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2020-07-23吕静雯

求知导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和美校本课程小学教育

摘 要:为推进具备“和美”特征的小学教育,培育具备“和”的气质和“美”的素养之“和美”学子,本校探究构建涵盖小学阶段所有基础性学科的“和美”课程体系,通过适切的方法研究构建课程的有效方法和实施路径,以此更好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推进课题研究,本文对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概括性的综述。

关键词:“和美”课程;小学教育;“和美”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4-0006-02

引 言

在“和美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每所学校对“和美”的理解各不相同,由此施行的“和美”教育也各有特色。我校引入“和美”教育的核心理念构建涵盖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校本课程。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美”教育的本质,我校通过搜索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借鉴其他学校构建“和美”校本课程的经验,进一步诠释“和美”校本课程内涵,探索构建“和美”校本课程的科学方法和实施路径,由此帮助本校顺利推进“和美”校本课程开发,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关于“和美教育”的研究

近些年,“和美教育”概念逐步普及,从幼儿园到高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引入“和美教育”理念并开展校园文化、德育教育、课程建设等多个层面的研究和实践。

1.“和美教育”概念界定

周保国指出,早在2007年,湖北水果湖一中校长提出“和美教育”概念,基于这一概念形成“和美教育”模式,其前提是“和美”文化,精髓是和谐、尚美。“和美”教育模式追求公平、和谐、自由、健康的教育理想和诚信立校、文化立校、质量强校的教学倡导,希望通过“和美教育”模式创建优秀育人环境、培育高素质人才。

吴洪玉和杨孝如指出,“和美”既是一种朴素的愿望,希望学校师生和和美美,如同一个大家庭般温馨,又是一种具备厚重内涵的可延伸性概念,可以形容为和谐而大美的教育。把“和美”引入教育中,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并且在自己的理解上不断追求极致、完善的教育。

“和美教育”并没有固定的界定,它是一种延伸性概念。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美”教育也是如此。我校认为,“和”是和谐。对学校办学而言,“和”指学校教育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顺应国家新课程改革,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和谐交流、友好合作、协调发展;对学校教育而言,“和”是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合力的协调;对师生发展而言,“和”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格的平等、真诚的合作。“美”是教育的本质,承认每一种美的独特性,尊重、欣赏别人的美,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张扬个性、和谐相处,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这里的“美”,强调的是共享、分享、欣赏、包容和融通,让每个人做最美的自己。

2.“和美教育”核心理念的研究

在开展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在“中国知网”以“和美教育”为关键词,搜索到文献10篇,其研究主要方向是针对不同学校立足“和美教育”的核心理念,基于学校教学、管理、文化等多个层面推进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最终达到以构建学校“和美”特色教育为目的。

苏爱萍以文登实验小说创建欢乐校园的实际案例研究“和美教育”,指出学校应秉承“和美教育”办学思维,构建“和馨致美”“以美育人”教师职工团队,创设“和谐致美”“以美怡人”的校园和谐文化,培育“和乐致美”“以美成人”的上进学生群体,打造“和睦致美”“以美感人”的家校共育平台,实现“教育因美而精彩”“教育因爱而永恒”的办学理念。

万远强指出,“和美教育”的目的在于营造师生、生生之间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和美教育”提倡尊重独立自主的学生个性,帮助学生不断优化、提升自我,通过教育获得审美体验,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和創新精神,由此,基于“以和为贵”前提实施学校“和美教育”,推进学校氛围的和谐民主、乐中求美、合作共赢。

笪儒忠以镇江一所学校为案例,指出学校在探索“和美教育”实践中,基于教学、德育、管理、文化四个维度,搭建教学层面的“和美益智”、德育层面的“和美自育”、文化层面的“和美成雅”、管理层面的“和美共生”特色学校建设框架,引入“让艺术成为师生生活方式”为发展愿景,由此推进校园文化的积淀和学生教育的和美共荣。

3.“和美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在“和美教育”理念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探索“和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引领学校办学的高品质发展。

宋璞玉对如何创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教育境界开展探索。他指出,学校教育需要基于教育方法、内容等相关要素挖掘“美”的因素,打造学校教育的美感动力系统,以此引导学生在认知美的过程中遵循“美”的规律,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创造美,在获得精神满足和升华的过程中取得“悦神悦志”的效果,以此不断充实、丰富人性,充分展现个性,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 。

段红梅和张江梅对把“和美教育”理念引入高效课程打造方面开展研究,指出“和美教育”作为一种先进教学理念,也是一种要求教师“以美育人”“以美辅德”的教育方法。她们以数学学科的高效课堂打造为案例,研究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既强化知识教育,又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由此立足“和美教育”理念,探讨打造高效课堂的现实性实施策略。

二、基于“和美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

1.在具体学科中推进“和美”课程

部分学者集中于具体学科(课程)开展“和美”课程教育实施方面的研究。比如,顾万全以淮安某小学为案例,研究学校基于“和美”办学理念推进民乐特色课程相关情况。他指出,在小学创造性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文化基因。学校基于“技以赋质”“艺以载道”的民乐育人价值,推进课程的谋划和建设。

李笑珍以广州水西小学为研究案例,指出当前水西小学立足建设快乐、和美的农村学校为目标,引入陽光武术为载体开展学校的尚武教育,由此打造学校的尚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尚武兴邦传统,正所谓“勇者无惧”“仁者无敌”,在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中引入武术文化,能够创新校本课程,推进武术校本课程的全面创建和实施。

2.“和美教育”理念下和美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当前,越来越多学校开始推进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校本课程”是一个源于英美的舶来语(school-based curriculum),指的是立足学校本位,由学校创建、开设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对应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朱宁波等人指出,在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创新课程形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存,其所具备的重要价值表现为整体设计的校本课程体系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因此,在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过程中,一部分研究把“和美教育”理论也纳入校本课程开发、建构中。由此,开发“和美”化校本课程、构建“和美”化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近几年也获得了很大进展。

赖敏和余军提出,构建“和美”课程体系需要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地方课程“班级化”等模式,每所学校需要依托校情,走适合自己发展的校本课程建构路径[1]。杨东以所在学校为案例开展课程构建研究,提出采取“和美”课程体系构建来推进课程改革,营造课程和谐氛围,让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立足“和美教育”理念提出设置“和美”特色课程,分别是国学诵读、古诗韵律操、农耕文化和美与节日同行,以此推进学校课程教学的百花齐放。

卜海燕和占德杰指出,北京六十五中坚持创新与继承、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这“三层次”及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审美四个领域引入“和美教育”理论,开展“和美”课程体系建构,在学校内以基础性课程为基础推进拓展、探究等综合性实践课程。

姚鹏和邓达以成都某小学为例,研究构建“和美”德育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指出德育课程需要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和美”德育课程进行认真研究,基于建构校本化德育课程背景、目标等,分析建构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依托对象化、校本化这两方面的实践,由此在实现德育课程校本化建构的同时促进课程教学实践。

张星提出,依托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构建“54321”“和美”课程体系,其中“5”指五个课程模块,即“和美教育”理念下的养德、启智、健体、怡情、乐行;“4”指四类课程,包括基础、核心、拓展、综合;“3”指三种课程实施形态,即大、中、小三种课堂;“2”指两种修习(必修和选修)方式;“1”指一个育人目标,即时代呼唤的和美少年。张星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综合全面,能够较好地呈现“和美教育”理论下校本课程的搭建和实现路径。

结 语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校施行“和美教育”,这契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教育工作围绕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等要求,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学校育人有效途径。当前,关于“和美教育”的研究相对零散,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全面研究,尤其在“和美教育”的理论认知方面,人们的认知各有侧重,并不全面。世界发展到今天,关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多理论,可当下不是缺少理论的时代,缺少的是如何把众多的理论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之后可持续性地开展实践。我校自2013年以来,就提出了“翰墨书香、和美西塘”的文化主张。“和美课程”的校本化构建是推动学校“和美教育”特色文化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校的“每日一书”特色课程、法治特色课程、儿童版画课程、田园课程、“好玩数学”“学用英语”等课程已有基本雏形。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推出儿童水球课程、“和美”家长德育课程、海模创客课程等。通过对“和美”课程的整体构建,将学校的各类校本化的学科课程整合在一起,这符合学校发展的需求,有助于探索一条培育“和美学子”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赖敏,余军.创建和美课程 彰显办学特色[J].教育科学论坛,2015(04):37-40.

作者简介:吕静雯(1990.8—),女,江苏昆山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教科副主任。

猜你喜欢

和美校本课程小学教育
提高“和美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开启课外绘本阅读的“和美”空间
“和美”语文:追求绿色生态课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