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教于乐,“阅”行“悦”乐

2020-07-14梁淑娴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寓教于乐

梁淑娴

摘 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终于在千呼万唤中登场,并从一年级开始正式启用。教材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歌,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只有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切实地指导学生加强阅读实践,才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关键词:寓教于乐;阅读实践;提取信息;挖掘信息;拓展信息

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歌,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只要我们能充分解读教材编写的意图,并加强对学生阅读实践的指导,相信对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得起到莫大的作用。

一、阅读指导——提取信息

提取信息是指“读者必须根据问题找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文中的中心思想,重点词句的定义、故事的重要信息等”。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已知内容对后面的内容做出推断,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

(一)提取主题信息

《小猴子下山》的主题“做事要有始有终”,我是从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引导学生提取信息的。

案例一:《小猴子下山》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小猴子把西瓜、桃子、玉米都扔掉了,最后去追小兔子,却追不着,此时此刻他还有收获吗?

(生读课文,找句子。)

生:“这只小猴子只好空手而归。”告诉我们小猴子最后空手而归了。

师:“空手而归“的原因是什么啊?

生1:因为小猴子看见一样东西就爱一样东西,他不应该喜新厌旧的。”

生2:小猴子有了这个就丢了那个。

师:是的,小猴子只好两手空空回家去,说明他一无所获,那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怎样呢?

……

指导学生通过在阅读实践中提取这些信息并仔细品尝,了解“最终一无所有”的真相,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深度。

(二)挖掘故事信息

故事类文体最大的教学价值在于讲述。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练习。《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因相同的结构、相似的句式而易于模仿创造。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梯度的故事讲述,一是按照情节脉络的发展,抓住主要信息“小猴子走到(什么地方),看见(什么东西),就(怎么做)”简要复述故事,二是抓住文本有意无意留下的虛境,让阅读主体去想象,去补白。利用图画聚焦小猴子的表情与心理,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转换角色,发现镜子里那个和主人公相似的自己,设身处地走进人物内心,读懂故事潜藏的教学价值。这不仅是一次想象思维的训练,更是个性化创作。

(三)拓展相关信息

《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并不难懂,学生一读就明白,关键是如何运用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统的教法,可能会借用故事的内容,学文明理,就理说理,那样就会以一种比较理性呆板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开掘,从而弱化儿童在阅读理解上的“主权”和阅读能力的发展。而在“作业布置”这个板块的设计中,我特意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小猫钓鱼》和《狗熊掰玉米》,这样利用与教材主题思路相似的课外阅读实施对比阅读,整体观照文本的意蕴主旨,充分调动儿童主体的阅读感悟与积极思考,使文本之理感性地传达,理性地物化。

二、阅读强化——积累运用

(一)“微词语”促悦读记忆

对于“又……又……”的词语积累与运用以及动词的辨析、识记,我力求在语境中踩点,变换多种手段,采用多种方法,呈现立体层面的教学组块给予学生充分的发现、实践与生长。采用小步骤教学,分类识记,引导学生发现构词特点,依据字理自主识字,积累识字方法,做到音、形、义的结合,夯实基础。接着再往前推进一步,在表达运用中更好地理解与积累,积累“又……又……”的词语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运用,促发了词语和学生生活的联结,使消极语言转换为积极语言。

(二)“微故事”促悦读思维

新课标对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没有提及文体要求,但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时却应该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只有关注文体特征,才能选择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历最有意义的学习。《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寓言。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寓言的情节大于道理。我紧紧抓住“故事”这一要素,设计了“悦读文本,走进故事;学习语言,内化故事;统整信息,讲述故事;拓展阅读,理解故事”四大学习活动,变换着形式引领学生反复地接触文本,学生在与文本不断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理解道理。

(三)“微情境”促悦读情感

“当儿童的世界和语文的世界联系起来,当现实中的儿童和文本中的儿童相遇,才会出现真正的语文教育。”在《小猴子下山》教学中创设了“文本阅读”“语言转述”“想象补白”“拓展续编”的情境,让学生转化角色,走进人物内心,唤起了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的对接,由物及我,此时,学生阅读的是文本中的伙伴,述说的是生活中的自己,因此,他们具有了更大的创造性。

(四)“微画面”促悦读理解

1.“微图”直观联系

直观的方式包括图片视频、动作表情,而这样的方式能把常用的词语同事物建立起联系。一年级课本“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都是很好的直观教学。如《小猴子下山》文中的“掰、摘、捧、抱”等词语可以利用看图学一学、演一演等直观方式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2.“微演”调动兴趣

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彩的挂图、形象的实物、生动的语言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猴子下山》中,对“扔、扛、摘、捧、抱”等动词的理解,首先老师可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字义的区别,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加深理解,深刻记忆。这样子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语言水平也很容易提高。

总之,一年级学生要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充分解读新教材的意图,从一年级就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学生创设情境,相信学生语言从低年级就打好了基础,以后语言的运用一定能得到迅速发展,一切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2]柳琏.凸显语文要素明晰知识体系【J】.小学语文,2016(9).

猜你喜欢

寓教于乐
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把寓教于乐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谈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寓教于乐”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