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现代陶艺中的秩序之美

2020-07-20黄晨曦

美与时代·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现代陶艺形态学

摘  要:秩序之美存在于自然之中,也体现在人对事物认知规律之中。在现代陶艺作品的创作中,立体空间形态及表面装饰可以融入不同的创作方式,遵循美学原理,以形成秩序之美。从形态学和创新思维的角度对现代陶艺中秩序之美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现代陶艺;秩序之美;形态学

现代陶艺是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20世纪的现代主义运动密不可分,并引发了20世纪后期中国艺术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现代陶艺在这场革命中力图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与传统陶艺区别开来,因而更加注重形式多样化的表现,其不同形式的秩序体现对唤起人们对美感的追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立体空间形态和表面装饰图形中可以将各种形式因素加以组合,遵循美学原理,以形成秩序之美,以便最大可能地增强美感效能并运用于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

一、秩序之美

(一)秩序之美与艺术形式

秩序即条例,在美学领域中可视作一种形式美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过程中总结而来的,既有自然属性,又具社会属性。人们生活在充满秩序的环境之中感受秩序,调整秩序,而表现秩序和创造秩序则成为艺术家这一角色的活动。阿恩海姆说:“人所具备的认识能力寻求的是秩序。科学的使命是在多样化的现象中提炼出有规则的秩序,而艺术的使命则是运用形象去显示出这种多样化的现象中所存在的秩序。”由此可见,艺术的形态具有秩序化特点,体现在视知觉的构建过程中以及对视觉经验的适应与感知。

(二)秩序之美与视觉心理

视觉心理学中,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的感知而引起人们心理系统的分析,以便指导人们的视觉心理和反应活动。再结合传播学中关于信息传播过程的原理,视觉符号在人体视觉器官接收后会由大脑进行相应解读,引发相应的活动,并在复杂的心理机制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为寻求简明秩序,使视野逐步清晰,对对象进行更为完善的加工和提炼,是人类视觉的基本取向。而在人类视觉认知之中,有选择性地对待客观世界的能力,就是对美感秩序化的过程。

因此,在秩序之美中,视觉心理尤为重要,引导着人类个体对事物的基本判断。在现代陶艺作品的表现中更是如此。

二、秩序之美在现代陶艺中的表现

现代陶艺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便逐步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艺术形式不仅对传统陶艺有相应的重复和延续,更在于其扩大了传统陶艺的艺术属性,显现出了极强的前卫性,使艺术家不再受“制器”的限制。通过选取不同的媒介、不同的符号,表达对于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的理解,从而利于展现出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审美等是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家由于个体民族文化、教育背景、艺术秉性、探索路线等差异,建立起不同的艺术秩序,形成不同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如有的偏好几何形式或有机形态,偏向模拟自然,善于使用寫实或者抽象的表达手法;有的直接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某种物品作为符号。这就是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从立体空间形态和表面装饰图形中可体现出不同风格的秩序之美。

(一)秩序之美在现代陶艺立体空间形态中的构建

陶艺的造型——陶瓷材料所占据的立体空间形态。随着现代陶艺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陶瓷造型的本质还是形体,不同的形体得以承载不同的空间感受。而现代陶艺则是传统陶瓷艺术发展下的延续与创新时代的产物。回顾世界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现代陶艺随着本世纪以来的各项现代艺术运动变化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对立体空间形态有着执着的创意和改变。美国现代陶艺大家彼得·沃克思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一位艺术家。受当时抽象表现主义和行为画派的影响,彼得·沃克思怀着对现代艺术剧烈的独立性且自我的心态,在尝试中实践并打破传统的陶艺观念,试图运用抽象表现主义的思维方式进行陶艺作品创作(如图1、图2)。他使作品在发挥粘土特性的同时,激发艺术家与观众间的共鸣,缩短了传统陶艺作品给观赏者的距离感。在陶艺的容器性和拉坯的工艺中追寻自我表达和泥土的自由属性,将旋转中拉坯的技术进行分解,运用造型间的切割与重组、形态中的穿插与堆叠进行立体空间中光与影的表达,体现其重构中的空间秩序之美。

现代陶艺中有越来越多的陶艺家敢于突破传统容器的限制,向着更为多元和自由的方向发展。这种表达既建立在泥土的物性之上,也与火的洗礼密切相关,其立体空间形态上既有写实性的象形与模拟,又有对有机形态的抽象和提取,以及两者间的融合和再造。通过对作品提炼与简化的方式,把富有意味的元素从大量繁琐无味中提取出来,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秩序之美,进而表现出来。这是艺术家所要经历的、充满困苦艰辛的过程,也是强调个人情感与语言的过程。

(二)秩序之美在现代陶艺装饰图形中的表现

探究人类发展史可见,秩序感的一部分来自遗传,另一部分来自人类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心理机制。根据在艺术实践中的经验我们可以确认:人类既有先天对秩序感知与适应的本能,还有对生活中的秩序进行判断和创造的要求。如陶瓷艺术的长河之中,在五千年前中国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便出现了20世纪初被西方界定为现代艺术抽象绘画的几何纹样。这种秩序中自由的装饰语言体现了我们祖先在艺术上的归纳和创造能力,令人惊叹。那些瓶瓶罐罐之上的几何纹样和抽象线条是我们的祖先从自然中去提取、再进行归纳而形成的装饰语言,充满着秩序之美。

艺术作品能够带给观赏者视觉与心理平衡的感受即为作品中美的一种表现。而如今有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在作品装饰形式上寻求视觉平衡的美感。例如陶艺家白明先生,擅长在作品表现中提取东方传统器物造型,再进行充分提炼和再创作,放弃传统装饰中对材料效果的注重,更多转向对传统装饰中的技法和形式的提炼,寻求画面中整体视觉的平衡。作品体现出强烈的极简的东方韵律之美(如图3)。另外,在对单色色彩的掌控中,也令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采。整体作品风格带有极强的、安静的东方式审美。在现代陶艺概念作为西方舶来品传入中国的情况下,不过分迎合西方艺术市场的期待,而是更多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以此去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度,是极其不易的。意大利陶艺家马科·尤里维睿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新颖的表达,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和绘画艺术仪器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艺术家在那段时期所运用的,如透视、电子照相、暗室等技术,对其进行再研究、建造和重新解释。研究和使用机器介导的表达,形成了通过连续沉积的游戏进行图像绘制,再配置重叠的线条以创建浮雕肌理,以表现出作品中丰富的肌理效果的模式,展示中更是利用光与影以凸显强烈的秩序之美(如图4)。

三、结语

陶瓷艺术中秩序之美的表达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期到现代陶艺的多元发展,均有显现。如今,现代陶艺更是作为艺术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分支,给人们以更多的审美体验和视觉享受。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间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在这种语境下现代陶艺的开放性观念更是促进了各自的发展。艺术家带着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从生活中发现并提炼出自然万物的秩序之美并运用于现代陶艺的创作之中。

艺术之美源于生活,秩序之美源于自然。秩序之美先行于现代陶艺之前,又存在于现代陶艺之中,被理解于现代陶艺之后,相互渗透。秩序之美的法则不会改变,现代陶艺中的秩序之美正等待着艺术家们千变万化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邵婷如.陶人·陶观——日本当代陶艺名人集[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黄晨曦,硕士,信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现代陶艺形态学
白杜害虫钝肩普缘蝽的形态特征研究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现代陶艺创作与汉代陶塑艺术精神的融合
一种改进的分水岭图像分割算法研究
现代陶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
显微互动技术在《临床检验基础》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