象学两个本科专业。在研究生培养中,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下设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两个二级学科。尽管根据2009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及2015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高校可增设自身设置二级学科并对学科专业进行动态调整,但受学科发展传统的影响,气象人才培养的学科和专业主要还是局限在原有学科领域内,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待拓展。

(二)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弱化

“气象类专业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强,高素质复合型气象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4],但在我国高校气象人才培养中,实践环节弱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培养计划中重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轻业务实践。主要原因在于对实践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可供实验实习的校内外操作实习基地缺乏、实践实习投入不足、实践指导教师配备不到位等。因此,学生真正投入到行业实习实践进行业务操作锻炼的机会和几率较小,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培养不足。

(三)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不平衡

受大气科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设置的限制,气象人才培养在专业结构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气象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等基础理学领域,而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经济、气象设备仪器制造与使用、大气化学等学科领域人才培养薄弱。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气象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气探测手段和仪器不断更新,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不断加强,信息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气象预报预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广泛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急需一批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气象工科人才,通过所掌握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術等新的技术手段,处理和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实践。

二、气象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新工科”建设实践、气象事业发展,以及国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实施,气象与“新工科”的深度融合迫在眉睫,也变为可能。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是“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之一,是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国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

(一)“新工科”建设需要加强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

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驱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工程教育改革,新经济发展诉求变革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结构与能力结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新工科建设是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5]“新工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6]它强调理念新、目标新、途径新,以战略性、创新性、系统性和开放性为特征。“新工科”建设为培养和造就大量适应现代化气象业务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也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因此,加强气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是“新工科”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题中之意。

(二)气象事业快速发展需要加强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

当前,现代气象科技快速发展,对气象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跨学科应用型气象工科人才培养亟待加强,以满足气象工程实践的需求。中国气象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实现气象业务核心技术新突破,要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7]规划在论述核心业务技术突破、气象信息化水平提高的要求中,均提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提升气象发展能力,需要加快发展智慧气象,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气象信息化[8]。可见,气象与新工科的融合,加强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是复合型氣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国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发展战略需要加强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

2017年7月,国家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将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9]。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9]”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2017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可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为气象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使得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显得尤为迫切。

三、多元协同:构建我国高校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的现实路径

气象事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已对气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是一个全新事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高校、行业、社会组织及学生个体共同努力,多元协同,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分别从政策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行业联合保障、社会组织监督保障、个体驱动保障等方面,共同构筑我国高校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的现实路径。

(一)国家政策保障

国家政策保障是我国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应从进一步完善气象高等教育机制的角度出发,从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学科调整动态优化、气象工程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对高校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进行政策支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立足气象行业需求,以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原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的基础上,适当考虑新增气象工科学科门类,并在原有学科门类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现有学科结构。此外,国家可制定高等气象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等,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国家质量标准。

(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是我国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落脚点。高校应建立气象工科人才培养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气象人才培养体系。首先,高校以国家“新工科”建设战略为契机,大力发展新工科,为气象与工科的融合提供学科支撑;其次,高校应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立足气象行业需求,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增加气象操作技能实习实训学分,建立完善的大气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再次,高校应发挥学科集群优势,探索大气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气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第四,高校应搭建平台,建立机制,通过学科团队融合,建立一支高素质、满足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

(三)行业协同保障

行业协同保障是我国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现实基础。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源于气象行业的需求,同时也离不开气象行业的支持和保障。气象行业应与高校建立双向协同的联合育人培养模式。一方面,气象行业可通过局校合作、实训平台建设、科研合作、人才双向交流等形式,与高校就气象工科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学合作战略联盟,实现气象业务、气象科技、气象数据与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公用,共同探索创新气象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气象行业需根据国家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主动探索气象科技发展前沿,把握气象科技发展方向,为气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需求依据。

(四)社会组织监督保障

社会组织监督保障是我国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社会力量。社会组织既包括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也包含各类非营利性组织,它们在我国教育监督评价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在我国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中,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可或缺。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搭建平台,为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学术交流、决策咨询、信息共享等各类服务;社会作为第三方,社会组织还以可通过过程监督、体系评价、效果评估等方式,参与到我国高校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中来。

(五)学生个体驱动保障

学生个体驱动保障是我国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内生动力。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学生个体是政策、制度、机制的服务对象和落脚点,离开学生个体,任何好的教育机制也难以实现良好的培养效果。因此,学生个体首先要具有时代的敏锐性,具有成长为复合型气象高层次人才的意识和意愿。并根据个人的教育背景,以满足气象新工科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气象工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特别是交叉学科的学习和运用,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特别是气象工程实践应用。把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最终在我国气象新工科事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四、结束语

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是跨学科应用型气象工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是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国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战略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气象科技和气象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多元协同为我国高校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一条现实路径。同时,气象新工科人才培养这个新事物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多元协同培养模式还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气象人才培养提供改革思路,为提高气象人才培养与气象科技和业务的契合度,提供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30.

[2]教育部.教育部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N].中国气象报,2015-03-17(002).

[3]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78/A08/A08_gggs/A08_sjhj/201702/t20170223_297158.html.

[4]李北群.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江苏:南京大学,2011:175.

[5]林健.引領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40-43.

[6]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7]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ndrc.gov.cn/zcfb/zcfbghwb/201609/t20160906_817830.html.

[8]刘雅鸣.深化改革 创新发展 全面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N].中国气象报,2017-01-20(001).

[9]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高校
校企互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