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引领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0-07-27宋迎迎徐文静

山东青年 2020年6期
关键词:滁州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宋迎迎 徐文静

摘 要: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阐述科技创新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具体分析了滁州市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最后提出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创新;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綠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发展作为新展理念之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首先来源于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2]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

近年来,滁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政策体系建设为支撑,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主要科技创新总量指标均位居安徽省第一方阵,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当前是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滁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滁州市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

(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截止2018年末,滁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341家,同比增加55家,企业数总量位居安徽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2.3%,增加值总量位居安徽省第3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2件,位居安徽省第6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合计31.5亿元,占GDP比重为1.96%,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位居安徽省第5位。

(二)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在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上,滁州市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四大工程”(科技企业创新培育工程、科技创新项目推进工程、科技人才招引培育工程、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2018年累计出台各项科技创新政策23个,形成了“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滁州市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推动科技创新夯实了制度基础。

(三)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滁州市“双创”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围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建成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截止2018年末,滁州市新增省级研发平台25家,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总量达152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3家。在创业平台建设上,滁州市创业平台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2018年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众创空间20家。

(四)科技人才招引行动稳步推进

在引进人才上,滁州市坚持外部引进和本地培育并举,稳步推进人才招引“三大行动计划”(引博、院士助滁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招引)。“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滁州市大力实施人才招引行动,积极对接硅基材料、先进装备、智能家电、农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新型化工这六大支柱产业,精准推进人才引进工作。截止2018年末,滁州市成立院士工作站30家,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58名,建成市级博士创新工作站51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1家。

(五)区域协同创新不断加强

在区域协同创新上,滁州市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对接发达地区科技资源,不断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工程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大院大所”认定,2017年认定43家,2018年储备新型研发机构14家,对接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60余个。

三、滁州市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一是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滁州市部分企业因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自主创新意识较差,不注重技术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缺乏紧迫感和主动性。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些企业由于缺乏技术人员、科技经费、科技项目做支撑,导致研发活动的层次和水平不高,同时也未能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有效的科研项目对接。一些企业虽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但合作层次主要停留在技术咨询层面,能够建立稳固的、长期的技术合作联盟的较少。

(二)创新平台支撑作用有待加强

一是企业研发平台数量相对偏少、质量不高。滁州市企业研发平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一些企业虽建立了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但研发机构的档次不高,有成果、能发挥作用的较少。二是公共研发平台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滁州市公共创新平台数量相对偏少,与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创新平台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

(三)科技创新人才资源较为匮乏

滁州市虽实施了人才招引“三大行动计划”,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人才需求而言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仍显不足。一是人才引进难。从事生产、科研一线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缺乏能占领科技和市场前沿、能组织领导重大工程和攻关项目的技术带头人。与此同时,核心技术开发人才以及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也相对匮乏。二是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由于滁州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长三角地区人才“虹吸效应”影响,本地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企业的“技工荒”现象比较突出。同时,一些企业规模小,发展空间有限,难以留住高端人才。

(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科技与金融具有高度相关性,当前滁州市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相比以及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科技型民营企业具有“一轻三高”(轻资产、高技术、高成长、高风险)的特征

[3],普遍存在资金需求量大,抵押资产少等问题。滁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借助风险投资、信用担保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尤其是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很难能够通过银行、資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融资支持。滁州市科技金融体系中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金融效率的提升,影响到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四、科技创新引领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夯实科创产业基础

一是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通过交流、培训、考察、典型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使传统企业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二是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进一步改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服务,畅通企业科技研发筹资渠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机制。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精准帮扶和培育,使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夯实科创产业基础。滁州市区位空间优势明显,对于高端产业具有较强的承接意愿和承载能力,在承接南京江北新区产业转移、支撑南京江北新区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同时,南京作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科研基地,能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产业以及科研、教育等领域对周边地区形成溢出效应。滁州市应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等相关新兴产业加强招商引资,争取引进一批优质科技型企业和项目落户,尽快形成科创产业集聚。

(二)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培育。扶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大力引导科技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新型技术研发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建设一批高质量公共创新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为研究对象,以产学研协同为手段,以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为抓手,建立公共研发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和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三是发展一批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为抓手,积极引进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机构,形成多层次、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三)加强科技人才招引和培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强化科技人才招引。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刚柔并济”地开展科技人才及团队的招引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招才引智,争取引进一批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及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滁创新创业。二是加强本土技能型人才培育。高度重视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作用,推广“工学一体”、“现代学徒制”模式,联合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三是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生活环境。一方面,细化人才奖补措施,修订完善各类人才奖补实施办法,以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加大软硬件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服务配套保障。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生活配套设施,吸引人才安家落户。

(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扶持力度

一是加快发展科技金融、科技保险。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实行专门的客户准入、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信贷款、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服务。可探索发行科技创新券[4],进一步扩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融资链条。二是充分发挥各类基金的引导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产业基金、天使基金、“滁科贷”风险补偿基金,瞄准优质项目加强投资,充分发挥基金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切实解决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全面落实、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优化“双创”政策环境

一是确保现有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位。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大力宣传并全面兑现落实国家、安徽省、滁州市各项科技奖补政策,细化、完善实施办法,让现有政策充分发挥效应。二是进一步完善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政策体系。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和需求精准发力,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各类主体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制定一批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措施。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5],加强统筹谋划,努力打造功能完备、要素齐全、运行高效的创新生态网络,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六)主动对接“大江北”和长三角,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滁州市应抓住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契机,主动对接长三角,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努力推进科技创新政策良性互动,在创新战略研究、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产学研活动、共建研发机构等方面加强对接合作,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6],实现科技创新要素的互联互通。当前要重点抓住南京国家级江北新区开发建设的难得机遇,主动对接、扬长补短、互利共赢,充分发挥滁州市的区位空间优势,同时借助南京江北新区平台,积极打造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集中区、示范区,努力将滁州市建设成为引领安徽创新发展乃至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创业新高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2017年10月27日.

[2]郭广生,任晓刚.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19年6月27日13版.

[3]刘中超,周飞虎,焦响乐.金融支持吉林省科技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9,(5):30-32.

[4]哈云.滁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善路径[J].改革与开放,2018, (23):62-64.

[5]钟荣丙.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逻辑、进路与基点[J].创新,2019,(2):9-18.

[6]张波,张钰嘉.中国科技创新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从美国得到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9,(7):190-191.

基金项目:2019年滁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科技创新引领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A2019016)

(作者单位:1.中共滁州市委党校,安徽 滁州239000;2.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 滁州239000)

猜你喜欢

滁州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