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哲学智慧,提升学生公民意识

2020-08-03王红梅

学周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

王红梅

摘 要: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对生活中的现象和理念进行详细说明,是具体的、真实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哲学的智慧来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哲学学习的质量,还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联系实际,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哲学智慧;公民意识;道德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5-01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5.060

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提升学生的整体公民意识,其中学校肩负使命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在校学习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是需要教育者深入研究探索的。现阶段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还存在着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所以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公民意识进行深入探索和详细分析,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思想道德建设,让学生未来真正地成为国家的主人[1]。

一、现阶段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发展状况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在不断地完善,还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要利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个过程需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绝不可以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加强哲学智慧的学习,应该端正对哲学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公民意识,完善民主道德体系建设[2]。

公民意识是社会思想道德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新时代下的基本要求,是在公民道德规范下形成的一种思想。它具体体现在一名社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社会道德法制建设下的一种综合素质与思想觉悟,在发展公民基本权利的同时,保障自己和他人能够自由地行使权利。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课上应该运用哲学智慧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政治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在课堂上人人平等,充分体现课堂民主教学,通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可以在什么时候行使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能够培养学生民主、法制、公平、平等的现代公民意识。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新型的政治课堂,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采用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这个民主的政治课堂发挥主动性,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

二、增强学生的哲学观念,提升公民意识

政治课堂的开展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然后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变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并确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中需要哲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也要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美好生活的向导》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哲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它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探索与反思。哲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探索世界和发现规律。所以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态度,提升自我的公民意识。

三、开展哲学智慧教学,提升学生公民意识

哲学智慧教学具体分为认知智慧教学、辩证发展教学、思想道德教学。这三种教学相辅相成,为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保障。

(一)认知智慧教学

学生的公民意识中包含自身意识,是指在社会的各项制度下有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并行使自己权利的主人翁角色,这是一个合格合法的公民所具有的最基本权利。通过认知智慧教学法能加强学生自身意识的学习和培养,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明确自己的价值和位置,是提升学生公民意识的必要条件。从辩证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认知是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生活来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学生公民意识需要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这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并加以利用。以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美好生活的向导》为例,在导入新课之前先介绍了奥运冠军邓亚萍的故事,她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写了一篇关于《运动员学哲学》的文章,并在回忆中写道:在中国国家队训练的期间,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哲学气氛,但是由于当时自身的意识不够所以没有很好的学习。回顾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历史,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

(二)辩证发展教学

在课上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所谓辩证发展教学是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以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辩证法》为例,在文中主要讲述了印度泰姬陵的建造。泰姬陵金碧辉煌,陵内有各种珍贵的花草树木。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泰姬陵在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下,墙面开始失去原有的色彩,墓室也出现了针眼状的小孔,草木也开始渐渐凋谢。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这座建筑,在泰姬陵的周围种植了好多的桑树,不仅能够净化环境还能美化环境,让古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三)思想道德教学

公民的思想道德意识是指在遇到社会利益和行为道德规范时应该对一个人的品格做出正确的判断,不仅是平时的言谈举止要对别人和整个社会负责,当出现问题时还需要为自己做出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现如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通过社会上的各种服务来实现,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过上正常生活。生活中的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只有每个人都能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社会才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发展。然而在社会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方式,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得一部分人被染上了颜色,造成了公民基本意识的缺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思想道德教学来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3]。

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通过认知智慧教学的学习了解到,两个人在人生阅历、生活态度、个人思想道德价值观以及接受的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越容易互相学习,学习对方身上存在的优点。那些在生活中社会威望高、人品好、有出色的工作能力的人越容易成为大家竞相学习的榜样。在我们身边最直接的学习榜样就是教师、家长、长辈等,去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的品格,这样就能够提高自身的公民道德意识。通过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学习,再以章肇锳女士、万长森先生夫妇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感受高尚品质的魅力。2018年4月23日,苏州市职业大学首届肇锳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肇锳奖学金的设立旨在为制造强国、培养专门化工业人才。在颁奖典礼上还能看到耄耋之年的校友,激励青年学子成长。这对夫妇的举动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给学生日后的发展树立了学习的模范。

在课余时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助于提高个人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敬老院去慰问孤寡老人,给他们做一顿饭,组织他们开展联欢会唱歌跳舞,给老人们打扫卫生、清洗被褥;到社区孤儿院为那里的小朋友进行课程的辅导答疑,为他们送去文具、衣物,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并倾听他们的故事。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实现对自身思想教育的完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去扮演不同類型的服务角色,让学生明白不同角色、不同岗位对这个社会的价值,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公民意识[4]。

四、正确利用网络提升学生公民意识

我国是法制社会,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也要做到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散播谣言、伪造事实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运用辩证发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必须要坚持个人的权利要与义务相一致,遵纪守法,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在此过程中不得利用个人权利进行随意的人身攻击和散播不良的社会信息,要注重个人应履行的义务,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公民意识提高的事情坚决杜绝[5]。

例如某公司为进行商业炒作随意杜撰出“XXX”这个人物形象,并在贴吧上大肆宣传,吸引网友浏览转发。网友纷纷发起了人肉搜索,寻找这个杜撰的人物。没想到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一位与杜撰的人同名同姓的年轻人,随后被网友将其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家庭背景一一曝光,给这个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种行为就严重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合法权利,我们应予以抵制。

五、结语

作为新型的社会主义人才,我们要学会利用优秀的哲学智慧来提升自身的公民意识,要养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主动加强自我法制建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引导、鼓励、启发,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哲学智慧进行针对性教学,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慧园.信息时代,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哲学启示[J].新课程(中学版),2017(1):357.

[2]张凤莉.高中《生活与哲学》教材辅助文研究[D].聊城大学,2017.

[3]刘思阳,汪闻涛.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历史嬗变[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0.

[4]周浒,汤天明.“四五”运动中的摄影话语转向与公民意识觉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89.

[5]曹洵.网络符号冲突:理论逻辑、符号实践与话语功能[J].符号与传媒,2017(2):84.

[责任编辑 李 媛]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对话·素材·练习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参与式治理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