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生态环境建设

2020-07-14谭涵滔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融合信息技术

谭涵滔

摘 要:教育生态环境就是调控和制约教育产生和存在以及发展的多元环境体系,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地融合,再纳入到教育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中,来支撑教育生态环境的运行。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融合的发展基础上,有效运用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才能够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得以促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融合;教育生態环境

引言:

针对教育发展而言,信息技术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要重视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网络和计算机以及智能手机等这些信息技术的物质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1]。如果想要向创新和融合的高阶段发展,必须要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和新对策进行探索。

一、构建教育生态环境的平衡互补

在世界上,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的深度融合如果能够有效地实现,无论对经济飞跃和教育公平,还是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立,都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将教育生态环境构建起来非常关键。教育生态环境就是调控和制约教育产生和存在以及发展的多元环境体系,主要以教育为中心。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比较复杂,教学环境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教学相互融合的前提下,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资源和教与学关系的四个必备要素[2]。

通过教育生态学、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实践共同体等相关理论的指导,结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状况,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在深度融合下的教育生态环境,与传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进行区别,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地构建起来,使教育生态环境的教与学的平衡互补得以保持。

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的生态环境与信息技术的平衡互补。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互相融合的教育生态环境的核心,主体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将教与学和教育资源作为支撑,进行相互制约和影响的的平衡互补。在整个教育的生态环境中,信息技术贯穿始终。在社会和政府调控以及国家统筹的共同参与下,将物力和人力以及财力投入,教育者运用教育资源,结合培养人才的具体模式,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有效开展。受教育者在数字化的校园中,运用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及智能虚拟科学馆等进行沉浸式的学习。将认知模式改变,新的规则行为形成。形成催生教育的文化形态,并取得文化成果。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能够使教育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进行相互的影响和联系以及促进,同时,还能够将教育生态环境对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和创新得以有效地促进,从而使教育生态环境得以优化和完善,致使终身学习和平衡互补的教育环境得以创造。

二、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改革与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和办学模式

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作为背景,来对创新型的办学模式和创新培养人才模式进行探索。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互相融合分类进行改革,将学生动态和课程结构以及调整专业等的分析工作运用大数据信息进行开展,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产业的发展,将培养人才的模式及时地进行调整,对学工融合、知行并进的培养人才模式积极地进行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研践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强加大。从而使实验实训和教育教学以及研究项目的质量得以有效地提升,创新型和智慧型培养人才的规模扩大,致使培养人才的模式与市场的吻合度得以提升。办学机构应该结合机构的组织形式和当地的办学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将适切性的办学模式积极地进行探索。合作和开放教育资源,将多边合作框架形成,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的融合下,既要实现受教育者的虚拟化移动,又要实现改革办学模式[3]。

(二)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向个性化学进行转变

培养创新型+智慧型的人才,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有效促进,使“教”向个性化学进行转变。教与学关系的核心始终是受教育者。教学支持的服务和模式的设计,对于受教育者个别化学习的目的和需求以及背景都应该重视起来,给受教育者创造一个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互融合的良好学习环境。针对于各种教学模式而言,教育工作者比较重视的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习者可以结合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时间进行灵活安排。在课堂上,教师既能对学习交流研讨会进行组织,又能够对学习者进行答疑。下课以后,学习者可以运用移动智能终端等其他的相关学习设备自主学习,将学习的节奏和内容以及风格进行自主规划,从而使个性化的学习得以实现。在教育生态环境平衡和实践共同体的过程中,个性化教学支持服务贯穿始终,利用教与学的关系,将“教”向个性化学进行转变,致使受教育者学习的存在感不断地增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向创新和融合的高阶段发展,必须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和新对策进行探索,将教育生态环境建立起来,才能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终身教育的活动得以有效地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慧,孙丽文.浅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的可行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01):60-61.[2017-09-04].

[2]高琳琳,陈松,马丹,葛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智慧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03):372-375.[2017-09-04].

[3]周艳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科技与企业,2015,(21):176.[2017-09-04].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融合信息技术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