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性管饲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2020-07-14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胃管障碍资料

许 平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江阴 214400)

吞咽障碍主要指不能安全有效地将食物由口送到胃内,无法取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其临床表现主要以进食问题为主,包括流涎、饮水呛咳、吞咽过程反复咳嗽、进食哽咽、吞咽后食物残留、进食费力、进食时间延长、进食量减少、伴口鼻反流、进食后呕吐、构音障碍、反复发热、肺部感染等[1]。间歇性管饲作为一种营养支持手段,能在解决患者进食问题的同时,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入我院诊治的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时间段内随机选择60例为分析样本。以双盲法为分组手段,将所有入选对象均等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中,其具体资料如下:男性患者人数有17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3例;年龄的分布区间为40-74岁,其年龄平均值为(57.23±3.01)岁。30例观察组患者中,其具体资料如下:男性患者人数有16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4例;年龄的分布区间为42-76岁,其年龄平均值为(56.93±3.06)岁。纳入标准:(1)经洼田饮水试验,其结果表示患者的吞咽功能均处于3-5级之间;(2)结合内镜检查结果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资料,明确诊断患者为吞咽障碍;(3)患者及患者家属已知晓研究的相关事项,同意参与本次实验,并均为自愿。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中涵盖的数据指标,如性别、年龄和病程时间等置于统计学软件中分析,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所选择的营养支持手段为留置胃管鼻饲,胃管的规格为14号,步骤如下:提醒患者采取坐位,将胃管的前端部分实施润滑处理,从患者的鼻腔处将胃管缓缓置入,直至鼻咽部的130-150mm处;提醒患者进行吞咽动作,在此过程中,快速将胃管置入,深度约在450-550mm之间;在胃管的末端放置于水中,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呛咳状况;若见患者未有任何呛咳情况出现,且也没有气泡出现;或抽到胃液;或听到气过水声,代表插管成功,可对胃管实施固定操作。观察组应用的营养支持方案为间歇性管饲(IOE),措施如下:提醒患者采取半坐体位,并将下颌微微抬高;随后,操作者将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洁处理,并给予牙垫;选择长度约为40cm的营养管,将其插入至患者的食管胸段的上端处,通过降低胃部刺激的作用,帮助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状态处于正常;在此期间,操作者须注意确保管路位于患者的食管内,可将管路的末端置于水中,若未出现连续性的气泡溢出,则代表管路的置入位置正确[2]。在对患者注食期间,首次注入时,应选择少量的温开水,缓缓推入;在注食完成后,也须选择少量的温开水对管腔实施冲洗,并在拔管时,提醒患者做深呼吸,在呼气结束时拔出管路。插管前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注入食物应从少量开始,观察2-3天后无明显不适后,再逐渐增加注入的量及次数。注食的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每次注入的量应合理控制在200ml-300ml之间,每天4-6次。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吞咽功能恢复水平进行分析,选择洼田饮水试验对吞咽功能实施分级, 1级:一次即可将水顺利吞下,且时间在5秒以内,未出现任何呛咳现象;2级:将水完全吞下的次数≥2次,未出现任何呛咳现象;3级:一次可将水完全吞下,但存在呛咳现象;4级:将水完全吞下的次数在2次以上,且出现呛咳现象;5级:未能将水完全吞下,且出现呛咳[3]。级别越高,表示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程度越高。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营养指标呈现,如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等;参考标准:血红蛋白:男性居于120-160g/L之间,女性在110-150g/L之间;血清白蛋白≥35g/L;血清总蛋白位于60-83g/L之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最终采集的数据均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中,用%作为计数资料的表示,组间比较选择卡方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实施T检验。P<0.05表示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分析

观察组中吞咽功能的分级处于1-2级的患者人数共有20例,占比为66.67%,级别在3-5级的有10例;对照组中,分级处于3-5级的患者人数共有25例,占比为83.33%;两组患者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分析[n(%)]

2.2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呈现

综合各项营养指标,观察组的结果呈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呈现(±s)

表2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呈现(±s)

血清白蛋白(g/L)对照组 30 138.56±4.72 62.24±4.03 37.16±2.75观察组 30 146.14±5.05 67.42±4.19 41.28±3.03 T 6.5012 5.2713 5.9567 P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例数 血红蛋白(g/L)血清总蛋白(g/L)

3 讨 论

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因进食困难无法进食,导致机体免疫力严重下降,极不利于疾病的治愈和身体的康复。针对此类疾病,以往常用处理方法为长期置入鼻饲管,会对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同时,因为外观不雅,很多患者也难以接受。间歇置管喂食技术在神经科的应用,给吞咽障碍患者带来了福音,不将导管置留于胃内,仅在需要补充营养时,将导管经口或鼻插入食管或胃内,进食结束后即拔除。经临床实践证明,此类方式的应用呈现以下优点:(1)使消化道保持正常的解剖、生理功能,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2)提供营养支持,减少抗生素应用;(3)手法简单,安全无创、注食量依患者情况变化;(4)无呃逆、出血、感染、误吸等并发症;(5)能够同时进行吞咽训练;(6)不影响美观和康复训练,更好回归社会和家庭。(IOE)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4]。本文结果显示,经间歇性管饲的观察组患者,其吞咽功能分级大多数处于1-2级,占比为66.67%(20/30),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差异P<0.05。在营养水平方面,观察组的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P<0.05。

猜你喜欢

胃管障碍资料
二次试水法在难置胃管患者胃管位置判定中的应用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跟踪导练(四)2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