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对中小型农商银行经营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20-07-23陈帅

金融周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农商贷款银行

陈帅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由于疫情防控需要采取的居家隔离,将众多生产、消费、投资等活动强行按下“暂停键”,各类“见面式”业务难以正常开展,对于经济发展及银行经营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疫情对中小型农商银行经营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资金归集脚步放缓。目前,中小型农商银行存款构成主要以居民储蓄存款为主,每年春节前后的“旺季营销”是全年组织资金开年大战。各农商银行纷纷召开“开门红”启动大会,将全行不同网点整合为若干“战队”,充分发挥人员多、网点众优势,对辖区住户、企业、个体经营户进行网格化覆盖式走访宣传。许多机构更是别出心裁,通过戏曲表演、猜灯迷、送元宵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聚人气、添财气。 “开门红”系列针对性举措叠加农区百姓新年存钱讨彩头这一固有习俗,使得百姓排队存款已成为各家农商行往年一季度常态画面。但疫情以来,由于隔离防疫需要,传统的网格化营销难以开展,银行员工走不出去,辖区百姓进不了银行,对各家银行新年揽储工作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信贷投放渠道收窄。受疫情影响,除防疫相关企业外,其他企业复工复产时期较往年显著推迟。传统信贷业务中的线下调查难以开展,大型银行可以凭借强大的科技支撑以及成熟的风控体系,将线上作为一季度信贷投放主战场,但对于科技支撑水平相对落后、风控水平有待提升的农小机构而言,当贷前调查、合同签订等工作因疫情影响近乎停滞时,资产业务较往年同期大幅减少。

(三)科技支撑亟待完善。此次疫情防控隔离工作,对人们生活、工作以及企业生产经营习惯进行了一次强制改变,许多之前通过线下办理的各项日常事务只能转移到线上,某种程度上,是一场对整个银行业数字化经营能力的“压力测试”。大多数中小型农商银行金融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数据基础和研发能力较为欠缺,获客和营销手段相对传统,既缺乏针对精准营销的系统支持,又缺少有效数据来定位客户需求,部分中小型农商银行甚至将科技条线定位于后台支持部门。 《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4596的中小银行初步搭建公司级数据基础规范,仅14%在行内实现较高的数据协同。 线上获客、风控、场景搭建等科技支撑层面能力缺失,严重拖慢了中小型农商银行在数字化进程中的发展步伐。

(四)成本压力持续加剧。为更好的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积极响应国务院、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关于降低贷款成本相关政策要求,各农商银行纷纷针对复工复产、春耕备耕、医护等领域下调贷款利率,导致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经营成本压力持续加重。以苏北某农商行为例,3月份零售贷款加权利率降至6.48%,公司贷款加权利率降至5.28%,而目前该行资金综合运营成本约为4.73%。

二、疫情对中小型农商银行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线上获客渠道更为丰富。郭子枫提出,数字时代银行对客户的定义不再是拥有传统银行账户,随着线上获客、线上运营日益重要,该标准将从“开户即客户”、“接触即客户”延伸为“感知即客户”。受到此次疫情影响,居家隔离期间形成的网上消费、学习、办公、支付、转账等用户习惯,催生出一整套线上生活场景。这些用户习惯并不会随着疫情结束而简单消失,这就为中小型农商银行经营发展带来许多线上获客机会。如何加快产品、服务数字化进程,深化线上线下异业合作,形成对目标客群的有效介入,是摆在农商行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信贷资金需求更加旺盛。近年来,许多中小企业原本就由于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经营困难,受到疫情叠加冲击,更是“雪上加霜”,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针对995家中小企业的联合调研表明,67.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 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巨大缺口,为疫情后农商银行信贷业务带来巨大增长潜力。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波及范围持续扩大,医疗用品及设备订单激增,此类企业亟需扩大产能,信贷资金需求旺盛。在农商行主阵地“三农”领域,如何支持消除前期农产品质押影响,打通百姓“菜篮子”工程,是农商银行当下必须做好的一道“必答题”。从企业生命周期方面考量,本次疫情加快了部分效益落后企业淘汰进程,许多小微企业难以为继,停止经营。工作机会的减少,将催生许多新增个人“创业”需求,如何解决创业人才最紧缺的资金问题,为创业类贷款产品推广带来新的机遇。

(三)宏观政策刺激更加强劲。疫情对当前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后劲不足。由于宏观经济调控需要,各项经济、财政、货币刺激政策持续出台,人民银行相继推出3000亿元防疫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企业抗疫复工。下一步,拆迁、基建等进程可能进一步加快,市场货币流量将显著增多,城乡居民可支配资金预计大量增加,这为农商银行深耕细作辖内流动资金,夯实存款基础带来机遇。

三、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造血”能力。广大中小型农商银行务必抓住疫情好转复工复产契机,加快“金融”+“非金融”有机融合,积极对接地方政府、高校、商圈,推进“市民卡”一卡通、 “智慧校园”“智慧菜场”“智慧景点”等领域合作,通过打造资金闭环,截取存款“流量”,加大活期存款和卡存款沉淀规模,夯实组织资金工作基础。减少对于高息定期储蓄存款依赖,降低融资成本。

(二)拓宽投放渠道。对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实施名单制管理,逐户上门对接,全力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对暂遇困难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展期、无还本续贷等方式纾困帮扶。密切同工商、税务、社保、公积金等单位聯系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提炼风控关键点,探索新型无抵押担保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题。与中小企业协会、工商业联合会、供应链管理协会等组织搭建银企交流平台,打造专线对接机制,建立从源头到下游的系列金融服务管理体系。积极同市总工会深化合作,尝试就创业等领域贷款进行合作,采用“工会贴息+银行主贷”模式,降低创业资金成本。

(三)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中小型农商银行智慧化进程,拓宽线上贷款申请和发放渠道,让用户少跑“一百米”。在当地政务、民生一体化应用等APP平台搭载线上贷款申请入口,提升信贷产品触及广度。完善客户信息数据库,提高客户数据采集、筛选、建模有效性,增强客户拓展精度。加快线上绩效系统建设,力求营销绩效实时反馈,充分释放员工业务拓展热度。尝试与辖内高校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为科技基础代码的外展夯实储备厚度。

(四)简化尽职免责。当前,许多中小型农商银行纷纷出台尽职免责制度,部分机构专门出台针对“农小”客户的尽职免责管理办法。但由于操作过程较为复杂,落地效果不尽理想。下一步,要做好制度的化繁为简,列明尽职免责正面、负面清单,一目了然,简明实用,让客户经理吃下“定心丸”,真正解决好“敢不敢贷”“愿不愿贷”“能不能贷”的问题。

猜你喜欢

农商贷款银行
县域金融
倾情农商银行
电商助力“扶贫果”出嫁节日市场
兴文农商银行获团省委表彰
旧信封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
长白山农商银行一季度贷款实现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