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教学的迷失与回归

2020-08-02游小云

江西教育B 2020年7期
关键词:笔算因数小数

游小云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小学阶段的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为以后中学学习有理数运算、整式运算打下基础。但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对计算教学的理解有所迷失,将其等同于运算技能培训(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且由于考试等“功利性”因素,对计算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运算技能,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内容?为了了解计算教学现状,笔者调研了苏州市C校各年级200名学生。本次测试内容选用与书本同等难度的练习题,如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笔算小数乘、除法等,并选取了淑女班(全部为女生)和实验班(传统男、女生混合班)进行对照。数据汇总如下:

笔者经过初步分析发现,低年级阶段,女生的计算速度、优秀率及合格率整体上高于男生。但到了中、高年级,女生的计算优秀率整体上低于男生,主要原因在于女生的四则混合运算分析能力、简便计算意识弱于男生。

通过访谈个别学生,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窄化了运算能力的理解,学生对运算的意义及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估算和精确计算的策略、运算律及运算性质没有充分理解,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

二、计算教学的迷失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笔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了计算教学的几个误区:

1.学生缺乏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笔者访谈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除法”等精确计算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么算、这样算的好处等问题,学生认识不清晰。实践证明,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知识在被淡忘以后,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遗忘,能力也可以永远融合在对知识的理解之中。

2.计算教学过分依赖情境

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迁移应用,情境设置甚至显得牵强附会,情境变成看图说话,教师一味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削弱了数学课堂的探究味。

3.过分追求算法多样化

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而忽视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当算法出现多样化时,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思辨,各种算法之间缺少联系。

4.计算教学缺少对话互动

计算教学表现为一种存储行为,“数学知识被看作教师给予学生的一种恩赐”,学生是知识的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而是单方面灌输,让学生去接受、记忆和重复模仿,抹杀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计算教学的回归之途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學数学计算教学,学习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运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1.理解算理算法是计算教学的“根”

什么是算理?什么是算法?这些是进行数学教学必须搞明白的问题。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解决怎样算的问题。布鲁纳认为:“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如何关联的。”如9.6÷3,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使学生明确,因为第一次是把9个1平均分成3份,每份得到3个1,所以3应该写在个位上;第二次再把6个0.1平均分成3份,每份得到2个0.1,所以2写在十分位上;最后把两次分的结果合起来就是3.2,这就是算理。把分的过程一步一步记录下来的除法竖式,就是算法。教师组织学生探索算理算法“过程和结果”的联系,使学生最终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培养计算品质是计算教学的“道”

《现代汉语词典》对“品质”的解释为:“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品质有很多种,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是工作品质,学生计算时表现出来的是计算品质。计算品质的培养主要从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和简洁性四个方面进行。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熟练性属于基础目标,即学生必须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方法。计算的灵活性和简洁性属于发展性目标,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计算品质的形成主要是建立“立体式”算法,即估算在前、笔算在后、发展口算、方法验证的立体计算模式。如3.6×2.8,教师先让学生估计结果的区间范围,在学生说出结果比6大、比12小后,让学生明确估算的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笔算的算理算法,学生在笔算结束后,看看笔算结果是否在估算值范围之内;最后引导学生进行验算,养成验证的习惯。

3.促进数学思考是计算教学的“魂”

“数学思考”是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计算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并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又从问题解决中得到创生和拓展。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的过程中,C同学发现:小数乘小数,积的变化规律富有多样性,有时积比两个因数都大,有时积比两个因数都小,有时积比其中的一个因数大,比另一个因数小。那么,在小数乘小数中,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为了理解因数和积的范围关系,在笔者的引导下,C同学画出了下面的关系图,只要比较a、b这两个因数与1的大小就可以确定积的范围。

总之,走出计算教学的误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理解算理算法、培养计算品质、发展数学思考这三个策略统一起来,计算教学才更有实效性和长效性。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笔算因数小数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小数加减“四不忘”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因数是11的巧算
口算 笔算 估算
小数的认识
“积”和“因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