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大余崩岗山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

2020-08-05迟景新周美珍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10期
关键词:钨矿黑云母板岩

迟景新,周美珍

(1.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江西 南昌 330001;2.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六大队,江西 南昌 330001)

1 区域地质背景

崩岗山钨矿区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城北北东方向直距约10km处,地处赣粤两省交界的大庚岭山脉之北麓。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南成矿省~南岭成矿带~崇余游钨矿集区,位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东段的北侧,次级的大余-会昌东西构造带与赣州~南雄新华夏系构造带复合部位[1]。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裂隙发育,是以钨、锡、钼、铋为主的热液矿床成矿的有利区域。

区域内广泛出露中,上寒武统、震旦系地层,主要由变质石英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板岩和千枚岩互层组成。矿区处于北北东向西华山~杨眉寺隆起褶皱带与东西向的天华山~大余断裂带的交汇部位[2]。二个构造带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它们的低序次的断裂面是含钨石英脉的主要赋存空间,起着显著的控矿作用。海西-印支期石英闪长岩株出露于矿区北部,燕山早期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和中细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隐伏于矿区200m标高以下,总体略呈东西向,是其成矿母岩。伴随隐伏岩体的侵入,使叠加在区域变质之上的热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强烈,由内往外形成云母角岩带、角岩化带、斑点板岩带。

2 矿区地质特征

崩岗山矿区处于西华山-杨眉寺以钨为主的钨、锡、钼、铋多金属矿田内。位于池江断裂之上盘北西侧的隆起带,西华山~棕树坑复式向斜的中段,漂塘-木梓园矿带[3],位于漂塘钨矿正西侧,大龙山钨矿的北侧[4],新安子钨锡矿北东[5],石雷矿区的南部[6],四周钨锡矿山密布。

2.1 地层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以寒武系为主。根据原地质图的填图单元划分,本矿区出露有寒武系第四岩组及第五岩组,地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60°~70°。是区内外接触带石英脉、细脉带型钨锡矿的含矿层位。

2.2 构造特征

2.2.1 褶皱构造

漂塘矿区为一向100°~105°倒转的复向斜构造,轴部位于矿区中部牛顶山附近,轴面产状倾向100°~105°,倾角60°~70°,组成复式向斜的二级构造有:车轮子向斜、崩岗山向斜及牛顶背斜,并有属三、四级的紧密线状褶皱十余个。单个褶皱幅度最宽达200m,一般为20m~50m。

褶皱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褶皱形态矿区东部与西部差异较大,东部为向100°~105°倒转的同斜褶皱,而西部因受印支及燕山期断裂活动与岩浆侵入影响较为强烈,地层产状紊乱。

2.2.2 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发育,按其走向有北东和东西两组,前者主要有F2、F3、F4、F6;后者主要有F5、F7。其中F3形成于加里东褶皱后期,闪长岩体侵入之前,规模较大,对闪长岩体的侵入及分布起着控制作用。F5则形成于主成矿期之后,规模较小,对矿体有切错作用,以左行平移错动为主,错距均小于10m,对矿体破坏不大。

F3断裂:斜穿崩岗山和新开山二个区段,走向北北东,倾向为307°,倾角85°,地表呈现为硅化破碎带,破碎带最宽0.8m,其内由强硅化的围岩及泥质胶结物组成,胶结较紧密,破碎带两侧劈理不发育。

2.3 岩浆岩

矿区分布有石英闪长岩及黑云母花岗岩,后者为隐伏岩体。

石英闪长岩:仅出露于矿区东北角,呈岩株状侵入于寒武系变质岩地层中,严格受北西及北东向断裂控制。岩体接触变质作用强烈,变质带宽20m~100m,由黑云母石英角岩、黑云母角岩、二云母石英斜长石角岩等组成。黑云母花岗岩:岩性以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等酸性岩为主,岩体中W、Sn、Mo等成矿元素含量较高,是本区钨锡矿床的成矿母岩。

图1 崩岗山矿区地质简图

3 成矿有利条件

崩岗山矿权区以北紧邻石雷钨矿区,以南紧邻大龙山钨矿区,相距木梓园钨矿区2.16Km,南西相距新安子钨矿区2.32Km,以东紧邻漂塘钨矿区,区域成矿条件优越。

3.1 地层条件

区内大面积出露寒武系第四岩组及第五岩组。第四岩组为灰色变质白云母砂岩夹板岩,中部为砂质板岩,板岩、板岩中微斜层理发育。第五岩组为灰黑色厚层状变质细粒含长石砂岩与板岩、砂质板岩互层,为区内钨锡矿体主要含矿层位。

3.2 构造条件

区内矿床均分布于池江断裂之上盘北西侧的隆起带,西华山~棕树坑复式向斜的中段,漂塘~木梓园矿带。主要矿床由北往南分布有:棕树坑、漂塘、崩岗山、大龙山、木梓园、新开山、新安子、竹山脑、荡坪、西华山等。它们与北北东向构造带以及由构造带所控制的隐伏花岗岩隆起带相对应,形成构造~花岗岩~钨锡矿床带。

燕山期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北东向构造控制区内矿床的分布特征,东西向、北西向及北西西向构造控制矿床的产出特征,崩岗山矿区位于北东向构造夹持中间部位,区内北西向、北西西及近东西向构造发育。

3.3 热液条件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有分布于漂塘-石雷矿区的加里东期岩浆岩,隐伏于矿区深部燕山期花岗岩,隐伏标高由南往北分别为:木梓园+250m~+550m,大龙山+250m~+220m,竹山脑为+30m~+100m,崩岗山+210,漂塘+180~+208,石雷+129.30,岩体隐伏界面由南往北呈波状起伏,总体由高变低且向北西侧伏趋势。形成时代为燕山早期,岩性为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和中细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中W、Sn、Mo等成矿元素含量较高,是本区钨锡矿床的成矿母岩。

4 成矿预测

崩岗山矿区内已发现三个成矿有利地段:崩岗山区段,新开山区段及六角脑区段。

崩岗山区段南带及新开山区段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通过对新开山区段Ⅰ号矿化标志带中5条矿体进行深部控制,同时对Ⅱ号矿化标志带的深部验证,崩岗山区段有望找到“漂塘式”钨矿,具有进一步找矿价值。

猜你喜欢

钨矿黑云母板岩
K型碲钨矿结构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花岗岩中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江西钨矿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探讨
共和国“第一国企”助革命成功
新疆蒙其克辉长岩脉黑云母和角闪石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炭质板岩引水隧洞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的炭质板岩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上公山隧洞4+439部位TMB卡机地质条件及后护盾顶部塑性变形分析
吉林省白山市板庙子金矿区花岗斑岩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老鸭泉岩体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