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化护理干预用于腺病毒肺炎患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估

2020-07-20张月娥彭海琦罗文婷

关键词:腺病毒系统化肺部

张月娥,彭海琦,罗文婷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东莞市儿童医院),广东 东莞 523325)

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腺病毒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起病急,部分患儿病情重,肺外并发症多,容易合并感染,重症病例易遗留慢性气道和肺疾病后遗症,是目前造成婴幼儿肺炎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高度引起重视[1,2]。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做好护理干预对于腺病毒肺炎患者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选取我院儿内科一区2018年7月~2019年9月共62例腺病毒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腺病毒肺炎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旨在为更好得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内科一区2018年7月~2019年9月共62例腺病毒肺炎患儿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5~73.6个月,平均年龄(38.6±9.8)个月;病程3~22天,平均病程(13.8±3.1)天。研究组31例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6~74.8个月,平均年龄(39.2±10.1)个月;病程4~25天,平均病程(14.2±3.4)天。纳入标准:均符合2019版儿童腺病毒肺炎诊疗规范中的标准[4];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伴有精神障碍等。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予相应的综合治疗。对照组患儿入院后进行对症治疗,并对其实施如下等常规基础护理:(1)环境护理:保持患儿治疗环境的舒适性,却把室温在20℃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避免空气过于干燥;(2)饮食护理:确保各年龄阶段患儿营养所需,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 mL,温度保持在35~37℃;(3)清洁护理:及时为患儿清理鼻腔以及口腔的分泌物。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1)鼻肠管护理:每天对患儿的口腔护理至少2次,并用生理盐水清洗留置鼻肠管侧的鼻孔,清洗期间缓缓的转动外露的营养管;配制营养液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每天定期更换营养管,若患儿出现严重腹泻,需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实施对症治疗;向患儿家长说明留置鼻肠管的重要性,让其配合,避免因患儿不适导致鼻肠管拔出。(2)饮食护理:加强患儿的营养,保证其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量的流质、半流质食物;患儿进食后保持坐位,指导其漱口来清洁口腔,避免因食物残渣在口腔遗留;进食后禁止让患儿翻身、吸痰及叩背等操作,避免诱发的呕吐、恶心造成误吸。(3)心理护理:多和患儿沟通、交流,利用患儿能懂的方式为其说明治疗的意义,和患儿家属共同为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呼吸道护理:定期为患儿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排痰,采用头高足底的方式帮助呼吸无力患儿呼吸深度。根据患儿的病情每3 h左右翻身依次,依据病变肺叶的位置采用对应的体位引流,达到改善通气,避免分泌物堆积,确保支气管排痰通畅。(5)健康教育:为患儿家长讲述治疗及护理腺病毒肺炎的方法及要点,叮嘱患儿家长避免感冒人群接触患儿,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适当的增加患儿户外运动时间,提高其抗病能力。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其中疗效标准包括,治愈:患儿肺部啰音、咳嗽、咳痰等症状消失,体温和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影像学显示病灶完全吸收;有效:患儿肺部啰音、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改善,体温和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影像学显示病灶阴影明显缩小;无效:患儿肺部啰音、咳嗽、咳痰等症状无明显改善,影像学显示病灶并未吸收。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肺功能监测指标主要包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以及用力肺活量(FVC)。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率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三项临床指标改善时间对比

研究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时间对比(±s)

组别 n 肺部啰音消失 体温恢复时间咳嗽、咳痰消失对照组 31 10.85±2.08 8.61±1.63 14.67±2.72研究组 31 7.96±1.57 5.88±1.04 11.86±2.11 t值 6.175 7.861 4.545 P值 <0.001 <0.001 <0.001

2.2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67.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n(%)]

2.3 肺功能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肺功能对比(±s)

表3 肺功能对比(±s)

组别 n FEV1 FVC对照组 31 1.51±0.42 1.62±0.48研究组 31 1.53±0.39 2.23±0.67 t值 0.194 4.121 P值 0.847 0.001

3 讨 论

腺病毒作为是儿科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大约有4%~10%的患儿感染腺病毒后会发展至肺炎,其中导致的肺炎则可占到总数的约20%。近几年国外有关腺病毒感染暴发流行的报道也不断增加,由腺病毒引发的肺炎往往持续发热、累及多个系统,病死率高,存活的患儿易出现并发症,因此患儿罹患腺病毒肺炎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5]。患儿年龄小,言语沟通困难,有时也不配合治疗,诊疗过程中需要细致、有效的护理措施。系统化护理干预主要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性化护理作为指导,全面的考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满足患者治疗需求[6]。除入院宣教、治疗护理和出院指导等常规护理外,我们要考虑患儿的特殊性,要从环境、心理、生理、营养等多角度去完善护理工作,提高疗效。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系统化护理干预,展现良好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不仅可以及早采取治疗措施,还可以使家长能客观、冷静地配合医护工作[7]。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FV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是系统化护理干预通过以患儿为中心,加强患儿治疗期间的鼻肠管以及呼吸湿化的护理;根据患儿的病情开展针对性的治疗,较常规护理来说,更能够促进患儿肺功能恢复,提高其临床疗效[8]。

综上所述,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提高腺病毒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加速患儿康复,改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腺病毒系统化肺部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血清4型Ⅰ群禽腺病毒 Hexon、FierⅠ、FiberⅡ基因的原核表达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1例后备蛋鸡禽Ⅰ群腺病毒病治疗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系统化研究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可溶性B7-H3与腺病毒肺炎患儿的相关性研究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
拯救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