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脱贫”思想指导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020-08-02贺剑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8期
关键词:精准脱贫资助育人高校

贺剑

摘 要:文章围绕“精准脱贫”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实施资助育人的现状、问题,现实意义,应树立的工作理念以及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开展了分析,认为,在“精准脱贫”思想指导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当加强政治引领,筑牢育人根基,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资助效益。

关键词:精准脱贫;高校;资助育人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面对脱贫攻坚战决战年,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下,高校作为社会中人才高地,拥有一定数量的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是困难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志气与智力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开展学生的资助工作,以 “四个意识”引领,做好“四个服务”,科学做好资助工作对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现状

(一)从资助主体来说,对高校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主体可以分为四大主体,包括政府主体、社会主体、学校主体和学生主体。政府主体包括公共财政专项拨款,由教育、民政等主管部门根据金额多少和拟资助对象的具体情况,依据一定的标准,委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在学校开展评审,确定人员后最终发放到学生资助账户。社会主体包括公益、慈善以及企业家个人的捐赠,依据一定的标准开展资助。学校主体包括困难学生所在学校每年拿出固定资金,每年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方式包括直接资助,奖励,补贴或勤工助学。最后就是学生互助,包括普通同学对家庭困难同学的个人帮扶,朋辈辅导等。

(二)从资助方式来说,当前资助方式包括奖、勤、贷、助、补等方式,具体来说,“奖”指的是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困难学生进行奖励,而奖励的标准一般为思想积极进步,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勤”指的是勤工助学,是家庭困难学生通过学校提供的实践岗位,通过工作上的付出获得资金,一般来说,这种方式都是由学校统一提供岗位,家庭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工作付出获得学校给予的固定收入,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励志成才。“贷”主要是政府、银行给予受助对象免息贷款,让其在完成学业后在进行偿还。“助”主要是给学生直接无偿发放一定金额的助学金,助其完成学业。“补”主要是学校依据一定的标准,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现金补贴。

(三) 从资助对象来说,总体上分为特殊困难与一班困难。特殊困难学生主要是国家建档立卡家庭的学生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家庭。一般困难主要是仍然未摆脱贫困,家庭劳动力少,家庭入学成员多,或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慢性病等家庭的学生。

(四)从资助的外部环境来说,包括经济环境,公共政策环境,社会环境。首先是经济环境,在国家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引下,贫困地区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均开展了产业脱贫,积极招商引资,为贫困地区注入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公共政策环境包括政府财政储备,政府间对口支援,生态移民、教育支持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多种手段。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里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公益组织和慈善组织为家庭困难学生送去各种资助与服务,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的面临的问题

(一)从资助主体来说,一是资助主体之间缺乏联动机制。目前高校资助主体较多,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都参与了进来,都在积极发挥作用,但是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共享的联动机制缺乏。具体表现为评选前各主体的认定标准差异较大,评选中各主体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评选依据信息模糊。评选后不同主体资助主体的资助较集中,资助面有深度但缺乏广度。二是缺乏对资助主体的监管,具体表现为主体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不按照政策原则和要求开展资助工作,制度管理不重视,资金管理不严格,信息管理不保护,监管责任不到位。缺乏结果导向的评价和过程导向的检查,一些目前已有的监管措施流于形式,特别是在评选过程中的标准认定,信息审核人的自由裁量权较大,缺乏监管。三是资助工作队伍问题。当前高校资助工作队伍主要为高校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平时工作压力大,资助只是分管工作之一,一些辅导员无法细致跟踪资助工作的全流程,只有在评选的时候分析资助政策,评选结束后缺乏对资助工作的全程跟踪。同时,资助岗位流动性较大,辅导员由于院系和分管年级的变动会导致资助岗位的辅导员换岗频繁,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院系资助工作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二)从资助制度来看,一是资助工作的理念问题。资助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引导,但是目前以立德树人为引导的学生资助工作理念仍然发挥的不够,具体表现为,资助工作侧重资助,缺乏育人,资助工注重评选,缺乏对受助学生的鼓励,价值引领发挥不足。二是资助制度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首先是资助体系设计不完善,有偿资助比例低,而无偿资助比例高,缺乏让学生以學习成绩,第二课堂等综合素质作为评选依据,导致学生争困不争优,不想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而获取奖助学金。其次是贫困识别不够精准,困难学生家庭信息模糊,一些学生本着“争困不争优”的原则,故意隐瞒自身家庭信息,特别是自身家庭收入情况,能隐瞒的就隐瞒,能展示家庭贫困的就全面展示。再次,大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都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但是公开的同时也让参评和受助学生的个人信息缺乏保护,表现为再对学生的评选过程中本身就需要学生参与,这里必然存在着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学生评选过程中,以纸质材料提交为最终依据,评选结束后无论是否被评选上,大量的纸质材料一部分需要留档,这就又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三是资助工作方法还有待进步,当前高校在资助工作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大数据开展资助工作的程度还不够,信息的传输从辅导员一直传输到学校资助管理部门,这样层级较多,纸质信息和电子信息的处理量均非常大,这样经过层层报告客观增加了工作量,较低了效率。不能运用大数据对学生的数据库开展分析。

(三)从自助对象来说,一是学生参评的诚信还不够;学生参评总体上来说,还是会将自身的困难刻意放大,填写信息能放大困难就尽量放大困难,尽量写得比别人更困难,这是一部分学生参评的心理特征。在高校资助评选过程中,辅导员不可能把家庭困难学生的所有已经填写的信息全部跟当地开展核实,针对一些关键信息,辅导员核实难度也很大,比如当地县乡开具的贫困证明,从学生反映来看,县乡政府只要知道你是本区域的居民,无论是否贫困,只要申请就会开具此类证明,辅导员老师打电话进一步核实,当地均称“很贫困”。但目前只有建档立卡家庭认可为的确还未脱贫,而其他关于贫困的证明只能作为参考。二是励志成才还不够;高校资助的根本目的是励志和成才,励志就是要让受助学生更加奋勇前进,帮助学生努力学习,让受助学生因为学校的资助更加进步,资助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还是较为侧重于资助的评选和发放,对于后续的励志、成才的指导还是做得不够,表现为学生拿着助学金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

三、“精准脱贫”思想下的高校实施资助育人的现实意义

第一,实施资助育人,是国家扶贫战略赋予教育工作的新任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教育部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学生资助育人纳入了十大育人体系之中,这为高校资助育人提供了政策保障。高校发挥自身作用,把扶困与扶智、扶志有机结合,建立起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四位一体”的资助工作体系,形成了帮扶—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由资助育人向“立德树人”的新跨越。

第二,实施资助育人,是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教育公平的新要求。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资助育人对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已经被事实所证实。高校是社会安全稳定的晴雨表,也是和谐社会的风向标,高校稳则社会稳。作为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好校园稳定,促进教育公平。只有构建科学系统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教育公平政策落地落实。

第三,实施资助育人,是确保家庭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路径。家庭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生态环境薄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是他们渴望。党和政府把改变贫穷落后地区面貌。截止2018年,我国政府教育经费已连续七年占全国GDP的4%以上,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免一补”政策,资助实现了所有学校、所有学段、所有家庭。国家采取奖、助、贷、补、免及绿色通道等措施,每年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亿人次。资助育人不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新希望,也为社会带来了正能量,也给中华民族振兴增添了新活力!

四、“精准阿脱贫”思想下高校资助育人应树立的工作理念

(一)坚持把精准资助作为育人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不让每一名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是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面对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的大好形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与时俱进、超前谋划、精心施工。用“精准”指导资助工作全过程,用“精准”检验资助育人新成果。

(二)坚持“三全育人”的要求。学生资助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高校延伸和深化。构建以人本为主线,以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为目标的育人模式,就要坚持经济资助与人本教育相结合、物质抚慰与精神疏导相结合、勤工助学与自强自立相结合、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与能力提升相结合、育人环境与成长环境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本育人网络。把资助工作做成让学生充满人文情怀,充满关爱感恩的暖心工程。不仅让他们从资助中受益,也要体验幸福感和归宿感。激发他们内心的感恩意识,重塑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信念。

(三)坚持把先进技术作为育人手段。把先进手段运用到学生资助工作中,是学生资助工作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学生资助工作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学生对成长成才的新希望,把信息科学技术与演绎推理方法进行融合,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手段,把申请资助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梳理、汇总,形成数据模块。从数据的抓取、分析、评价和结果有机的统一起来,智推优选出与资助对象最匹配的资助资源及资助方式,使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向科学化、人本化的方向发展。

五、“精准脱贫”思想下高校“立德树人”与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

(一) 加强政治引领。扶贫要扶智,治贫先治愚。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回应人民的期待,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向上人性和高尚人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经验和能力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将知识内化为思想智慧,外化为行动能力。

(二)筑牢育人根基。资助育人不仅仅是满足学生生活物质需求,还要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一方面,要完善工作法规。要针对全国脱贫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会同与学生资助工作的相关部门,对高校学生资助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开展研判,出台指导高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措施,使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资助育人相关项目,引导大学生全面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等,特别注重要向家庭困难学生的家长宣传资助政策,让家长了解学生对于困难大学生的具体帮扶措施,依法依规开展资助申请。另一方面,要建好资助工作队伍。

(三)创新工作方法。一方面,数据采集要精准。学生资助工作基本依据是基础信息采集。要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生资助工作中。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前沿、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在国家学生资助信息化平台的架构下,把与资助工作相关的信息数据核准核实,把科学方法与逻辑理念有效融合,做到资助资源与学生需求最佳匹配,提高资助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资助评估要科学。资助工作的效果怎样,除了学生和社会的评价,还需要用数据评估去验证。高校要依据资助工作的内容、目的、要求,出台学生资助工作效果评估细则,开展以学院为单位的评估,督促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同时,资助工作也要作为考评学院学生工作队伍的指标,用制度促进资助工作的落实落地。

(四)提高资助效益。学生资助效益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资助效益要体现在“程序优化”和“效果双赢”上。一是资助工作要科学谋划。学生资助工作要想取得最佳效益,就要重视对资助工作全过程的科学规划,注意管理流程节点和程序整合,科学配置各类资源,统筹协调各类问题。把政策理解透彻,把程序梳理清楚。二是资助教育要与时俱进。对资助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是提高资助工作效益不可缺少环节。要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全国教育大会的会议精神,以及全面兩会关于教育类的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校爱同学的“四热爱”教育。在校园开展一系列的资助育人活动,打造感恩、励志和成才的活动主题,让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三是资助过程要依法实施。要自觉把学生资助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和政策轨道。遵守学校和各级政府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具体情况,落实会议精神,让学法、守法成为学生必修课和一生格守的底线。

参考文献

[1] 田延华.攻坚克难,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干部群众鼓足干劲[EB/OL]. http://www.12371.cn/2020/03/08/ARTI1583673868345159.shtml.2020-03-08.

[2] 教育部. 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EB/OL]. http://chuzhong.eol.cn/news/201906/t20190607_1662729.shtml. 2019-06-07.

[3]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010-07-29.

猜你喜欢

精准脱贫资助育人高校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