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国情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2020-08-03张瑞佳

学周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优化课堂

张瑞佳

摘 要:当前高中的历史教育已经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但仍有部分高中生对国家过往历史以及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呈现出迷茫状态。为了让高中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更加清楚的认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我国的国情需要,明白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关键词:历史渗透;国情教育;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5-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5.058

如何对当前高中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更具有独特的优势。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多样化的文化发展形态和越来越富有的物质基础,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趋向活跃,让他们接受、认可一种思想显得比过去困难得多。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将历史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都能清楚明确地意识到历史学习对他们人生成长的意义。但是,历史教学中能否渗透国情教育,又该怎样渗透国情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对历史教育目的的再认识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生活,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生活环境及人文交流的特点特性。比如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接触到的文化——语言、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注意细节,观察自己所在的城市的生存环境、社会现象、社会组织以及传统的节日习俗等。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适应,入乡随俗,要深刻地了解自己所生存的国家和城市的现实生活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深刻地了解过去的人类活动与文明创造是为了让后人继承先人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并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勇于创造新的文化;让所有后代子孙秉承先祖的文化创造力,把他们的创造力作为后人继续开拓和创新的动力,并把他们作为现代人类的责任和自尊、自强的基础。

学习世界史,学生应明确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社会的进步,使每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要把自己放到世界的背景中去认识。学习世界史就是通过历史认识理解“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持怎样的教育观呢?中国物理学家杨福家说得好:“不要把学生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把它当成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角色是点火种的人。”教育思想不能硬灌给学生,要讲究让学生自我消化的指导方法。由此需开放学习活动,视学生的历史学习是一种社会体验、一种文化创造方式。

二、贴近学生熟悉的社会,让历史与学生自然地发生关系

1.目前的娱乐文化比较多样,有一些非历史主义的文化元素,比如“戏说类历史剧”“言情类历史剧”和各种娱乐节目等,很让青少年眼花缭乱,也使有的学生无法正确判断历史,而正统的历史教育则有些欲争而无力。现在不少中学生对“戏说味历史剧”“言情味历史剧”“武侠味历史剧”“文学味历史剧”一往情深,如若在课堂上提一提,必然全班沸腾。何时起学生能对正统的历史有这样的热情呢?感叹之余,还需我们深思: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要主动出击,将这些非历史的元素引入课堂为我们历史教学做素材,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历史规律,摆正历史认识,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文化素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课题“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如何让学生认识清朝高度专制的统治呢?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就是最好的素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为什么喜欢小燕子?”“你为什么讨厌皇后和皇太后?”“皇后和皇太后为何想方设法至小燕子于死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逐步认识到:“小燕子”追求自由的个性与封建专制下扼杀个性的统治思想水火不容。通过这种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对封建专制的憎恨。教师进一步发挥:高度发展的封建君主专制是极残酷的,对于异己分子或不驯服者往往加以摧残以至于死地,像“小燕子”这样年轻的、鲜活的生命也同样备受摧残,使学生认识到封建专制的残酷性。

还有类似于“雍正皇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2.文学作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教师可设题让学生讨论:现今的文学作品是否体现了時代精神?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了判断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也起到指导意义。

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现代生活,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从繁琐复杂的历史发展中找出重点,找准归属观点,用端正的态度去正视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遗迹中找寻到对今天社会发展有用的东西,去认识历史的过往发展。

一节开放的、畅所欲言的历史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相互争辩,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每个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认知、对历史及社会的切实体会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应该让他们说出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历史的真正意义,培养他们热爱历史并愿意研究历史的兴趣。不要怕他们说的有缺点、有漏洞、有瑕疵,不符合唯物理论的发展原理,我们要正视这些弱点的暴露,才能让历史教师看到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认知程度。在了解学生的真实基础上,教师再把学生提供的各种观点据实加以比较、综合、提炼、补充,最终才能达到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唯物论的历史观,并发现、承认自身认识的局限,从而更好地提高自我。

3.设置历史情境。历史情境的设置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便于将学生引入新知识教学中。如课题“元朝的统治”展示的情境是:广阔的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动态画面,让学生亲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元统一全国时不可阻挡的气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历史的兴趣。

三、明确认识我国国情的意义,使学生“有的而学”

历史教学的国情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国情,回顾过去,认识今天,放眼未来,坚定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上说,学生受教育过程中,主动的有意注意,其效果明显优于被动的无意注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明确了解中国国情的意义,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中国国情,把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每当我们正确认识国情的时候,我们的决策就正确,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发展前进,反之则出现失误,使我们的事业遭受挫折。历史的意义在于启迪未来,而国情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古鉴今。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就能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四、钻研教材,确定国情教育的主题内容

国情教育不能是空洞刻板的说教,应该是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事实上,一部中国历史本身就是中国国情的最好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主题。

1.古代史。通过对中国辉煌历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当然,仅仅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客观地讲清我们今天的差距和不足。利用历史的反差,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这是中国古代史国情教育的另一方面。譬如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时期到鸦片战争,绵延2000多年,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这就增加了今天改革的艰巨性。

2.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通过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现代史国情教育的核心。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寻求救国道路的历史。要通过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农民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到胜利。“五四”运动起,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经过几十年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历史得出的可信结论。

3.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样,我们将沿着社会主义路线坚定地走下去。

五、两个联系,三个结合,多种形式的有机统一

进行国情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为了将国情教育落到实处,教学时要有两个联系和三个结合。

1.国情教育要联系地方史。我们邯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曾是赵国的政治中心,在巩固和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还可利用历史遗迹和材料,加强国情教育的效果。

2.国情教育要联系当今的国内外形势。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国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将国情教育融入历史课堂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国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建设祖国打下更好的基础。

3.宏观把握主题和微观渗透教育相结合。宏观把握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从教材全局出发,从宏观的角度确定教育的主题,之后微观地渗透到每一章、第一节中去。

4.把国情教育同教学改革结合。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则有助于思想教育、国情教育的深化。在学生中可以开展“讨论课”,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翻刊物、找论据,让学生在辩论中摆正观点,加深认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5.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调动学生兴趣,实行潜移默化教育的有效形式。教师应配合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先后开展回顾历史、参观科技馆、“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等国情演讲等活动,进行必要的国情教育。

总之,我们历史教师要懂得合理有效地运用历史教材中的国情教育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正确的国情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爱国好青年。

参考文献:

[1]李梅菊.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教师,2018(20).

[2]夏辉辉.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历史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J].历史教学,2016(6).

[3]唐万清.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浅析[J].情感读本(中旬刊),2015(10).

[责任编辑 李 媛]

猜你喜欢

优化课堂
加强合作学习,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谈如何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对乡镇小学英语课堂优化增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