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视域下武术与旅游产业共生路径研究

2020-07-21程欣泉马建国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共生界面

程欣泉,马建国

“共生理论”视域下武术与旅游产业共生路径研究

程欣泉,马建国

(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我国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产业间的跨界配置、跨界共生等议题,正演绎出全新的产业形态。通过“共生理论”的社会学视角分析武术与旅游产业在共生发展过程中的内涵、特点及其共生现象的逻辑关系可以发现,武术与旅游产业的共生主要取决于是否能正确处理产业链中竞争与合作、融合与共生的矛盾。武术与旅游共生路径的建设应遵循产业共生、共荣发展的基本原则,将产业间的共生要素转化为共生状态向量,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互惠共生的发展格局,从而促使武术与旅游产业全要素的整合与进化,进而达到协同互惠一体化发展的目的。

共生理论;武术;旅游;共生发展

“共生理论”是以共生哲学为指导,以事物共生现象的客观存在性为依据,探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一般规律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社会学领域基本问题的研究工具[1]。近年来,为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寻求武术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体育总局联合众多部委印发《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2],明确鼓励旅游行业相关部门设计、开发包含武术体验内容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大力拓展武术发展路径,这为武术与旅游的共生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研究武术与旅游产业共生发展路径,探究武术与旅游共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般规律,对促进武术与旅游产业共生发展,形成产业发展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 武术与旅游共生理论内涵分析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是20世纪后期被众多企业界用来解决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热点词汇。在我国,袁纯清首次将共生理论应用到社会学领域以来,其在20余年的发展中,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与环境”等社会学领域相互关系的重要工具。共生现象的“普遍性”和“互惠共生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定律,在社会学领域中“共生理论”是在科学实践中解释社会秩序(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政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冲突和重构的核心理论[3]。在产业发展中“共生”现象是异质性的命运体在相似的价值前提下的创生性发展现象,是矛盾双方在特征、内容、形式等有所差异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竞争与合作、融合与共生的哲学观。共生理论在旅游业的应用早已有之,如周伯乐等人[4-5]认为:旅游业的共生是旅游企业或项目为缓解“零和竞争”现象,将区间内的各个环节的价值链,以“契约”的经营形式组成的一种互惠共生的虚拟组织模式,武术与旅游的共生是对旅游共生理论内涵的延伸和拓展,是在旅游共生理论的框架基础上对武术与旅游共生子系统的动力模型进行的研究与分析。在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产业间的发展深刻地交织在一起,以“共生理论”的互补性与延伸性解决武术与旅游产业之间在竞争与合作、共生与融合等方面出现的新矛盾,有利于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的共生界面。

1.1 武术与旅游共生单元分析

马克思辩证唯物观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等世界万物的发展都是遵循既定法则相互影响又共生共荣的,而武术与旅游的共生单元是指满足时代需要的武术元素与旅游产品根据既定法则形成互利共生的相关交换单位,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组织架构。武术体系中拥有众多的旅游元素可以满足人们的时代需求,如:武术技击原理中富含的哲学内涵对思想道德的洗礼与规范,技击动作艺术化的剑舞、花棒、武舞等形式的艺术展演对民众艺术熏陶的需求,以及武技与古代导引养生功相结合的健身方式对民众的健康需求等。武术与旅游的共生单元是使共生要素形成合力的基本链接,是保证武术与旅游相互平衡共生、高度融合的基本能量体,是保证武术与旅游共生的枢机之轴。

1.2 武术与旅游共生模式分析

在武术和旅游产业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多元化需求的严峻挑战背景下,共生理论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基点。共生模式是共生理论的基础,是反映产业间共生单元相互影响、相互存在的信息交流关系。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休闲康养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与旅游产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武术的健身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对创新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乡野调查,现阶段武术与旅游共生模式主要为单方受益、单边单向的偏利共生模式,多边多向、均衡受益呈不稳定性。武术与旅游存在的偏利共生模式与我国政府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产业发展强度不无关系,武术作为寄生体,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一定发展,但是占我国GDP总量11.04%(2018)的旅游产业拥有大量的寄生体(生态、文化、乡俗、农业、红色遗迹等),众多的寄生体源源不断地为旅游产业提供大量的要素和题材,武术将会在旅游产业多样化、多渠道发展中逐渐失去方向。单向偏利共生模式随机性的小密度共生也将不利于促进武术与旅游产业的优化与升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从共生的发展战略、结构、环境等因素完善共生界面,促进武术与旅游向着全方位对称互惠共生界面发展。

1.3 武术与旅游共生环境分析

武术与旅游共生环境是武术与旅游发生、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所有外生条件的总和,是武术与旅游发展形成共生界面的根本。从市场环境分析,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武术的形式已从偏好生产形式向消费形式蜕变,这种形式的转变与市场需求改变有莫大的关系。李敢[6]从消费社会学角度提出,在消费至上时代价值追求下,武术的发展特征开始由过往的“手艺”向“产业”转型,武术产业的“物质性”产出将成为其发展的法则与圭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由过去的从众心理需求向高品位的个性与体验旅游形式发展,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组合形式备受青睐,因此,在武术发展载体的转变和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型的背景下为武术与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共生基础。从社会环境分析,武术与旅游社会环境是武术与旅游形成共生界面的载体,其影响因素众多而复杂,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公众参与程度、资源设施、产业结构、宏观管理等。从政策法规和产业结构角度来看,武术与旅游共生的社会环境政策向好、动力充足,这为武术与旅游的共生发展提供了内在保证;在资源设施方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为武术与旅游共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通过查阅共生理论相关研究,共生关系的形成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吞噬与分解,是两个或多个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共生体按某种规则相互组合、相互依存,而这种规则可以理解为是宏观管理与共生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武术与旅游形成共生环境的关键。武术与旅游共生的宏观管理还处于根据市场需求形成自发行为的初始阶段,研究武术与旅游共生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使其共生密度最大化是本研究以及后续研究的重点。

1.4 武术与旅游共生界面分析

武术与旅游共生界面是根据共生环境,按照某种共生模式(行为方式、组织程度),根据武术与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具有必然联系的共生单元构成的共生关系的状态向量,武术与旅游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通过共生模式向共生系统状态S(M, P)进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通过研究认为:武术与旅游共生界面的共生状态向量的强弱主要受以下三方面的影响:1)武术与旅游产业管控者的合作意愿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前提,合作意识越强共生关系越稳定。2)武术与旅游共生单元相互间的吸引力是共生界面形成的基本要求,异质化的共生单元的吸引力取决于同类或异类共生单元的同质度和关联度。3)武术的价值体现与旅游产品结构的同质化是实现其共生的基础,具有同质化特征的子系统的共生要素是组成的共生界面的根本。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发展的基本单位,根据武术发展“产出化”因子分类,武术特征中具有共生可能的特征包括:(U1、U2、U3、U4),旅游组织结构中共生支撑结构包括:(U5、U6、U7、U8、U9),可以发现武术与旅游的共生界面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特征,武术与旅游共生界面实际上是根据共生界面多层次、多结构的特征特点,通过整合武术与旅游资源配置子系统的共生要素,使武术加快形成符合新时代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产业形态,解决旅游产业的局限性等问题。当前武术与旅游产业的共生界面已在自主升级发展中向寄生性的点共生状态发展,如武术赛事游、武术文化游、武术健身游,通过武术与旅游共生界面的建设可以指导产业从寄生性的点共生状态向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状态发展。

图1 武术与旅游共生系统逻辑模型

2 武术与旅游产业共生界面建设路径分析

2.1 建设完善的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体系

产业在自主发展和进化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是事物发展不可避免的普遍问题,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是解决武术与旅游产业共生发展局限性的根本方向。因此,促进武术与旅游一体化共生发展,须建设完善的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体系,高密度的共生体系是其共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力。武术与旅游S44(M4, P4)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挖掘、整合武术与旅游的共生要素,如资源共生要素、功能配置要素、资金、技术以及市场需求要素,各种不同组合形式的共生要素是武术与旅游共生单元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黏合剂,是同一共生体形成S44(M4, P4)共生界面的保证。其次,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人民生活需求,需科学规划、明确市场定位,特色鲜明的市场定位能有效加强武术与旅游共生界面的密度。

2.2 建设武术与旅游产业相适应的共生交流结构

强化武术与旅游正向共生关系,提升产业的共生市场兼容,需要有与武术和旅游S44(M4, P4)体系相适应的共生结构,武术与旅游产业共生不是产业之间简单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是武术与旅游共生单元和外在的发展条件,通过共生交流方式重组底层架构,扩充共生维度。建设武术与旅游产业共生相适应的共生交流结构主要体现在:第一,建立一种符合市场资源配置的组织结构,在武术与旅游共生组织结构中,单一的资源形态将不能满足逐渐增多的市场需求,武术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技击术,武术与哲学、艺术、医学等交叉渗透的大武术共生单元子系统(U11—U92)将在结构趋同状态下向多领域、多元化融合共生的资源形态转变。因此,武术与旅游共生组织结构应符合多元化的配置需求,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其次,建设有利于共生单元对称互惠共生的空间结构,武术与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是共生信息交流结构的外在条件,是共生分配特征对共生系统状态交流关系的反映,武术与旅游共生分配特征的优化是共生系统状态达到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通过建设武术与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运用市场细分方法,把产业发展的分配机制要素中的内在联系转化为共生界面,从而实现武术与旅游的共生进化目标。

2.3 建设武术与旅游共生信息支撑平台

当前阶段我国武术与旅游市场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在内因、外力交叉作用下[7],旅游市场结构不确定性增强,由政府主导的旅游供给侧改革形成的信息传导机制,不能实现武术旅游共生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实时匹配。旅游产业作为市场敏感性行业,涉及大量的资源信息和空间数据,建设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撑平台是政府、旅游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武术与旅游共生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应以增加共生双方在信息交换过程中的共生维度为主要目标,以实时客观的获取共生界面动态变化为主要内容,为武术与旅游的共生发展提供动态的反馈和修正。

3 武术与旅游产业共生发展策略

3.1 营造对称互惠一体化的正向共生环境

武术与旅游共生单元中主导共生发展的主质因素,在于开发者对武术价值发展方向的认知和思量,该介质决定武术与旅游共生界面的同质化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武术的发展是继续沉醉于武术“技击乌托邦”的理想境界,还是超越自身回归时代需求一直是相关学者争论不休的议题[8]。武术的发展是不求思变的维系,还是根据社会需求大胆革新,成为武术与旅游共生单元是否生成共生能量的根本阻力。虽然武术的“技击价值”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特征,但不是当今多元化社会发展时期唯一的价值体现,武术与旅游的共生发展不是去“技击性”的丢弃与排斥,而是在继承与保留技击特色的前提下,对技击属性的升华与改造。因此,建立有利于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的正向共生环境,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不利于武术与旅游共生发展的客观环境,从而达到武术与旅游共同发展的目的。

3.2 加强和完善武术与旅游共生界面的资源配置

武术与旅游共生界面是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发生和发展的,资源配置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了武术与旅游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资源配置中所有物质或非物质化的各项要素是武术与旅游共生状态帕氏最优的根本法则。在武术共生方面,武术的市场特征是以自我价值为载体,满足公众需求的变化。在市场结构中武术的特征是随时代价值的转移而改变,所以,武术共生界面的资源配置应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下,保证武术与旅游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均衡发展,双向促进。在旅游产业方面,由于我国的社会体制决定了政府层面占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通过行政命令进行干预资源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市场资源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的资源配置终将不利于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因此,应该巩固和加强旅游行业协会的地位,完善旅游共生的市场机制,唤醒市场活力,使旅游产业共生主质在市场竞争中共生与进化。

3.3 促进武术与旅游共生密度和维度均衡发展

武术与旅游共生界面不是共生单元的相互吞噬,也不是双方朝着产业融合的角度单一发展,而是两个独立的共生产业在合理的密度和维度条件下均衡发展。在武术与旅游共生界面中不能仅仅强调共生产品对国民经济“粗放型”的贡献,还应注重共生组合形态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激励与促进作用。根据共生理论,武术与旅游共生发展不是以牺牲武术的根本属性为前提。武术的共生是通过减除束缚产业发展的杂乱“枝蔓”,使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巨大“树干”中茂密生长。对于旅游产业来说,武术在市场体制中的革新与进化,也将有利于旅游产业体制结构的创新与完善。毫无疑问,武术与旅游共生均衡发展,是武术重新焕发生机的历史机遇,对旅游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也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运用“共生理论”研究武术与旅游产业的共生现象,挖掘武术与旅游产业的共生要素,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供给失衡与武术时代价值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是当前武术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武术与旅游共生发展路径研究,将有利于加快旅游产业供给结构均衡发展的业态建设,有利于赋予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新动能,解决武术与旅游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突出问题,从而实现武术与旅游产业的共生、共荣发展。

[1] 杨玲丽.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J].社会科学论坛,2010(16):149-157.

[2] 体育经济司.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EB/OL].[2019-07-25].http://www.sport.gov.cn/n316/n336/c919091/content.html.

[3] 尚智丛,田喜腾.科学与社会秩序共生的理论探索[J].科学学研究,2020,38(2):193-199,207.

[4] 周伯乐.基于共生理论的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企业合作分析[J].金融经济,2014(24):32-34.

[5] 钟俊.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重庆师专学报,2001(3):17-19.

[6] 李敢.“被市场绑架的武术”与“远离市场的武术”:体育消费的一个分析框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18(4):42-48.

[7] 魏小安.中国旅游市场的40年起伏变迁[J].旅游学刊,2019,34(2):1-3.

[8] 侯胜川,赵子建.解读与超越——对中国武术技击的再讨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2):147-156.

Research on the Symbiosis Path Between Wushu and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CHENG Xinquan,MA Jianguo

(College of P.E.,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Anhui 239000,China)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deepening supply-side reforms, cross-border allocation and cross-border symbiosis among industries are deducing brand-new industrial form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martial arts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symbiotic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symbiosis of martial arts and tourism industry mainly depends on whether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can be correctly handl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and tourism symbiosis path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and co-prosperity development, transform the symbiosis elements between industries into symbiosis state vectors, and form a mutually beneficial symbiosis development pattern in market competition, so as to promotethe integration and evolution of all elements in martial arts and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n achieve the goal of coordinated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ymbiosis theory; martial arts; travel; the symbiotic development

10.3969/j.issn.1673-2065.2020.04.010

程欣泉(1988—),男,山东冠县人,讲师;

马建国(1981—),男,山东郓城人,副教授。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SK2017B11);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8A0430)

F590.3; G852

A

1673-2065(2020)04-0040-05

2019-11-07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共生界面
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内气液界面仿真分析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共生
一种可用于潮湿界面碳纤维加固配套用底胶的研究
扁平化设计在手机界面中的发展趋势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