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潍坊“非遗+”探索发展新思路

2020-07-20李义龙

人文天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潍坊年画技艺

李义龙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于2019年12月25日正式获批,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内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民俗民间文化传统浓郁,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民俗风情区域之一。自保护区设立以来,就以“非遗+”为核心,在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致力文化创新、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做了大量尝试,使保护区呈现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景象。潍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过程中,以传承为核心,以发展为手段,在固有的传承模式基础上,主动与旅游景区、传统产业、文创发展、脱贫攻坚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以“非遗+”为核心的发展新思路,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获得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不断传承。

一、以“非遗+”探索旅游景区新热点

文化内涵可以赋予旅游景区更厚重的底蕴,旅游景区可以成为文化历史呈现的具体载体。近年来,潍坊市把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探索景区发展的有力抓手,全力构建文化旅游共建共享新局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全域旅游发展的特定背景下,进行科学规划与生产性开发,将非遗资源有效转化为旅游资源,有选择地推向市场,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十笏园非遗空间是潍坊市建设的第一个市级非遗聚集区,集项目展示展演、民众休闲娱乐、产品交流交易、文化创意研发、非遗传习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具有持久和鲜活生命力的非遗传习传播综合体、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2019年8月开馆以来,已开展各类非遗研学、传习活动50余场,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的近万名学子前来体验、参观、学习,并通过非遗嘉年华、重大节日及周末等开展免费体验、讲座等活动,累计参与游客、市民、学生等20余万人次,累计带动消费12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发起的“非遗合伙人”计划对濒临失传的项目进行集中入驻,帮助重点项目从“活下去”到“走出去”,帮扶部分传承人实现脱贫致富。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在十笏园非遗空间的的带动下,十笏园文化街区充分挖掘潍坊本土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坚持“四向”理念,搭建“五大平台”,构建“7+格局”,建设“十大中心”的“45710”模式,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十笏园路径”。“四向”理念即向内打造完善的硬软件设施、向外塑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向上争取高端资源支持、向下扶持本土文化人才;“五大平台”即政策信息、会展交流、产权交易、培训服务和产业孵化;“7+格局”即“街区+书画”“街区+非遗”“街区+民俗”“街区+金融”“街区+旅游”“街区+休闲”“街区+互联网”;“十大文化中心”即以美术馆群为依托的书画艺术展览中心,以非遗空间集聚区为依托的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以潍州书画城、古玩市场为依托的收藏展览交流中心等。近年来,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在“45710”路径的引领下,每年举办书画展览、体验活动120余场,旅游人数达600余万人次,带动街区文保单位实现收入年均60%的增长。目前,已吸纳集聚孵化500余家文旅产业商户,带动就业3万人以上,年均拉动街区商户文化和旅游产业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成为带动潍坊乃至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文化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延续的同时,开创了“资源融合 内涵植入 主客共享”的非遗赋能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打造了文旅融合“青州样板”。不但推进了全域旅游的纵深发展,而且使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了科学、规范、系统和协调发展的轨道。2019年,青州市以山东省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发展“非遗+旅游”过程中,坚持非遗传承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围绕“一村、两园、三城、四街”打造文旅结合十大平台,开创“1234”非遗与旅游融合新模式。“一村”即非遗生态村——井塘古村,“两园”即东夷文化标志园和范公亭公园,“三城”即宋城、大明衡王城和泰丰书画古玩城,“四街”即南门大街、东门大街、偶园街和北门大街。在古城内建设了非遗一条街。以“政府买单,群众受益”的方式成立了青州非遗艺术团,让具有表演性质的体育竞技、民间传说、说唱、曲艺等颇具本地民间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古街上进行表演,全年演出700场次以上。游客从2018年的750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813万人次,2018年以来每年带动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新热点。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丰富了非遗传承的路径,增强了非遗活力和知名度,促进地区文化的传播推广,丰富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带动了文化资源的发展。

二、以“非遗+”塑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潍坊古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近有“二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名气,传统工艺自古以来就十分发达,这给以非遗为主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传统产业遇到发展瓶颈的今天,塑造新的发展引擎成为产业发展突破模式禁锢、转型升级的有力突破口。近年来,潍坊市按照“易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工作理念,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塑造了以“非遗+”为主的产业发展新引擎。

山东全影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影楼行业资源整合者和婚嫁产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是全国影楼行业资源整合的首选品牌和婚嫁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该公司一直致力于婚嫁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坚持以跨界融合为切入点,以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为导向,以大数据为手段,实现婚嫁产业电子商务化变革,成为覆盖“互联网+婚嫁”的全产业链电商平台。近些年,为突破原有产业发展模式,扩充产业发展领域,全影网以非遗视角扩充其专业领域,于2019年6月成立山东美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下,打造了以“非遗+”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手段的全国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美非遗”网上商城,现共签约100多户商家,涉及潍坊风筝、潍坊核雕、嵌银髹漆技艺、木版年畫、剪纸等潍坊传统非遗项目,入驻非遗传承人200余位,拥有3个大类、66个小类的非遗产品1500余种,年销额超过200万。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母公司互联网优势,推介潍坊优秀非遗项目与婚嫁、摄影等领域结合,有效打通了产业链条,拓展了非遗产品市场化的新渠道,成为全影网络有限公司的创新发展点,正在逐渐成为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领头羊、排头雁。

昌邑市华裕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业真丝绸生产企业,于1956年1月成立,从最初十几人的手工作坊,逐步发展到年产各类真丝绸300多万米的山东省丝绸生产及出口的重点企业。2008年,以省级非遗项目“柳疃丝绸技艺”为核心建成了柳疃丝绸技艺传习中心。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引领,购买现代化先进生产设备;另一方面,聘请老艺人利用特殊技艺,经过反复验证,将纯手绘图案印制到老丝绸上,将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风筝等元素融入到产品研发中,开发出丝绸文创产品。同时,收集社会闲散手工木织机10台,对其进行修复,组织10余名生产工人进行传统柳疃丝绸的生产加工,把柳疃丝绸技艺完整地保护和留存下来,先后培养了20余位传承人,在促进生产的同时实现技艺传承。现如今,以柳疃丝绸技艺为核心的产品研发每年推出100余个新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在丰富丝绸制品视觉感观效果的同时,实现传统技艺的振兴发展。

三、以“非遗+”激发文创发展新亮点

文创产品是文化创新发展的物质载体,以文化内容为展示核心。非遗文创产品是集历史性、艺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展示载体。通过创新发展,赋予非遗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新的文化载体。如何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取舍是十分重要的。潍坊通过实地考察,以民间艺人运营困境入手,打通非遗与文创之间的壁垒,以非遗为基础,以设计为方法,打造文创发展的新亮点,其中的佼佼者正逐渐成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

潍坊和兴永画店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老字号”,每年印制年画达40万张。近年来,其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致力于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文创研发,已经研发出抱枕、水杯、围裙、油纸伞、鼠标垫等以木版年画为底版的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超过50万元。围绕传统非遗产品进行现代化产品研发,以赋予产品文化基因的形式改变传统年画固有的生产方式和使用方式,增加木版年画的现代适应性,拓宽使用领域,让木版年画在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同时保留传统技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发展。

潍坊潍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嫁接古典与现代,用设计把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让民间艺术更贴近民生。作为新生力量,潍物拥有为数众多的青年创作人才,以“原创、个性、适合”为创作理念,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框架,对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泥塑、扑灰年画等潍坊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新设计,研发出传承系列、守艺系列、创新系列等三个套系200余款新创产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系列、鸢宝系列、高密泥塑系列、书画有声系列和扑灰年画系列。

四、以“非遗+”培育文化扶贫新路径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潍坊市将非遗技艺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铸就“非遗+扶贫”的特色脱贫之路。通过非遗助力脱贫,解决“怎么扶”的难题,不管是从非遗传承角度还是扶贫效益角度,都能发挥文化优势,以非遗赋能破解贫困难题。

诸城市桃林镇立足自身区域优势,坚定“非遗+扶贫”发展思路,凝心聚力壮大以诸城绿茶制作技艺为核心的“诸城绿茶”产业,赋予传统绿茶产业强大的文化基因,走出了一条非遗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子。目前,全市已发展茶园3万余亩,专业种植村达37个,年产茶叶1500万斤,收入超过9亿元。设立扶贫爱心岗51处,27个产业扶贫项目累计收益超过350万元。此外,全镇绿化面积达到64.8%,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以产业化发展带动环境保护,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一块红丝砚传承千年文化,一把工笔刀带动脱贫致富。青州市邵庄镇以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为依托,成立“红丝砚扶贫工作站”,积极帮助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学习掌握制砚技艺,带动就业增收。建设红丝砚扶贫就业工坊,全面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培训加工和经营红丝砚人员超过3900人,涌现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大师3人,省级技艺美术大师、省级制砚艺术大师13人,相关产业年经营收入近亿元。目前,邵庄镇424户贫困户依托红丝砚产品加工脱贫率达48%,先后在石鼓岭、范家林等5个省定贫困村建立了10余个传习场所,每村带动就业百余人,年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现区域内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非遗为核心的发展路徑不能局限于以上四个领域。我们应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潜能,在贴合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守艺创新,积极融入各个领域,以非遗赋能的形式开拓新的发展方向,在创新中实现技艺传承,在拓宽呈现载体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苏发展。

[责任编辑:祝莉莉]

猜你喜欢

潍坊年画技艺
马可·波罗与潍坊风筝
809名实习师生乘“定制”专列回家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风筝之都潍坊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牛年画牛等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