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景观对古典园林“理水”的创新

2020-07-20沈萍史倩云

美与时代·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创新

沈萍 史倩云

摘  要:中国园林历来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意境闻名于世,在中国古典园林布局中,常有“无水不成园”一说,对于水体的处理在造园过程中处于灵魂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叠石理水的设计手法独一无二,我们应从“心”出发,认真研习其思想,进行多学科交融学习,并结合时代需求传承并创新理水思想,以应用到现代景观中去。

关键词:创新;理水艺术;现代水景景观;古典园林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地交流与融合,许多设计师受“西化”思想的影响,逐渐摒弃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地域文化,对于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的营造也有所忽視,部分园林过于注重迎合城市审美而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但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民族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应该重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并且发扬光大。

不同的设计风格代表了地域设计特色与文化积累,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文化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智慧哲学,造园师们遵循师法自然的匠心艺术,处理水体与空间的关系,以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这对现代园林景观的水景设计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相关书籍,对古典园林“理水”手法、“理水”艺术进行的研究,在探索其蕴含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园林景观背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予以创新,以求在促进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传统造园艺术。

一、古典园林“理水”

在现代景观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提倡以自然山水为摹本,并辅以山水诗、山水画为思想,以寄托园主人的志向、意趣与抱负等个人情感。对于水体的塑造以意境为主,强调将自然形式浓缩到园林景观中去,追求在园林中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然而这种追求自然意境与形式而忽视功能的设计理念,与大部分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相矛盾。在当今社会,城市中大部分园林都是公共园林,满足快节奏生活下社会群体的生活需求。在大环境影响下,鲜少有人可以怡然自得地游园,大多数城市园林需要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如老人散步休闲的慢行空间;晨跑、夜跑的绿道;儿童玩耍的娱乐空间等。因此,在打造现代景观中的水景时,许多设计师忽视了对于意境的营造,追求大水体的造园手法,只为满足功能需求,突出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殊不知,意境的营造对于水景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意境与文脉息息相关,是赋予园林独特韵味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有文化内涵的园林越是要注重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大多是人工打造的,将自然山水微缩为园中景观,意韵高雅,蕴含自然哲理。然而在现代水景设计中,自然、生态的水似乎被逐渐忽视,河流大川因为人类活动的干预,被水泥与硬质裹挟,失去了原本的朴素与艺术,到处充斥着人类活动的气息。在如今中国这裹足般的“城市化妆运动”趋势下,厚重而冰冷的水泥将大自然与人类相阻隔,对于水景的塑造逐渐迷失方向。许多设计师往往只考虑平面构成的漂亮,以一些优美的线条与几何构成优美的平面,并没有赋予这些元素以空间的含义,一昧追求形式与风格,设计出来的方案只见形式,而不见空间。这使得设计不仅无法融入自然环境,还加剧了浪费与水污染,违背了师法自然的原则。

二、现代景观对古典园林“理水”的传承

(一)发现过去

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文化蕴含着大智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古典园林的典型特征,而在其中起着灵魂作用的便是理水。

古代文人雅士都喜寄情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意志情怀,然而自己又不能完全生活在山水之中,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微缩山水意境的方式将自然收于园林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无论在道家、儒家或是佛教,都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古代文人雅士就是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指导下,借鉴自然界的溪涧、湖泊,通过匠人精妙的设计,将山水意境与美学相结合,营造出诗意的人居环境。园林中的构筑物、山石、植物等都是以水为中心,依水而建、傍水而生,从而形成了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人们游园时能够从中感受到天、地、人和谐相生的妙趣与自然的艺术。

(二)重新诠释,体现“当代性”

随着当代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西方美学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冲击,使得现代化城市建筑设计手法单一,城市景观单调且雷同。复刻、抄袭、模仿的问题导致“千城一面”,失去了本该沉淀下来的城市底蕴与地域文化,原汁原味的传统古典园林在这些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显得格格不入。基于现代景观面临的挑战和大趋势下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当代中式”成为推陈出新的设计思路,即结合当代的功能需求,以当代的景观设计语言来表达传统古典园林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摒弃程序化复刻与应用,探寻古典园林所蕴含的寓意、内涵与文化精髓,删繁就简地赋予现代景观以审美的形式与塑造手法,在设计语言上进行创新,在具体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

随着科技发展与新兴技术新思想的不断发展,水景的塑造与传承古典园林的理水手法,也要不断地吸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规划思路与设计手法,使其更能融入当今社会,赋予其生命力。在当代,由于管网发达,部分城市水景采用市政供水作为水源,这样不仅会对水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运营成本也很高,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后期很多水景停止运营,出现枯水的情况。因此,在水体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其循环利用的因素。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奥海为例,受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的理水布局影响,奥海采用自然式造园手法,以众多小岛点缀象征东海仙岛。如若单纯以古典园林的理水手法来梳理水系,以北方缺水的现实因素与北京现有的生态水系很难支持这项系统性工程。在此情境下,奥海采用双向供水原则,一方面由城市湖泊提供天然水;另一方面由清河污水处理厂提供再生用水。而奥运公园每日排放的污水全部被收集进北小河污水处理厂,通过净化处理,全部返回作为公园冲厕、绿化、环境用水。经污水处理后的奥海之水,流入循环净化湿地,再入湖区,经过人工注入与排出,是为活水。

在当代中国,由于城市地下排水设施老旧,地表材质渗水性不高,容易造成城市内涝,如若更换城市设施,周期长且成本高,难以改进。而城市公园拥有较好的地表径流系统与湿地净化系统,可以作为排水之处,很好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自古多雨,造园师根据其地域特点,挖地开池以有效地收集雨水,为植物生长、组织排水、涵养水源和改善小气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造园师多采用蜿蜒曲折式营造水系,在满足其观赏趣味性的同时使得水系延长,也為形成不同的水调蓄创造了条件。从设计理念上来看,一套十分良好完善的水循环设计系统已经成型,园林里的水循环系统灌溉了花草树木,改善了气候循环,防火防灾。同时针对江南多雨的气候条件,结合道路的雨水收集功能可以起到蓄水排水作用,因此,即使在雨天也很难在园林的石径上见到积水。如此将雨水资源充分利用,营造兼顾景观观赏性与蓄排雨洪功能的理水手法,对当代海绵城市的思想理念指导颇多。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利用新型环保材料提高地面渗水性的同时,运用科学技术打造雨水收纳系统以收集过多的降水加以储存,在缓解城市内涝的同时可以回用于景观用水。

在古代,造园师们通过叠山理水等手段营造意境,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营造水景意境的手段相对单调了些。在当代,由于人们审美意识多元化,对于水景的观赏相对于传统,有了一些不同。在打造现代水景时,可以在传达古典园林深远意境的同时,利用声、光、电、VR等现代技术手段来进一步升华。与此同时,也可以将园林中的建筑、植物、地形等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既符合现代化气息又蕴含古典文化意境的水体景观。

(三)呈现美好

传统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创造大多是根据园主人的爱好与意志来营建的,古代园林一般都为皇帝、士大夫、文人墨客、地主豪绅所拥有,园林中所寄情的人文思想与意志情趣也是园林的造园精华。好的园林意境营造是可以将游园者带入设计者的思想中去的,体会其表达诗情画意。

现代优秀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传承古典园林中的山水意境,并结合现代环境以创新。古典园林的叠山理水大多取于自然用于自然,而在现代则可以依靠科学技术与新型材料来塑造。例如,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塑造山体,用泵引流的河水等,既保留了古典园林的形式样貌,又改变了其内在材质。现代景观水景在科技发展中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形式,并在科技的发展中将造园手法不断简化。如今,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足以支撑园林创新的发展。从设计手法上传承创新,是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

古人所追求的“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思想和现代人们所追求的生态思想是相吻合的,生态思想就是合理利用水循环系统,在水体设计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同时兼顾其观赏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艺术与生态相结合,这与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叠石理水的设计手法独一无二,我们应从“心”出发,认真研习,进行多学科交融。结合时代需求,传承并创新理水思想以应用到现代景观中去。

参考文献:

[1]文震亨.长物志[J].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8(C1):64.

[2]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

[3]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郑曦,孙晓春.园冶中的水景理法探析[J].中国园林杂志,2009(11):20-23.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陈望衡.美与当代生活方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俞孔坚.城市建设需要一场“大脚革命”[J].广西城镇建设,2012(9):111.

[9]孟兆祯. 园衍[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0]滕玥.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尺度解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4.

作者简介:沈萍,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史倩云,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创新
看《园冶》谈苏州古典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