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遗产太行木刻新探

2020-07-30许倩

文物季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一川木刻根据地

□许倩

太行根据地木刻,是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环境里,革命木刻家们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积极深入生活,开展艺术活动,借鉴外来表现技法,转向民族形式,创作出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有力地发挥了文化武器的战斗性作用,为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新美术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灿烂篇章。

一、太行根据地木刻的历史渊源

1.鲁迅先生培植

太行根据地木刻源于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对中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却出现了对西方文艺盲目模仿闭门抄袭的弊端。为此,鲁迅通过对西方艺术长期的研究,认为欧洲的版画是“好的大众的艺术”,“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鲁迅先生作为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导师,他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版画,推介木刻好作品,举办木刻讲习班,培养木刻艺术家,拉开了新兴木刻帷幕,把新兴木刻运动引上坚实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

2.延安鲁艺奠基

延安既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木刻艺术的沃土。抗战全面爆发后,即1936至1940年间,胡一川、沃渣、江丰、马达、陈铁耕、张望、力群等一批上海的木刻家相继来到延安,云集于鲁迅艺术文学院,形成了延安木刻艺术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带来了新兴木刻的革命传统,而且传授了新兴木刻的创作经验,使得鲁迅先生的美学思想和版画理论得以体现和延续。同时,鲁艺培养的一批批青年木刻家,用各种方式和途径输送到各解放区,为各解放区的木刻运动奠定了深厚基础。

3.太行烽火淬炼

1938年底,以胡一川、罗工柳、彦涵、华山等人为基础成立的鲁艺木刻工作团,响应党“到敌人后方去,到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去”的号召,渡过黄河,穿越封锁线,到太行抗日根据地开展木刻宣传工作。木刻家们采用中国民间传统的年画形式,创作出了很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如胡一川的《太行山下》、华山的《王家庄》、彦涵的《张大成》等,这些在土窑洞里,在小油灯下,使用最简陋的工具手拓印制出来的作品,受到了太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朱德、彭德怀的题词赞扬。

二、太行根据地木刻的艺术特征

太行根据地既是抗击日寇的战场,也是新兴木刻艺术的沃土。太行根据地的木刻从一门“进口”艺术,逐步成长为“土长”艺术。

1.生活淘选的主题内容

太行木刻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直面百姓群众,发现典型事件,直接描绘和反映解放区这片明朗天空下的生活与工作。如胡一川的《太行山下》、罗工柳的《一面抗战、一面生产》、彦涵的《张大成》、华山的《王家庄》、杨筠的《纺织图》等,不仅折射了太行人民热爱生活的热情,同时也鼓舞了太行军民抗击日寇的斗志。

太行木刻以其强烈的战斗性,直接服务于当时的抗战需要,作品的题材几乎包括了练兵、参军、出击、支前、攻城、破碉堡、抢救伤员、伏击敌火车、血战青纱帐、欢庆战斗胜利等当时战争的所有方面,如彦涵的《奋勇出击》、胡一川的《胜利归来》、邹雅的《破碉堡》、野夫的《拿起我们的武器》等,都充分表达出太行军民对日寇的满腔义愤和抗击倭寇的壮烈场面。

图一 彦涵《开展民兵爆破运动》(1948年)

2.外为中用的表现技法

艺术创作实践中,太行木刻家并没有把外来技法一概排除在外,而是有机地应用西方木刻黑白对比的表现手法,注重从灶马、门神、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适当地融入阳刻线条造型的中国传统木刻技法,既有效克服了西法木刻“阴阳脸”的弱点,又浓厚地保留着中国民间艺术元素,使得意识表现更加丰满,画面层次更加分明。

太行木刻家创作了一大批广为欢迎的优秀作品,如《军民合作》是胡一川作为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在前线创作的最受根据地群众欢迎的抗战年画作品,达到了主题突出,画面简洁,形象逼真,有血有肉的艺术效果。沃渣的《春耕图》、罗工柳的《新窗花》、彦涵的《开展民兵爆破运动》(图一)等,都是木刻成功的代表。

3.刚柔相济的艺术表达

太行木刻利用多种形式,如木刻新年画、木刻连环画、木刻窗花、木刻插图以及单色木刻、套色木刻等,呈现出刚劲、犀利的表达倾向,柔和、朴拙的叙事风格。

图二 彦涵《亲临前线指挥的彭德怀将军》(1941年)

由于历史情境的影响,“血与火”的战斗生活激活了木刻家的创作灵感,他们对战争题材的作品采取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处理黑白关系的刚劲、豪放的刀法,不仅显示了木刻艺术的力量之美,而且强化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彦涵创作的《亲临前线指挥的彭德怀将军》(图二),吸收了苏联的木刻风格,运用三角刀排线技法刻制而成,人物形象生动,黑白层次丰富,堪称难得的代表性作品,被晋冀鲁豫文联评为美术一等奖。

三、太行根据地木刻的价值和作用

太行木刻艺术的价值和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木刻艺术的“战斗性”,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木刻艺术的“大众化”,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景;木刻艺术的“民族性”,推动了现代美术的诞生。

1.鼓舞了抗日将士的战斗意志

大敌当前,生死攸关,太行木刻的首要任务就是服从政治,支持抗战。木刻家充分利用手中的钢枪和刻刀,积极投身残酷激烈的抗日战场,真实地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反映八路将士血染沙场、殊死搏斗的战斗场面和献身精神,歌颂抗战英雄,鼓舞杀敌斗志。同时也根据敌军情况,针对日伪军存在的普遍心理,创作大量“思亲想家”的木刻作品,夜间带到敌占区去散发,甚至把宣传画绑在箭头上射到敌人碉堡里去,对敌开展有力的政治宣传攻势,动摇敌军人心意志,推动反战厌战,反水投诚,有效瓦解敌人的有生力量。

2.推动了文化工作的繁荣兴盛

太行木刻以人民为中心,与大众共生存,艺术家们积极深入生活,不断适应老百姓的欣赏习惯,创作“说自个事儿”的木刻作品,提供喜闻乐见精神食粮。

3.奠定了当代美术的深厚基础

太行木刻的艺术格局和所处时代的文化情境相对应,一方面勇于从“欧式”中蜕变,少用明暗对比和体积变化,使画面更加明朗而又不失黑白规律;另一方面向民间传统艺术学习,多用阳刻线条和鲜明色彩,使画面更加明快而又不失木刻刀味。木刻家对以门神为代表的旧年画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利用,有机地将民间单线平涂手法和西方写实技巧结合起来,色彩运用上以红、黄、蓝三色为主,辅之以桃红和粉绿,营造了真实感人的画面,令人为之耳目一新。

猜你喜欢

一川木刻根据地
建立自己的写作根据地
王麦杆作品欣赏
对弈
桌上盆景(外一幅)
窗台上的妈妈
Rainstorm
李富贵木刻作品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上海“刀砍小学生”事件嫌犯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