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迎穴改良针刺法联合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评价

2020-07-20熊沛芳李育谦

关键词:椎动脉颈椎病颈椎

熊沛芳,李育谦,马 林

(广东东莞市高埗医院,广东 东莞 523270)

颈椎病中约25%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2]。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该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3]。本文为观察人迎穴改良针刺法联合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及对患者临床症状影响,特进行此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科室收治5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男患与女患比例为17:23,年龄在26~67岁之间,平均年龄(48.8±3.4)岁,重度16例,轻度24例,对照组男患与女患比例为3:5,年龄在27~69岁之间,平均年龄(48.9±3.2)岁,重度18例,轻度22例,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病例全部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由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突发眩晕,曾有猝倒发作;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提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向,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等病理性改变;均经x线或MR检查排除骨性椎管狭窄、外颈椎畸形、骨质疏松、骨肿瘤及结核等。多伴有交感症状。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推拿治疗,医者用两手拇指按于两风池穴上,两手中指按于两太阳穴上,同时用力向上顶按1分钟,然后双手分别在两侧肩中部做多指拿揉法数遍。以达清醒头目、疏通气血之功效。用拇指点揉、弹拨枕后、颈椎旁各压痛点和条索状的肌束各10次;按揉颈椎两侧穴位及肩井、大宗、曲垣、曲池等穴,以出现明显酸胀感为度,拿患者肩井部。患者颈部前屈,医者一手扶着病人的下颌部,另一只手扶其枕部,让病人的头部缓缓的偏向一边,当碰到阻力的时候快速的作一个扳动,5~10°的幅度,这时可以听到弹响声,大拇指可以触及复位部位的关节弹跳感,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扳动另一侧。推拿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人迎穴改良针刺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选用25号2.0寸针,触摸找到环状软骨,分开气管与颈动脉,触到C6横突结节。施以提插手法2~3次,以产生酸胀感得气,随即取针。1次/日,6次/周。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率,显效: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肌力正常,各型临床症状消失;有效:颈、肢体功能改善,疼痛减轻,各型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②生活能力:应用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该量表中包括10个评估条目,满分100份,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高[4]。③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采用10分制,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5]。

1.5 数据统计分析

对治疗效率、临床症状评分采取统计学分析,治疗效率为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临床症状评分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患者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自我效能等总体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自我效能等总体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要好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具体数据分析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s)

注:组内干预前后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情感职能 社会功能 精神健康 生理功能对照组 40 干预前 52.3±6.1 50.4±5.7 50.2±5.9 53.7±5.2 40 干预后 71.4±1.3# 70.4±3.4# 72.3±2.5# 72.4±2.4#观察组 40 干预前 51.7±6.5 51.3±6.0 51.4±4.3 52.4±4.9 40 干预后 83.3±1.2#* 84.54±2.9#* 83.4±1.5#* 81.0±3.4#*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具体数据分析见下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3 讨 论

由于颈椎脊柱节段活动量最大,所以特别容易产生劳损,随着年龄的增长,损伤的程度会日积月累,从而发生颈椎部位的退行性病变。其中,此病引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及变位而导致侧方上下横突孔,以致出现侧向或轴向移位而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导致狭窄、折曲改变、或痉挛。中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可归为“眩晕”、“头痹”范畴,针灸可兴奋交感神经,增加椎动脉血流量,改善临床症状,两种方法结合,可达疏通经脉、理筋整复之功效[6]。推拿手法是通过颈椎病变节段的位置调节,松动紊乱的小关节,解剖结构恢复正常;使肌肉韧带痉挛消除[7],松解粘连,颈椎内外动力再次得到恢复;椎体间隙增大,椎动脉压迫得到缓解;促进物质代谢以此来恢复椎动脉血液通畅供应。可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增强肌肉力量,使气血运行畅通,消除临床症状与体征。人迎穴改良针刺法能够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流速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脑血流量。通过本实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患者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自我效能等总体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要好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由此可见,人迎穴改良针刺法联合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椎动脉颈椎病颈椎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