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子柒短视频对当代乡愁的时空意象建构

2020-07-20范晨

人文天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李子乡愁受众

范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首先是一种对于“故土”的“情感”,其次是对家乡的一种“记忆”与“期望”,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呈现出空间性、时间性与主体性三个特征。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乡愁”更成为全民无意识的表达,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呈现出来。

李子柒作为乡村短视频的网红代表,从美拍起步,通过微博、哔哩哔哩、抖音、快手、YouTube等自媒体平台流量发力,在网络迅速走红。截至2020年5月15日,李子柒共拥有美拍粉丝数264.6万,微博粉丝数2460万,哔哩哔哩粉丝数561.9万,抖音粉丝数4187.1万,快手粉丝数693.8万,YouTube订阅量1020万。李子柒为何能在全球坐拥数千万粉丝?正如《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所说:“她的视频,满足了人们对山水田间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观者感受到了一股似乎非常熟悉、但又久未谋面的烟火气、生活味。”而这种对乡村熟悉又未曾谋面的记忆与情感,便是乡愁。本文试图从乡愁空间性、时间性和主体性三个特征入手,分析李子柒短视频对乡愁时空意向的构建。

一、乡愁的空间性:多维的家国情怀

从构词法来看,“乡愁”是一个偏正结构。没有了“乡”这一地理空间,也就没有“愁”的情感来源。乡愁意象中的空间功能主要有生产、生活、学习等类型,其中生产、生活类场景最常见。以李子柒美食类短视频为例,其制作过程基本遵循“食材种植→食材采洗→食材烹调→美食品尝”的流程,涉及田园、庭院、厨房、餐厅等多个空间节点的转换,幽静深远的田野、生机盎然的菜园、极富烟火气的厨房等,都是李子柒的取材场景。通过对生产生活空间场景的描绘,形成了多个乡愁记忆单元,李子柒在展示自耕自种、简约质朴、取材自然的同时,也为受众描绘了一幅难忘的乡愁画卷。

乡愁的空间意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与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场所关联在一起,从家到国不断延伸。具体来说,李子柒短视频对乡愁空间意向的建构包含家、乡、国三个层次,从微观的亲情传承,到中观的乡村归属,再到宏观的民族国家认同,三者层层递进,共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从空间上唤醒受众与乡愁有关的记忆和情感。

首先,在李子柒的短视频中,“家”作为出现频率最多的空间,由众多易于识别的工具符号构成。无论是在菜园劳作时出现的竹筐、锄头、镰刀、扁担等劳作工具,还是在厨房烹饪时用到的铁锅、炉灶、木锅盖、木碗等烹饪器具,抑或在生活中使用的木桶、木桌子、竹制洗手台、树枝晾衣架等自制用具,共同丰富了物质层面的“家”空间。而李子柒与奶奶的互动和生活场景,则从精神层面丰富了“家”空间。例如,李子柒从外归来时,开门的同时会喊一声“婆婆,我回来啦”;离家外出时,关门的同时会喊一声“婆婆,我走啦”。“家门”这一符号的开与关,象征着人的归与离,一开一关之间,唤醒了受众对家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眷恋。

其次,在“乡”的空间层面,李子柒短视频的主要拍摄地是四川绵阳的一个小山村。视频通过农田、乡间小路、砖瓦房等极具乡村意境的景观符号构建了乡村空间,呈现出以血缘和地缘联系的“熟人社会”的典型特征。视频中,李子柒与乡邻保持着亲密的互动和联系。例如,在乡邻杀年猪时,李子柒给嬢嬢送去被子和柿子,并熟络地跟她唠家常,临走的时候才拿出奶奶包的红包塞给她。客套推搡间,身后空旷的山林空间与人物亲密的互动形成了鲜明对照,生动地展现了农家的烟火气和家长里短的生活味。

李子柒短视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优秀典范,是因为其短视频对乡愁空间意向的建构中的“大乡愁”——国。例如,在《笔墨纸砚,中国的文房四宝!》一期中,李子柒制作笔墨纸砚的空间发生在“家”与“乡”,而最后的文化交流空间则上升至“国”。李子柒到马来西亚进行文化交流时,将笔墨纸砚作为礼物赠予马来西亚皇室,不仅唤醒了中国观众的爱国情,更激发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此外,李子柒乘坐高铁去白云山采蜜,高铁播报的声音虽只在视频中出现了五秒,但仍在YouTube平台引发了国外受众对于“中国高铁”相关话题的热议。

李子柒短视频对于乡愁空间意向的建构犹如一幅山水画。在这幅画中,近景是家园居所,中景是村落与水溪,远景是山川与云海。其中展现的亲情、乡情与爱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追求。

二、乡愁的时间性:追寻日常生活的意义

伴随乡愁的空间性,时间性是乡愁的另一个特征。李子柒短视频对于乡愁时间性的运用,主要从时间节气、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三个方面缓缓展开。

首先,唤醒乡愁的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雨天、深夜、传统节日等特殊时间节点都易引发人们的愁绪,唤醒思乡之情。例如,从早期李子柒拍摄的短视频内容来看,其视频虽多以美食制作为主题,但在叙事时间上多与时令节气、传统节日相呼应,展示了乡村社会对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无论三月三酿得桃花酒,还是清明时节青团笼上蒸,抑或是八月十五月饼桂酒寄相思,不同的节日制作出的不同美食,各自承载、凝聚着不同的情感,或是亲人团圆时的喜悦,或是对故人的思念,都在潜移默化间唤醒与升华了“乡愁”的内涵。

其次,乡愁的时间性还体现在载体的时间景观中,特别是以自然景观为代表的一草一木的生长变迁与时间轮回。李子柒短视频中经常出现的自然要素有青山、云海、田野、花树、虫鸣、鸟叫、星空和日月等,自然景物隐喻着時间的变幻莫测,也能引发强烈的乡情。此外,李子柒近期的短视频多以小麦、水稻、玉米、豌豆等植物的一生为主题,被网友戏谑地称为《植物的一生》大型系列连续剧。埋种、发芽、开花、结果……植物数月甚至数年的生长周期,被剪辑浓缩为十几分钟的短视频,紧密的叙事和灵动的镜头语言使受众在感慨生命脉动的同时,亦引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例如,在《水稻的一生》一期中,守水、打谷、晒麦等场景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有网友评论:“你眼中的技能,只不过是别人生存的本能。小时候也跟家里人一起插过秧,播种、打药、施肥、除草、放水、收割、晒谷,真的特别辛苦,特别不容易,但都是为了生活。现在再看到特别怀恋小时候,虽然累,但是跟家里人在一起干什么都会很开心,今天中秋,想家了。”

最后,日常性是乡愁表征与生成时间系统中的重要特征。李子柒短视频主要展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乡村日常生活图景。在这幅日常生活图景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象征的自然万物生长轮回,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体现出的辛勤劳作,也有“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描写的厨房烹饪。不同场景相互切换、嵌套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故事。虽然每个故事的叙事内容简单重复,但却在不经意间以“日常生活”的形式给观众营造出一种“现场感”,激发其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幻想,使得乡愁更具实践性、丰富性和认同性。

三、乡愁的主体性:都市民众的精神之困

从本质上看,乡愁源于对曾经生活场景的留恋。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飛速发展的当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城市问题开始暴露。此外,城市快节奏、强竞争、高压力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速度和效率成为都市人唯一的追求。在现实和未来面前,长期被紧张感和压迫感侵袭的主体渐生焦虑愁绪,并且逐步蔓延至整个社会。“全民焦虑”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病症”,“逃离城市”“回归乡村”“拥抱自然”成为大多数都市民众集体无意识的渴望。所以,乡愁便成为了唤醒主体情感的有效媒介。

情感是乡愁主体性的主要表征,也是乡愁的本体特征,“爱”和“美”是当代乡愁情感的主调。乡愁之“爱”主要是对家人、朋友、乡亲的关爱,上升至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则是“忠孝”与“仁爱”。李子柒为了照顾奶奶,放弃了城市的喧嚣生活,重新回到农村,开始拍摄短视频。而奶奶则成为李子柒短视频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祖孙二人在如诗如画的小院里生活,亲昵互动的场景让受众重新怀念那些日渐疏离的传统亲情伦理与家庭关系。

乡愁之“美”,即家园、乡村的美丽,隐含着人们带着乡愁追寻诗意栖居的土地、追寻本真自我的精神家园。李子柒短视频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未被现代工业侵蚀的美丽乡村:浩瀚的蓝天、秀丽的山川、清澈的溪水和古朴的村庄。李子柒通过亲身劳作和生产实践生动再现蜀绣、蓝染、木活字印刷、手工楮皮纸、古法酿造等中国传统技艺。与博物馆侧重器物的静态展示不同,李子柒运用短视频将传统技艺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观众在完成主体身份的转变和再确认的同时,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而在全球化的今天,现代性焦虑已成为全人类的普遍状态,李子柒短视频中所呈现出的传统社会中乡村生活的自给自足和淡泊宁静,与工业化语境下的物欲横流和消费至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此能够引发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亦体现出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

结语

“李子柒”短视频通过对乡愁时空意向的构建,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田园牧歌景象,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如同一股清泉抚慰了受众焦虑不安的心灵,唤醒其回归田园的渴望。

我们不能否认,李子柒短视频呈现的乡村是经过美化的,并不能代表中国乡村的全部,其背后亦有着复杂的商业逻辑。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中国的乡村需要更多像李子柒一样的主体回归,传承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善待乡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帮助当代受众找到自我认同与情感归属的同时,也为下一代人留住乡愁。

[责任编辑:刘  霞]

猜你喜欢

李子乡愁受众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乡愁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乡愁
我的糊涂妈妈
漫画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回头一望是乡愁
打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