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远山村养老供给配送发展策略研究

2020-07-20申哲歆郑哲文

物流技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山村养老体系

申哲歆,郑哲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7)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和老龄化情况的加剧,养老保障问题受到的关注日益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49亿,占总人口17.9%,65周岁以上人口达1.67亿,占总人口11.9%,较2017年分别上升了0.6%和0.5%[1]。

国外学者从许多角度研究了养老保障问题,他们通过调查、测量和预测老人健康状况,认为外界环境显著影响到老年人的健康。在生活环境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被迫面对亲人、朋友的离去以及就业机会、收入的损失;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对老年人的支持和关注有可能不足,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可能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而子女的照顾也可能缺失[2-4]。这些都会导致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下降。

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保障方式有自我保障、家庭保障、社区保障、政府保障和市场保障,其中以家庭保障和自我保障为主,社区保障、政府保障、市场保障为辅。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青壮年劳动力为改善生活条件而持续向城镇转移,传统的家庭保障方式受到了严重冲击,同时农村老人自身长期从事生产劳动且缺乏保健手段,其自我保障能力随着年龄增大亦严重降低。两种主要保障方式在当下已经无法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需求,需要发展其余三种保障方式来填补空缺。

在我国山村,青壮年子女离乡,老年人空巢留守,故养老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对于偏远山区失能、高龄、独居等特殊老人群体而言,物流配送服务能够降低老人日常生活物资采购难度,帮助他们更好地享受到医疗服务。但是现阶段乡村物流发展滞后,上述功能并未在乡村尤其偏远山村很好的实现,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建立并完善农村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为解决山村养老保障问题发挥重要作用。考虑到偏远山区特殊的地理及生活环境,研究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利用物流配送服务高效率地提供多样化的物资品类,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质;二是如何为配送体系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以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为研究对象,从养老供给配送体系建设的角度研究偏远山村养老困境的解决方案。

2 偏远山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分析

2.1 新化县养老保障现状

新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丘陵绵密,县内下辖的村庄依山畔水星罗棋布,是典型的林区山村。新化县乡村人口134.05万,约占县内总人口88%[1],2015年底,新化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23.4万,占总人口15.98%,“空巢”老人14.9万,完全失能老人4 752人,部分失能老人2.89万,五保老人6 962人,城市“三无”老人69名,失独家庭255户。其中有770名五保老人由敬老院集中供养,年供养标准5 700元,6 192名五保老人为分散供养,年分散供养标准2 900元,失能老人、部分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群体能享受的政府保障标准较低,主要依靠低保度日,其日常护理、生活起居基本维持在“亲帮亲,邻帮邻”的状态[5]。现有的社区保障和政府保障并不能满足老人们的全部需求,公共养老服务供给仍存在巨大缺口。

我们选取新化县10个山村进行调查,其分别位于新化县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总户数6 022户,总人口数21 723人,其中有留守老人的户数为1 021户,占总户数约17%;留守老人总数为1 739人,占总人口约8%。共发放问卷273份,发放目标为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每个村均选取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中等、较差各三户,保证了取样的代表性。老人劳动者情况和每月赡养费收入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 老人劳动情况

表2 每月赡养费收入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山村老人从事的劳动以务农为主,样本中老人自身劳动年收入平均值为3 365元,远低于2018年新化全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 871元,这表明山村老人群体的自身保障能力较低。样本中48.4%的老人家庭需要抚养未成年人,这部分抚养费用也是从比对老人自身劳动收入和赡养费收入发现,超过8成的老人其赡养费收入占全部收入的70%以上,这表明家庭保障在山村老人的养老保障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值得注意老人的赡养费中支出,实际能供老人自身使用的赡养费收入仅为30%-60%。

此外,因为老人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想法上亦固化依赖于传统养老,所以市场保障方式并未能在调查中有所体现。

2.2 新化山村配送服务现状

新化山村配送服务系统构成复杂,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内缺乏信息整合平台,整体配送效率较低且经营压力大。

(1)新化偏远山村的商圈是以集镇为节点,上接城市供应商、下接村内商超的分布形式,这种分布形式使得与之配套的配送网络呈现为二级配送网络。

第一级为城市供应商到集镇大商户,这一级配送网络与城镇配送网络相近,选用的工具以中小型货运车辆为主,通行道路为省道和县道,仓储节点虽然与商户销售门店重合,但场地充足。一个集镇上的同类大商户为1-3家,服务于周边方圆数公里的村庄。

第二级为集镇大商户到村内商超,这一级配送网络有着偏远山村的特殊性。首先是路况特殊,新化山村的村内道路仅主干道可通车,且养护程度参差不齐,极大限制了运输工具的选择;其次是仓储节点特殊,村内商超均是村民个体经营,店面即住所,仓储空间极为有限;最后,商户自身抗风险能力低,为降低库存和资金周转压力,村内商超的商品以快消品为主,采购频率高,订单信息变更频繁。

该二级配送网络所流通的物资在种类上已经可以满足商圈覆盖区域内村民的生活所需,但配送工具的私有性质导致了区域内有一部分的物资流通并不经过该二级网络。在当地山村,生鲜类的个体经营者也有自己的运输工具,例如肉类商贩会定期直接上村民家门口售卖,62.6%的老人会在流动商贩处购买肉类。而米蔬类的生活物资在当地来源丰富,各家各户都有种植,七成以上的老人能够自己满足米蔬类的生活需求。具体见表3。但个体经营者的运输工具以农用小货车和农用三轮车为主,卫生条件与贮藏条件都极为原始,需要改进。

表3 食材采买方式

(2)随着电商的发展,淘宝等电商平台也有入驻新化当地山村,且通过在集镇设立配送站点来解决农村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由于平台自建站点缺乏自主存活能力,现在均已被停用。自建站点的收入主要来源是平台补贴和配送费用,而山村当地复杂的末端配送环境和需求情况使得站点仅靠补贴和配送费无法生存。再加上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相对固定,且对新商户缺乏信任度,集镇商圈内同业竞争极为激烈,所以扩大站点经营范围也存在困难。

2.3 山村医疗服务现状

我国的村级医疗机构统一称为村卫生室,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配备有基本的医疗设备,药品主要为当季流行病和常见病用药。

调查样本中57.1%的受访老人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说明医疗采购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但当地卫生室的药品来源是新化本地中标的医药公司,卫生室通常因交通不便选择付费让医药公司送货上门,导致卫生室所售药品售价会稍高于乡镇医疗单位的售价。而老人群体对于价格有着极高的敏感度,故大部分老人只会在医保尚有余额时去卫生室处理急症和小病,慢性病用药则委托亲友去城镇大医院购买,这使得卫生室医药销售收入很低。

村卫生室作为山村医疗供给的主体,其人员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补贴和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然而这些收入只够维持卫生室基本运转,难以吸引相关人才。人员的不足限制了医生为村内有上门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资金收入的不足又限制了医疗基础设施的优化,所以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3 偏远山村养老供给配送体系特征因素及模式

3.1 人员分布特征

偏远山村的人员分布对配送体系运营的成本和收入有着直接影响。新化县平均每平方公里居民数约是421人,而老年人占比远高于城市,显然,偏远山村的配送成本远高于城市,而配送的收入期望远低于城市,这使得商业性质的配送体系的可持续运营面临困难。

3.2 山区道路特征

偏远山村配送工具以车辆为主,而道路情况对车辆油耗、折旧、行车路线及实际里程等均有显著影响。对比城市道路,山区道路有三个明显特征:路线多迂回、坡度变化大和道路状况差。

山区道路必须依山势而建,蜿蜒起伏不可避免,所以实际路线长度是平面距离的数倍,计算式如下:

实际路程L=坐标距离d*迂回系数λ*坡度系数η

式中迂回系数用以描述平面路程相对于坐标距离的迂回程度,坡度系数用以描述山区海拔变化对实际路程的影响。坡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取样和计算相对繁琐,完全贴合路况进行计算的话工作量巨大,不利于覆盖区域较大的配送体系模型分析,建议用起终点的海拔变化来估计路线全程的坡度变化情况。

偏远山村由于经济原因,道路养护不足,调查中所涉村庄的养护工作均处于放任状态,新修道路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达到设计使用寿命,损坏很快。因此末端配送面对的路况参差不齐,选用运输工具时既要考虑经济性,还要考虑适应性。

3.3 配送体系网络模式

针对偏远山村人员密度低、老年人多、道路状况复杂的特性,建立配送体系网络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配送网络示意图

该模式整合山村地区现有的二级配送网络,由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汇总处理来自两级物流节点的信息,提高网络效能。配送体系的物资供应来源主要有城市供应商、乡镇供应商和村民个体经营者,各供应源的物资供应信息由乡镇和村两级物流节点传递给物流信息中心,村民的需求信息则由村级节点采集上传,物流信息中心依据供需情况向乡镇级物流中心给出配送方案,所用的运输工具也由平台统一运营管理。

对第一级网络的乡镇物流中心选址,可结合交叉中值法和精确重心法,先以交叉中值法选取初值点,再以精确重心法迭代取得推荐位置。对第二级网络中的村内节点选址,由于偏远山村的村内道路构成简单,只有环型和单线型,各居民沿村道两侧排布,故选址靠近村道出入口即可。

为保证信息安全和传递便捷,以“app终端+本地服务器+云端服务器”的形式搭建信息平台,app终端负责信息收集和传达功能,本地服务器负责分析调配信息和资源,云端服务器负责安全备份功能。

4 偏远山村养老供给配送发展建议

4.1 注重社会公益与经济特性

偏远山村养老供给配送体系应将社会效益置于第一位,体现公益特性。其主要功能是为老年人群体提供物资供给保障,降低他们获取养老物资的难度。然而配送体系本身的运营成本是客观存在的,要长期可持续运营该体系,势必要求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1)国家补贴的获取成本低,供应稳定可靠,是理想的经费来源之一。但若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既不利于提高组织运营效率,又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故不宜完全依赖国家补贴。

(2)社会捐赠形式通常为一次性捐赠,数额不定,且会带来复杂的社会效应,可以作为运营经费的有效补充,但不适合作为体系长期运营的经费保障方式。

(3)直接收取成本费用的方式只有在部分人口基数和密度足够大的集镇有可能做到成本回收,而对于人口不够密集的山村区域,即使扩大体系的覆盖区域范围来平衡整体收支,也需要体系运营者从其他渠道获取补充经费。

(4)自营扩展业务是配送体系在运营公益配送的同时,提供额外的收费配送和养老服务,或是利用资金盈余进行理财投资。这一方式若要成熟运营,既需要配送体系得到农村用户的认可,又需要处理与快递行业、本土商圈等的竞争问题,还面临资金监管的压力,其盈利潜力与风险成正比。

4.2 建立养老供给配送服务机构,并发挥其核心作用

养老供给配送服务的核心作用是提高老人们的养老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既能满足老人们物质生活方面需求,也能满足他们精神生活方面的沟通爱护需求。从农村卫生室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依赖国家兜底的公益服务机构在欠发达的偏远山村很难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要提供可持续的较高水准的养老供给配送服务,需要一个能长期在偏远山村生存经营的服务机构。调查数据显示,76.9%的老人愿意接受公益性质的配送体系来为他们提供服务,78%的老人愿意向服务机构登记个人信息以获取养老配送服务,75.8%的老人愿意为配送服务支付一定的费用,可接受的配送费用平均值为每人39.4元/年。这一结果表明建立全新的养老供给配送服务机构是必要的。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配送网络体系

(1)建立科学的配送网络是养老供给配送服务的保障基础。为满足老人群体对饮食和医疗方面的配送需求,保证老人享受到公平的医疗物资配送服务,需要增加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而冷链配送应作为发展重点。老人的饮食采购需求主要是生鲜类,然而当地生鲜冷链物流设施不足,生鲜货源分散,卫生检疫难度大。若以集镇生鲜市场为中心发展冷链物流,集中区域内生鲜货源,集中检疫集中配送,则既可以保证配送的及时性,又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

(2)推进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收集的信息除了用于配送体系运营的提质增效,还可以与政府部门共享,将偏远山村养老供给配送体系与民政、卫生等部门相结合,方便有关部门掌握老人群体的信息,为老人们提供及时、精准的养老服务。

(3)推进增值服务建设。通过增值服务的方式增加机构营收,是有利于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配送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增加配送品类、扩大配送客户群体,由单一的公益配送服务机构转向以公益配送服务为根基、商业配送服务为补充的综合性物流机构,整合生鲜配送、电商配送、医疗服务、养老关怀多种功能,为偏远山村提供多方位的综合服务。

(4)把养老供给配送服务体系建设融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6]。农村老人群体是低收入、高风险的易贫困群体,解决他们的养老保障问题可以大大降低他们的生活难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与精准扶贫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各级政府应当完善政策环境,从补贴、人才引进和监管三方面支持偏远山村养老供给配送体系建设,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控制经济投入,提高总体效益,助力精准扶贫。在补贴政策上,建议通过补贴将山村配送成本降低到与城市配送成本接近,各村补贴水平按照居民分散程度评定,分散度大的给予更高补贴;在人才引进上,给予人员编制、晋升通道和福利待遇等支持,让相关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在监管上着重于财务审计和公民信息安全,将配送体系的运营监管纳入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确保补贴用到实处、老人群体的信息不外泄,让该配送体系真正惠及留守老人。

猜你喜欢

山村养老体系
养老生活
山村日出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山村之晨
养老更无忧了
山村晚归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