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2020-07-20刘汉卿

关键词:尿激酶左心室心电图

刘汉卿

(唐山华佗医院,河北 唐山 063500)

在心血管内科疾病类型中,急性心肌梗死是一个很常见的疾病,其存在较高的致死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安全。对此,临床医生一定要给予科学、有效、及时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笔者通过临床研究对AMI心血管内科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指明方向,其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AMI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抽选出160例研究对象,他们均接受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且已排除患有肝肾肺等脏器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等疾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80例/组。实验组:男女之比是:39:41;年龄28~86岁,平均年龄(35.6±11.5)岁;病型及分布:左心室前壁型、左心室后壁型和左心室侧壁型,分别是31、19、30例。对照组:男女之比是:21:19;年龄36-89岁,平均年龄是(40.2±10.5)岁;病型及分布:左心室前壁型、左心室后壁型和左心室侧壁型,分别是35、22、23例。对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无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都给予常规方案治疗,另外,实验组同时还需要注射尿激酶(以尿激酶50万单位+5 ml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50 ml实施静注,1次/d)。常规治疗方案是:针对一些具有禁忌症的病患而言,给予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否则需要给予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并结合硝酸酯类药物+低分子肝素1 ml,皮注,2次/d,治疗周期是14 d。

1.3 观察指标

在临床治疗14 d之后,分析对比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结果、LVDS、LVEDD等数据,并记录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等。根据《心血管药物临床实验评价方法意见》的具体内容,将治疗效果划分成3个等级,即:无效(心绞痛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有明显加重的变化);有效(心电图检查ST-T端有所好转,心绞痛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显效(心电图ST段超过0.15mv,T波呈直立型超过50%,临床表现明显缓解及好转)。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其它指标对比分析

实验室左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C-反应蛋白等结果都比对照组好一些,有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价值。如表2。

表2 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指标对比(±s)

表2 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n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m)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 C-反应蛋白(u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80 67.3±5.6 60.2±4.5 57.4±7.2 45.6±3.2 17.2±3.5 6.0±3.5对照组 80 67.5±5.8 65.2±4.2 57.6±7.2 54.6±5.2 16.8±4.0 8.0±3.6 t 0.08 6.35 0.08 13.58 0.35 5.1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所承受的生活及工作压力也在不断提升,对此,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随之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例如冠状动脉急性出血、持续性血流快速减少等而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进而造成附件部位心肌失血、坏死等,其临床表现是:反复性的胸骨剧痛,无法通过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给予改善,通过辅助性检查能够发现,心电图异常变化、心肌酶谱异常提升,如果不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治疗,则会导致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

通过尿激酶注射治疗,可以明显地抑制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凸显出溶栓的作用也得;另外,对于这一种药物来说,能够增强血管内ADP酶活性,大大降低血小板的凝聚率,预防鸡抑制血栓的出现。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利用注射尿激酶实施溶栓方案治疗,能够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具有明显的作用,降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程度,对此,能够在临床上全面应用。

猜你喜欢

尿激酶左心室心电图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如何选用降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