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析探

2020-07-28叶芳

教育界·中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分析应对策略

叶芳

【摘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既使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多,又使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问题逐渐凸显,校园欺凌现象频发。诸多留守儿童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和施加欺凌的主体。校园欺凌既给被欺凌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也给欺凌者自身形成正确认知产生阻滞等负面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校园欺凌关乎校园安亍和社会和谐,涉及千家万户。因此,梳理校园欺凌现象,剖析校园欺凌成因,探究杜绝校园欺凌策略,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分析;应对策略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多,使得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校园欺凌现象频发。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明确,“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校园欺凌,既给被欺凌者身体伤害,使之产生畏惧、怯懦、自卑等阴影,也对施加欺凌者形成正确价值观产生阻碍、迟滞等负面作用。

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梳理现状,剖析成因,探究杜绝校园欺凌的策略。

一、校园欺凌现状分析

《教育部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 7)》曾就校园欺凌做调查,具体如下。

由上表可见,校园欺凌存在每个学段,尤以小学和初中最为严重。在身体、言语、关系三种欺凌方式中,小学和初中以前两者为主,高中则言语欺凌更严重。在欺凌方式中最常见的是扇耳光和脚踢,然后是言语上的辱骂等行为。有调查员表示,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农村小学学生所在的地区、学校、家庭环境和学校的教育方式都不相同,但其受到欺凌的方式和感受都相差无几,都阳碍了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而在对这部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进行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家长和校方管理人员是不知情的,家长和学校对这种事件的认知、态度也不相同。在被欺凌者的性别分析中发现,农村小学学生中的欺凌者以男性为主,女性极其少见,而被欺凌者则是女性多于男性,这种现象在随着儿童年龄和年级的提高而改变,在初中和高中,女性欺凌者的比例有明显的提高。

二、校园欺凌成因分析

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既有学生个体因素,也有家庭教育因素,更有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缺乏正面引导。农村小学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主要阶段,身心发育并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言传身教,留守儿童往往会模仿周围人的言行,极易学到不良的交往需要行为,也容易出现是非善恶分辨困难等问题。当学生产生心理冲突时若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在人生需要与人生目标等方面无法协调,特别是在小学学习中面临学业与其他伙伴交往的矛盾时,容易产生心理对抗,进而逐渐升级为欺凌等暴力行为。

其次,缺乏心理疏导。在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能获取知识的渠道基本上局限于教室中,但目前的小学阶段教育改革的落实很不到位,很多学生都过于看重成绩,教师追求的也是优生的人数,在课堂教育方面都以语数外等为主,甚至将本来课程数目就不多的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等都占用了,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价值观发生扭曲,而过于重视教育的反面就是忽视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产生欺凌问题时教师也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一再反复的欺凌行为。

再次,缺乏关心呵护。农村小学教师人数少,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学生们无法得到有效的关爱,心理产生不平衡。部分学生由于不善与人交流,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而有些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本来就存在缺陷,有自卑、懦弱等情绪,得不到老师的关心呵护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现象的受害者。而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忽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用严格打压的方式压服成绩差的学生,这就会使部分成绩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另一部分学生则自暴自弃放弃学习,导致学生形成孤僻或暴躁的性格等,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和受害者,进一步加剧校园欺凌现象。

另外,家庭教育失当。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做事冲动可以原谅,而且教导自己的孩子要忍住气,退一步海阔天空,使得不少孩子天,生软弱,遇到欺凌敢怒不敢言,久而久之就出现性格上的缺陷。而在学校,教师教育学生要和谐相处,不能打架斗殴,只让学生有事报告教师,缺乏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保护教育。

最后,学校教育的不当。校园欺凌现象足发生在校园中的,这跟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学校的管理方式松散,教师在上完课后完全不知道学生在做什么,部分教师对待犯错的、成绩差的学生以打骂体罚为主,成为校园欺凌的主要源头,还有部分教师对校园欺凌现象不了解,对其危害认识不足,在被欺凌的学生告知教师后,对校园欺凌事件不重视,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间接地助长了校园欺凌的不正当风气,对欺凌者和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三、校园欺凌防范策略

201 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校园欺凌问题,仅仅依赖空洞的说教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依靠学生、教师、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减少此类事件发生,还学生以纯净的校园环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强化教育引导

学校及教师应当对小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对问题学生更应当加强关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保护意识,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使校园欺凌的实施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懂得怎样保护自己。注重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会、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及其家庭背景,指导家长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

2.注重心理疏导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环境,环境对其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农村小学应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将“爱国守法、明礼减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渗透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生活在友善、和谐的环境中,更容易适应周围环境,形成包容、友善、诚信等良好品质。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当为学生创设情境,以培养其适应性,促使学生形成自信、自强的健康心态。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则能很大程度减少校园霸凌现象,而学生适应力强,自尊、自信的品质也能帮助他们在遇到霸凌时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去应对。因此,帮助学生心理与人格的健康发展,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现象,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一举两得。

3.尝试挫折教育

现今的孩子就像温室中的花朵,成长过程中备受呵护,常常经受不住挫折。但是人生并不能一帆风顺,只有具备一定的抗挫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生活的波澜。经受校园欺凌的学生,通常是那些较为自卑的孩子,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通常采取逆来顺受的方式,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让自己陷于痛苫之中。对于这些学生,一定要纠正其自卑心理,帮助其建立信心,正确认识困难,鼓励他们自信、坚强地走出困境。

4.重视法制教育

《治理方案》強调,“学生欺凌事件须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学校发现欺凌事件线索后,应当按照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注重强化对当事双方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形成法制意识,充分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尤其是针对那些实施暴力以及受到欺凌的学生,更应当给予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使其认识到暴力是不被允许的,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反抗暴力的方法也绝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注重家校协同

欺凌现象并不一定只发生在学校中,家长发现孩子有暴力现象或者受到暴力侵害,应当及时进行教育或给予帮助,并与学校积极沟通,帮助学生回归正常的成长轨道。

6.净化网络环境

社会氛围对学校及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学生在网上接触到的信息良莠不齐,由于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网络中的负面信息、暴力内容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网络信息净化不容忽视。此外,还要加强正能量宣传力度,为社会树立更多的正面榜样。

校园欺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依赖于学校教育,而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社会各界联合起来,注重教育引导作用,加强法制宣传,营造健康友善的社会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还学生一个健康美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敏基于心理教育角度看校园欺凌问题及对策[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付亚丽.小学校园欺凌之我见[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许晓雪浅析小学欺凌问题的处理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成因分析应对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