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建筑艺术与伦理基本研究

2020-08-02许东林周峰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许东林 周峰越

摘 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将伦理与建筑艺术相结合,从艺术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人与建筑特定的伦理关系。建筑艺术的背后是人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将内在的无形的东西物化为外在的有形的东西,在建筑中能看出伦理,在有形中看见无形。借助建筑伦理中的形而上学和辩证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可以来理解建筑的存在、精神伦理功能、人伦伦理功能和审美伦理价值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建筑伦理;伦理价值

一、伦理视角下的建筑艺术

人类在建筑中降生,在建筑中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直至生命的终结。建筑究竟是什么?人与人的交往,必然要牵涉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伦理就是人类处理这些关系时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来研究建筑与伦理,将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它能产生一定的精神功能,并在情感上产生审美体验。比如小区里的自行车棚,不能说它不是建筑,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让人产生过多审美上的感受,也不具备重要的精神功能。如果人身处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中,内心是有一种震撼感的,因为这个建筑的精神功能是非常明确的。

古汉语中,伦理是一个联合词组,是伦和理的结合,伦就是秩序辈分,理就是条理与分辨道理。在西方,伦理一词源于古希腊语(Ethics),原指公共空间,后来专指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品质、精神气质等。本文的伦理就是人生活的行为准则和精神气质。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也凝结了一个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的观念,在其中也包含着相当多的伦理成分,而自然辩证法是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基础视角,确定了自然优先、人为主体、实践为中介的辩证统一。本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从以下三个方面审视和研究建筑艺术与基本伦理:

二、建筑精神伦理的功能

(一)建筑是存在之家

为什么有建筑?这个问题简单但又复杂,简单是由于在恶劣的气候条件的逼迫下,人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慢慢学会各种各样简单的庇护方式,从此开启了多姿多彩的人类建筑史,这也是建筑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复杂方面如伟大的建筑师路易斯·康的观点:建筑是人类愿望和要求的一部分,是必然的,就是我们的存在本身,建筑就作为存在之家。古罗马伟大的建筑师维特鲁威,被西方尊称为建筑学之父,他在著作《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起源为:原始人如野兽一般在洞穴里和树丛中生活,茹毛饮血和风雨黑暗,学会了使用火与语言交流,向往能够仰望星空、追求精神需求,便在陆地定居建房栖息生活。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一切的伟大,都是因为有一个家且必须扎根于一個传统。综上所述,建筑是人类在寻求生存根基的一种物质与精神实践活动,让人的肉体和灵魂有一个栖居之地。

(二)建筑艺术是礼仪的表达

建筑一开始不仅仅具有实用的使用功能,还是社会秩序的一种工具和标识。礼仪的表达在建筑上有三种方式:首先,以民居为代表的世俗人伦仪式;其次,以宫殿为代表的皇家仪式;最后,以神庙教堂为代表的宗教仪式。这与西方建筑礼仪表达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即中国古代重视人文礼仪和君主礼仪的表达,而西方则重视宗教礼仪的表达,所以西方最重要的建筑是教堂建筑,这往往跟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筑的精神性表达功能,就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地利建筑大师汉斯·霍莱因认为,“建筑是一种由建筑物来实现的精神上的秩序”“一切建筑都是有宗教意义的”。

三、建筑人伦伦理的价值

(一)培养德性,分辨尊卑

人们在各种器具上雕刻图案,在华丽的礼服上饰以彩色的绘画花纹,造宫室台榭,不仅仅追求美观,最重要的是以生活环境为载体,展示人伦之轨和儒家之礼,潜移默化地对人进行道德教化,使建筑的精神功能得以强化。《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避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这清楚地表明,古代宫室建筑不仅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遮蔽性和健康需求,它还有足以别男女之礼的伦理性功能。如北京传统四合院,四周由房屋围合而成,大门是指在东南角设一个大门,在古代妇女不能无故迈出大门一步,因为这是违礼之举,甚至有越轨之嫌。二门又称为中门,是指四合院的垂花门,垂花门是四合院内院和外院的一个枢纽,它被布置在四合院的中轴上,面对着内院和正房。中国古代建筑就从空间上分隔男女,此外它还要别君臣之礼、别兄弟之礼等等。

(二)建筑等级与人伦秩序

建筑等级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系统制定的,象征身份等级与国力强盛,表达人伦秩序。西方建筑中,古希腊三大经典柱式、穹顶和尖塔等都表达着建筑艺术的最高等级和人伦秩序。中国古代建筑的数和量成为等级的重要符号之一,阳数之极“九”被视为最尊贵的数字,与天、地和帝王相关,然后自上而下有序递减,形成一个建筑等级序列和伦理等级的标识代码。其细微之部环环相扣,令人惊奇诧异,无不经过缜密考量和系统的设计,以别贵贱高低和人伦秩序,形式了一种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人伦秩序明晰的空间结构,如北京紫禁城。

四、建筑审美伦理的价值

(一)实用是建筑审美伦理的尊严和基础

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不能把美作为唯一的目的。建筑总是离不开材料、结构和技术条件等,建筑通过设计满足利害关系和目的性的要求:首先通过社会生产,以物的形式存在;其次依靠设计师的设计技艺和才能生产出来;最后建筑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建筑艺术是存在于审美和实用之间的一种艺术形态。意大利的建筑大师阿尔伯蒂《阿尔伯蒂建筑十书》对维特鲁威建筑三原则做了修改,认为建筑优先考虑的是实用功能,把实用放在第一位,这样建筑因被使用才有了尊严,实用是建筑之美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是建筑审美伦理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本,注重对人群需求的关怀。其从人为起点,遵循的是以公共利益为重、以普通市民为本的伦理价值原则。这里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和无差别的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不同的人。因此以人为本一定要建立在关怀不同人群的差异和人在不同生命周期里的需求基础上,才能够让所有的人在不同的生命中各得其所。建筑是以人为本的艺术,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这是体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三)建筑伦理与人文意蕴之美

美是内容还是形式?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作为道德的象征命题,是人道德和善的一种升华和目的性的表达。英国艺术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共同创造的审美意象。建筑艺术既是道德的象征,又是有意味的形式,而且具有一种情感陶冶和伦理教化的价值功能。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埃及的胡夫金字塔、米兰天主教教堂和北京故宫的角楼等等,不同的民族建筑各展其美,但都追求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精神的象征性和交流性等。在建筑审美活动中追求崇高肃穆、神圣庄严,这是一种精神美和伦理美。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是一部建筑文學,描绘了小和尚因金阁寺的绝美而嫉妒,纵火毁灭,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建筑之美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古代建筑比现代建筑精神上更伟大,是因为古代建筑具有严格的伦理象征体系,而这在现代建筑中已经不存在了。

建筑之美能陶冶品格和教化品德。东西方通过装饰设计来体现建筑艺术,如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匾额、木雕、砖雕、窗饰门彩绘这样的建筑装饰艺术,宣扬传统美德,宣扬儒家的家训,以此来达到品德教化的目的。传统经典建筑的审美总是与伦理价值相伴而生,不强调审美的独立性,主要发挥审美的一种伦理功能,具有浓厚的伦理品性。这一优秀的审美特质应该合理继承,因为一座城市在文化上追求主要体现在城市里的经典建筑上。建筑艺术以独特的无声语言象征隐喻着伦理价值,传递正面价值和陶冶情操,它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包含了一种历史感、哲学的沉思和伦理文化意蕴。

五、结语

传统建筑艺术蕴含着最重要的伦理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它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封建的礼制伦理,固然具有形而上学的成分,但也充满着辩证法的系统思想,对社会制度、自然都有一颗畏敬之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逻辑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以“和”的辩证哲学来代表和处理社会人伦关系,在自然中汲取伦理智慧,向上强调“天人合一,以德配天”,向下强调“掘井及泉,善始善终”。传统建筑艺术融入了一个群体、一个城市和一个民族的人文生活与精神气质之中,使人扎根于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红岭.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J].新建筑,2004(3).

[2]袁岳,沈尚武.墨子的核心思想及其世界性意义[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2).

[3]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许东林,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周峰越,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管理。

猜你喜欢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科学与辩证法
转基因技术伦理和社会困境
试论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自然辨证方法应用于机关公共事物系统的探讨
《自然辩证法》的辩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