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邺南城东魏北齐宫殿琉璃脊饰及相关问题

2020-07-30胡强

文物季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窑址构件建筑

□胡强

邺南城东魏北齐宫殿区位于临漳县习文乡倪辛庄村及周围地带。2014年至今,笔者对邺南城宫城及内城、郭城陶瓷窑址区进行了连续性的物质文化资料调查。对宫城区域陶瓷遗物的调查可揭示北朝晚期宫廷陶瓷的用度;对内城、郭城陶瓷窑址区的调查旨在研究内城窑址与郭城窑址之间的关系并兼及北朝邺城窑陶瓷工艺进程;而将宫城和窑址区的陶瓷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探讨东魏北齐宫廷日用及建筑类陶瓷的特质和制度,探索邺城窑烧业的内涵和邺城窑对北方制瓷业的深远影响。

一、邺南城宫城区域琉璃脊饰的发现

宫城南部覆压在倪辛庄村民居及周围田地下,北部覆压在倪辛庄村北的漳河河道内,根据勘探情况看,宫城上部覆压有3~5米的流沙层[1]。近年来,在河道内有大面积的取沙活动,致使宫城北部部分内墙面抹灰并涂以红、黑等颜料的殿堂遗迹出露于地表。遗物可见大量高等级砖瓦、建筑构件、陶瓷器、石器、青铜残件及钱币等。陶瓷器残片内有一类低温绿釉瓷土胎残片(图一)和器形相近的泥质红陶胎酱、黑釉残片(图二),其中以绿釉瓷土胎残片为多,分布范围约在勘探出的昭阳殿基址[2]北侧直到显阳殿基址[3]周围。经拼对大量不同个体的残片,可复原此类绿釉构件的整体器形。

图一 绿釉脊饰腹部标本

图二 酱、黑釉脊饰标本

图三 绿釉脊饰筒状座标本

图四 脊饰顶部标本

该器类由器座(图三)和器体构成,器座筒状,微束腰。器体火焰宝珠形,尖顶(图四),腹部呈略扁的球形,中空,腹下有圆形镂孔(图五),推测应等距分布三孔。白色瓷土胎,胎质较粗疏,内、外壁有明显轮旋痕。通体施低温绿釉,釉内有褐色点、条状杂质,釉面光亮,满布较细密的开片,不同个体的釉色表现出墨绿、绿、浅绿、黄绿、青黄倾向。复原标本14YNG:1来自两个个体,筒状座径9~10、厚 1~2.2、高 18 厘米,器体最大径 37、厚 0.6~2.1、高49厘米,通高约70厘米。腹下镂孔径约1.8厘米。筒状座内残有白灰(图六,1)。此外还有一类胎体较薄的腹部残片,厚约0.5~0.8厘米。

大型酱釉构件仅见有尖顶残件,14YNG:4泥质红陶胎,釉色光亮莹润,壁厚0.6、残高4厘米(图二,上中)。

筒状座底部的处理方式还见有其他两种,一种底部外侈较甚,一种外侈较轻。14YNG:2,足径13厘米(图六,2)。14YNG:3,足径 12.6厘米(图六,3)。脊饰的制作方式,顶部、腹部、器座分别制作,腹部为主体部位,似一倒置的小口罐,上部套接于顶部坯件底部,下部与筒状座顶部嵌接,接胎痕迹明显。三部分坯件接坯成整器,浸釉后入窑烧制。

通过以上对此批调查材料的观察发现,此类脊饰的胎体分瓷土质和泥质两种。瓷土胎产品分大小两种,器形较大者胎体厚重,胎体较薄者器形较小,器身通常满施低温绿釉,因其胎体细腻洁白,对釉汁的吸附率低、衬色效果好,故成品釉色明快、光亮,以稀薄釉呈现了肥亮的效果。烧成过程中釉料发色稳定、均匀,基本不流釉。泥质胎产品亦满施酱或黑釉,因其胎色较重,能与灰度高的色系釉料相得益彰,故成品釉色能达到酱—黑釉瓷器的呈色效果。

二、脊饰构件在北朝晚期建筑形象上的体现

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经正式考古发掘的北朝晚期脊饰类构件的报道。《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门楼图建筑用瓦考略》[4]、《黑釉高足尖顶桃形器功能研究》[5]两文均以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晚期墓墓道北壁壁画门楼图[6](图七)和山东青州傅家庄北齐武平四年画像石线刻建筑形象[7](图八)为例,结合时代稍晚的邢台顺德路隋代窑址出土的尖顶桃形器[8]进行了研究。关于该器物,王飞峰认为“九原岗门楼图中出现的尖桃形器物是九原岗壁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建筑用瓦”,“也为邢窑的相关器物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9]。

图五 绿釉脊饰腹底镂孔标本

图六 脊饰复原图

图七 九原岗门楼图局部

脊饰构件包含在建筑瓦件之内,性质基本明了。再来看一下安装位置。仔细考察九原岗门楼图,门楼两侧均有连廊式建筑。壁画作者在东西两个兽面之外绘制了翘起的木椽,在木椽之上绘有脊饰,东西各一。考虑到该门楼图绘制时运用了焦点透视加散点透视的技法,造成了垂脊和檐角错位的现象,檐角起翘遮挡了视线,只能看到木椽,则木椽之上的脊饰极有可能表现的是垂脊之下檐角之上的构件。除了正脊、垂脊的脊饰,在西侧连廊脊上见有1件脊饰。实际上壁画作者在绘制不同部位的脊饰时,对脊饰的规格以大小进行了区分,廊脊上的脊饰明显小于门楼上的脊饰。九原岗门楼正脊2件,每条垂脊各2件,檐角各1件,整个屋面施用脊饰应为14件;傅家庄正脊3件,每条垂脊各1件,屋面共7件。两者数量上的不同,推测体现了等级的差异。目前在邢窑分布范围内符合北朝末期陶瓷烧造风貌的窑址只有内丘城关,发现的高等级的建筑构件有数量较多的无戳印青掍瓦件、兽面砖和忍冬莲纹脊头砖[10],未见有宝珠形脊饰构件。

王文丹推测尖顶桃形器用途“作为脊饰用于小型建筑或建筑式明器的正脊上,或用于建筑的垂脊处”,并以宋代的《营造法式》反推小型尖顶桃形器“作为钉帽扣于筒瓦的瓦钉之上”[11]。

顺德路桃形器中的标本175(H1:185)腹径20.7厘米(图九),根据完整标本腹径和高度的比例测算,其复原高度应在40厘米左右。若按王文鸱尾与此类饰件4:1的比例推算,另加上下方铁钉的高度,则应用该脊饰的建筑鸱尾高度应在160厘米以上。仅从鸱吻的规格来看,该建筑已属大型高等级的建筑。尽管该文认为此类饰件中的小型个体属于瓦钉饰(或曰滴当火珠),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推测是基于晚于北齐近四个世纪的《营造法式》来推断的,若其有瓦钉饰的性质,在实际的考古工作中会有数量可观的发现。《法式》记载了一些建筑构件安装于建筑上的方法,石灰常作为填充料用以加固各种构件,可见《法式》继承并总结了前代的建筑技术。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以晚期的建筑法式推断早期的建筑制度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对脊饰构件实物的初步认识

除了宫城区域发现的大型脊饰构件,2015年3月对宫城之东的中央寺署陶瓷窑址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件酱釉高足器的筒状座部分,足径4.8、高7.8厘米,形制与绿釉琉璃脊饰的足部一致,应为此类饰件的小型表现形式,加上在宫城区域采集的同类带镂孔腹片,再根据14YNG:1号标本的筒状足与器高的比例来测算,可知小型饰件的高度应在30厘米左右。九原岗门楼西侧连廊上脊饰为此类小型饰件的性质做了诠释。傅家庄线刻画脊饰件直接安装在脊上,不露钉状物,和邺南城宫城的脊饰件在筒状座和器身的形制、比例上近似。以14YNG:1号脊饰构件来看,高达70厘米的饰件看上去头重脚轻,独立安装在正脊、垂脊、檐角之上,其稳固度是要率先考虑的,能不能抵御强风还要打一个问号。联想到近代三孔防风灯的结构,其腹底的3个镂孔,推测系专为防风而设计。

图九 邢台顺德路隋代窑址黑釉瓷脊饰

隋唐之际高僧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靖嵩传》记载了邺都像教盛况:“…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僅将八万。讲席相距二百有余,在众常听出过一万。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在北齐时期邺城诸多的寺院中尚有皇家寺院,其建筑一应用度,比于内廷宫苑[12],可见魏齐皇室对像教的崇佞,实引一时之风。在这种背景下,营城筑宫时多有相关图形施用于建筑上,如宫殿区数量庞大的陶质莲花瓦当,金属质双层组合式莲花椽头饰件,常见的空心、实心画像砖,梯形兽面砖等。有相当数量的画像砖中心主题纹饰为莲托火焰宝珠,而圆形莲花纹样[13]更是遍布于宫城[14]。加上此类脊饰构件兴起于邺下宫殿,促使我们考虑设计制作脊饰构件时像教因素的影响。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邺都内城、郭城的邺下三窑均生产低温釉陶、瓷胎产品,绿釉系产品呈现由浅绿到墨绿的多种色彩倾向;酱釉系产品呈现浅酱黄到褐色的色彩倾向;黑釉系产品已独立出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黄褐釉、黑釉产品均见有瓷土胎产品,外壁施绿釉内壁施黄褐釉的以高足杯为代表性器物的各种产品也有相当的产量。反映了邺城窑的窑业技术伴随着都城的兴建而迅速完善。鉴于北朝时期手工业生产和建筑的时代特点,未来在北齐两都三宫一封地区域内,以及窑业烧造背景略同的洛阳、西安等地,都有可能发现本地生产的这类脊饰构件。况且邺城的建造本就“模写洛京”[15]。那么洛京之前,平城的建筑模式也是值得关注的。

绿釉脊饰应用瓷土胎,是真正意义上的琉璃构件,根据其体量来看,等级寓意明显。大部分黑釉、酱釉泥质釉陶脊饰个体较小,其应用的建筑等级应该略低。根据已发现的建筑构件的品类,邺城宫苑的屋面装饰技术高超,青掍瓦、琉璃瓦、琉璃脊饰交相辉映,从中可以领略邺城宫苑建筑屋面装饰的设计意匠。

四、小 结

在邺南城宫城、内城窑址区域发现的脊饰类构件,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时代最早的火焰宝珠形琉璃脊饰构件实物,体现了北朝晚期高等级建筑的时代风貌。脊饰构件宜以其各自的釉色胎质序列和规格来推测其不同的性质,目前所见,大型脊饰构件用在大型高等级建筑上,中小型脊饰构件用在等级递减的建筑或廊、庑、墙等建筑上。

邺城窑因朝代更迭而废,但邺城窑窑火的熄灭造就了我国北方瓷窑业在隋唐的大发展。我们可以从邺城宫殿脊饰和隋代邢窑脊饰在釉色、胎质、形制、工艺上的异同管窥到北朝晚期邺城窑和北方隋代诸窑的传承关系。

[1][2][3]徐光冀《东魏北齐邺南城平面布局的复原研究》,《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上册,209页。

[4][9]王飞峰《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门楼图建筑用瓦考略》,《北方文物》2018年第3期。

[5][11]王文丹《黑釉高足尖顶桃形器功能研究》,《文物春秋》2019年第3期。

[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山西忻州市九原岗北朝壁画墓》,《考古》2015年第7期。

[7]夏明采《青州傅家北齐线刻画像补遗》,《文物》2001年第5期。

[8]河北省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隋代邢窑》,科学出版社,2006年,115页。

[10]内丘邢窑遗址2012年考古发掘资料。

[12]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临漳邺城遗址核桃园一号建筑基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6年第4期。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核桃园5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18年第12期。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临漳县邺南城遗址勘探与发掘》,《考古》1997年第3期。

[14]根据调查资料,装饰圆形莲花纹样的建构或构件除瓦当外有石子路、柱础、石构件、画像砖、井圈、花池、陶瓷器皿等。

[15][唐]李百药《北齐书·李业兴传》。

猜你喜欢

窑址构件建筑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与理论方法探讨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