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雨课堂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2020-08-06杨震周美霞刘星

高教学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雨课堂教学模式

杨震 周美霞 刘星

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存在师生互动不及时、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网络在线的混合教学模式愈发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文章分析了安徽理工大学《自然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学改革的主要驱动因素,提出了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课前预习、课中授课、课后复习三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以期实现课堂教学的向外延伸,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增强课堂和课后师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雨课堂;自然地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93-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hybri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online network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urse i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a new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Rain Classroom intelligent teaching platform.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preview before class, teaching in class and review after clas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utward extens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highlight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eaching content,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lass and after class,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Rain Classroom; Physical Geography; teaching mode

一、概述

隨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变得更加便利,“互联网+教育”的提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时机,打开了教育信息化新视角。在该时代浪潮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高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顺应信息时代潮流的迫切需要。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方便沟通、实时互动、数据共享等优点[1]。将其应用于传统课程教学中,成为混合教学的辅助工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培养学生创新性和能动性思维能力,提升教学效果。雨课堂(Rain Classroom),是学堂在线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一款智慧教学工具,并于2016年发布使用[2,3]。采用PowerPoint和微信平台作为操作技术,门槛低,师生均可无障碍使用,PowerPoint软件下的雨课堂平台插件界面如图1所示。将手机应用于传统课堂,还可以做到“变堵为疏”,在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之间构建桥梁,科学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让师生互动永不下线,为整个教学过程赋予了全新的交互体验[4,5]。从2016年开始,雨课堂就陆续进入各大高校课堂,我校也于2018年11月和2019年1月组织教师参加雨课堂的现场实训和实践指导培训班,以帮助教师快速掌握该平台的使用方法。本文将基于“雨课堂”的新颖教学模式和理念引入我校《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活动中,阐述了基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途径,努力实现该课程混合式教学。

二、《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和改革驱动

我校2018年新修订的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将《自然地理学》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在第二学期进行授课,总学时32课时。目前该课程以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在第二学期末开展为期三周的《地质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环节。从近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评价、学生总评成绩等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 在教学时间上,《自然地理学》知识体系庞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得不塞入大量的知识,学生普遍反应跟不上节奏;2. 在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教学模式的教条单一;3. 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导致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较少,教师只能通过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来获取反馈信息,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4. 其他方面,教学仅停留在课堂,课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学生人数较多,传统的点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教师很难做到每次课都通过点名来监督学生的出勤。总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遇到难懂知识点不能及时解决、学习兴趣减退、不懂知识点数目积累、学习兴趣进一步减退的恶性循环,大大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当务之急是找到能够有效提高《自然地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新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举,切实解决该课程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课前预习不足、课中互动不够和课后复习不及时等问题。

目前我校在校本科生基本上都是“00后”,这些学生群体特征鲜明,更加倡导独立、自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更加离不开网络。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开展符合“00后”大学生特点的新型“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和应用实践。而雨课堂为师生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搭建了桥梁,可以满足每一个“0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6-8]。

三、基于雨课堂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实践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形成与演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借助雨课堂平台,分别从课前预习不足、课中互动不够和课后复习不及时三个方面入手,搭建“课前-课中-课后”完整教学流程(图2),展开基于雨课堂的该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通过雨课堂平台发布课前预习资料

目前多数高校对于课前预习没有做强制要求,更多的是教师在某节课结束之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下节内容。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起着预热的作用,学生对即将讲授的内容有大概了解的前提下,会大大减轻课堂教学的压力。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难懂知识点,课堂上进行重点剖析,避免了学生由于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而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近两年的《自然地理学》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繁多,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又能讲授教材上所有的内容。因此,只有督促学生提前预习和梳理课程内容,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前预习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提前阅览教材内容,教师要事先准备一些资料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雨课堂平台为教师发布《自然地理学》课程预习资料提供了有效途径。以该课程第一章为例,包含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共六个小节,其中涉及了宇宙、天体、太阳系、地球形状、地球大小、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经度、纬度、地球圈层划分、海陆分布等将近20个新概念。这种动辄出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新概念的情况在后续课程教学中会经常出现,如果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就很难跟得上教师的节奏,对于概念和定义的理解不到位,也很容易产生知识点脱节的感觉。通过雨课堂平台,将事先制作的预习课件,推送至学生手机终端,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预习课件包括下节课讲授的内容提要和附加5道左右练习题两个部分,起到梳理知识点和提高预习效果的作用(图3)。需要注意是,预习课件内容应该偏重于基本的、学生能够自学的知识点,练习题也要紧扣预习内容,且题量不宜过多,以免学生产生疲惫感而影响学习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习题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难懂的、容易混淆的概念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活课堂氛围,深化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自然地理学》涉及的基本概念繁杂,在有限的课时内抓住重点、难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做到胸有成竹,还需要及时掌握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程度,把握授课节奏。针对那些基本的、简单的知识点,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学习。以往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很难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交流是活跃气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讲解某一重难点内容后,可以通过雨课堂平台同步发送设计的主客观习题,学生利用弹幕功能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以《自然地理学》第五章中的“河流地貌”为例,在讲解该部分之前,需要论述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三种基本的河流地质作用,这三种作用的概念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于三种作用分别处于河流演化的哪个阶段、分布于河流的哪个部位,以及形成怎样的地貌形态,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力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图4)。需要指出的是,每一次讨论环节,均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特别关注,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三)通过“练习题+思考题”的方式帮助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由于课堂教学难以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学生课后不仅要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还要自主学习一部分内容。以《自然地理学》第六章“土壤圈”为例,涉及到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等14种土壤类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在重点讲解土壤的物质组成及特征和土壤的形成原理及成土环境的基础上,挑选部分典型的土壤类型进行讲解,并归纳总结各类土壤的共性特征,剩余的土壤类型交给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在某一章节或者某一阶段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通过雨课堂平台将一定量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推送到学生手机终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及时对学生课下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学生课下学习情况的反馈,是教师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开展有针对性教学辅导的重要依据。

四、结束语

传统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书本知识的传递,在有限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很容易忽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这种只能保量不能保质的模式会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相比之下,基于雨课堂的新教学模式,科学地覆盖了“课前-课中-课下”教学全过程,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当然基于雨课堂的教学模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投入更多的时间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准确把握教学进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的优势,使之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自然延伸。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以商贸物流概论为例[J].高教學刊,2019(5):115-117.

[2]肖安宝,谢俭,龚付强.雨课堂在高校思政课翻转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5):46-52.

[3]杨希,张得钧.“雨课堂”在大学生物工程与制药类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8):112-113.

[4]谈俊燕.基于“雨课堂”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95-96.

[5]冯昕烨,王健.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式设计[J].软件导刊,2019,18(2):194-197.

[6]黄丽琼,王圆圆.基于微课和雨课堂的线性代数课程改革初探[J].高教学刊,2018(22):127-129.

[7]李兰云,李霄,刘静,等.基于雨课堂的《材料成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6):141-143.

[8]潘晓燕.《工程材料》基于理实一体化及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J].高教学刊,2018(6):111-113.

猜你喜欢

雨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雨课堂”在大学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