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设计者层面的现况分析及发展研究

2020-07-13

河北画报 2020年20期
关键词:设计者艺术作品受众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0165)

一、公共艺术设计者现状的角色理解

公共艺术以其本身释义理解为“公共”和“艺术”两个词语的复合而成,而就其限定的“公共”一词的理解中它并非只是我们所常规认为的私人收藏艺术品之类了,它的广延性、包容性以及其本身属性中公共性的特质就要求我们设计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所面临的对设计要素的考虑应不仅仅是只停留于艺术观赏体验的层面,还更应纳入其他多方面公共性和社会性等的处理以及实现。

公共艺术设计者的角色在我们的狭义理解中指通常所认为的设计某件艺术作品的作者,如从作品最初的草图设计直到后期的实物落成等,设计者的角色都是无可替代且几乎须贯穿所有的落成过程的,但公共艺术作品就其自身特性来说,它的设计者外延可以为广义理解中所界定的设计者与其受众本身,甚至是更多角色的存在。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素养的逐步提升,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发展已不仅仅存在于简单的雕塑艺术以及壁画艺术等此类我们所熟知的呈现方式了,它的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设计者的“脑洞”也在不断被打开。公共艺术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这就出现了我们作品的参与者有时也可以成为作品的设计者之一的新局面,如我们所知晓的“大地艺术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我们几乎很难界定它是由某一位作品设计者而制。同样如其他交互型公共艺术作品中,作品本身的实现完成也可能是存在于众多的参与者在参与作品的互动过程之后实现的,因此,我们现今公共艺术设计者应实时灵活地转变思维,注重设计者角色的多元转化,善于突破并创新固有的设计框架,从而实现公共艺术作品的多元化发展。

二、公共艺术设计者层面的问题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公共艺术作品从设计者角度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形式与设计思维等存在过多的模仿

我国目前社会中较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存在模仿性,如过多不加更改地模仿国外的相关公共艺术作品,由于强硬模仿的存在,导致出现了一系列与作品放置地的人文历史以及空间特点不相符合的现象发生,导致作品的存在与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大相径庭,使作品出现了不合时宜的窘境,而这种情境的出现不仅仅是对作品的一种不尊重,更是可能出现对作品放置地的人文风貌产生一定潜在的负面影响,不仅无法实现当地文化艺术氛围或某种精神理念的传递,反而更容易让受众对作品欣赏的无厘头感加剧。且现如今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浪潮势不可挡,由于当今社会的人文需求度对文化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且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面的需求亦亟待满足,公共艺术、公共设施的建设越来越被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民所重视,但随之而来的不免出现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以数量来造势,作品不求精益只重数量的局面亦令人担忧。

(二)设计存在被动性

部分设计出现了被动性和利益性,如存在较多“为了设计而设计”的现象,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艺术的追求也愈来愈烈,以及伴随着城市乡村发展速度的日益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逐渐被商业化、利益化,使得艺术有时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了,它可能是设计者的招牌抑或是城市规划中的“牺牲品”,利益驱动下,部分设计者的作品设计变得越来越“为了设计而设计”。

(三)作品设计缺乏对公众参与以及受众群体接受程度的考虑

部分作品设计因缺乏对公众参与以及受众群体接受程度的考虑,从而导致作品与受众之间出现了脱离与截断,由于设计者本身对于设计理念抑或是设计审美元素等的追求,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沉浸在自己的美学理念欣赏之中“难以自拔”的情况。虽然公共艺术已是“艺术”而并非仅仅是单纯的“美术”了,美术是“美”的,它会给人以愉悦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取悦性,但“公共艺术”由于其本身“公共性”的基本属性导致其几乎无法避免与人的交互融合,所以它在“取悦性”方面和“美术”在一定层面上趋于统一,因此偏向于纯艺术品的作品在公共艺术中经常难以被受众所接受,因为社会大众之间无论是审美素养还是认知程度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认知梯度性较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都能够懂得设计者所呈现出来的“黄金分割比”抑或是不同的设计元素的表达,因此即使是设计性很高、非常“独出心裁”的作品可能都不一定是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

(四)作品存在与外围空间的匹配程度低,人与自然不和谐

我们生活中赖以生存的多种元素都是来自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亦是我们的设计实现目标之一,较多作品设计中缺乏对当地城市以及乡村空间中自然环境的把握,导致作品的呈现与周围环境之间出现不适宜不相衬的局面。

(五)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与其功能性方面的矛盾冲突难以持衡

公共艺术就其功能性来讲,部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某一种文化理念以及精神风貌等的体现与传递,是当地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精神载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人文特色以及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内容,可以起到传承与弘扬当地文化特色的作用;而相对于作品的艺术性来讲,它不仅仅是设计者对于美学的追求与实现,同样它也在引领着此类受公共艺术作品影响下的大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审美方向。但作品外在表达形式的艺术性与内容上所需实现的功能性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达成平衡,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以及美学追求与城市乡村规划中所需要实现的功能性在很多时候难以统一,因此便出现了矛盾冲突。

由于以上所阐述的部分原因以及其他未提及的一系列关于设计者层面问题的出现导致现今部分公共艺术呈现出一种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窘境,虽存在于社会的公共空间中却无法真正实现公共艺术就其本身应实现的社会效应。

三、设计者层面推进公共艺术发展的策略

(一)创新公共艺术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

由于公共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它所面临的受众是千千万万不同的社会公民,因此设计者因地制宜的原创设计理念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所认可、接受,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对公共艺术作品的欣赏需求程度变高,而我们设计者也应扛起这份社会责任,在设计时需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可多方面地考虑作品的长远影响性等,不仅仅局限于作品短期的理念停留,可以是一种“先行者”与“启蒙引领者”的姿态来带动影响当地的艺术审美新风尚,设计出符合公众审美需求的公共艺术,做出更加“本土化”的设计作品,而并非是一味地模仿与“搬移”。注重与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亦是设计者可以考虑的创新设计思维之一。而关于作品在“精”与“多”的衡量下,对于我们设计者来讲还是需注重以“精益”取胜,从而实现作品真正的存在内涵。

(二)设计主题明确,符合公共空间的存在属性

对于设计者来说,公共艺术的作品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内化的外在体现,对于社会民众而言,它则是一种精神文化抑或是审美诉求的体现,而在部分公共艺术作品中由于设计者与受众之间存在分离,双方之间的理念相差较大之时创作者可能需要适当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审美“杠杆”,公共艺术作品不再是设计者的“私人物品”,对公共空间的考虑以及一定程度上弱化自我的设计理念以致达到两方的共赢局面是设计者应着重考量的,需符合公共空间的存在属性,并非妥协迎合也并非是独占一方,是引领公众的审美还是独具一格都是设计者应深思的问题,有待设计者与受众双方的进一步商榷。

(三)跨界创作,实现公众参与

在世界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浪潮下,公共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多维的碰撞新生,它已不再局限于我们所普遍熟知的公共空间中的壁画、雕塑或是宣传海报等内容了,它还可以是一场活动、一个节日等,如此既可以更好地实现作品的创新式呈现,从而也更好地促进了艺术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而无论是肢体上的交互作品还是情感上的交互作品都让参与者体验到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实现”,而这也更加丰富了作品的实际意义,拉近了公共艺术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不仅如此,现今公共艺术狭义上的创作者也并非只存在于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艺术家”了,它的创作者可以是来自多领域的人士,如建筑领域工作者、教师、律师抑或是学生、普通大众等都可能成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而多领域创作者的存在也同样促进了公共艺术作品呈现方式多元化的创新。而除了我们上述所提到的可以从人物角色上的跨界创作以及不同的公共艺术呈现方式以外,我们的设计者还可以探求当今信息时代中互联网浪潮下的公共艺术创作,如何与时俱进,实现“互联网+共公共艺术”的创作局面也是我们跨界创作的一个深度主题。

(四)作品在空间中的存在与自然相协调

设计者在面对公共艺术作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上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考虑,通过对材料的选择运用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巧妙融合之间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且当今环境保护理念亦是我国所高度倡导的,不仅之于作品与环境之间需要协调,设计者还可以以保护环境理念为导向去设计相关公共艺术作品。就作品的实现来讲我们设计师可以选择更加环保的材料来实现作品的落成,令作品的存在可以与作品放置地的环境和睦相处甚至是达到作品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美好情境,而以保护环境理念为导向设计相关公共艺术作品时,设计者可以关注某一类或多类自然环境的现状进行倡导型设计,如森林的主题,抑或是海洋、沙漠等主题均可,如何让公共艺术的存在能够带动自然的发展,甚至是能够引导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并付诸实践从而实现对自然环境的系列改善也是我们设计者可以深度探寻的方向之一。

(五)以矛盾为导向的公共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的界限我们往往难以分开,矛盾的存在使得无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新的不可预测的“下一秒”,作品创作之间无论是空间的矛盾还是我们上文提到的作品艺术性与功能性之间的矛盾都是设计者所需面临并予以处理的,但正是由于不同矛盾的产生才让我们的创作变得更加“光怪陆离”,艺术的创作从来都不是是非的论断,水火不一定都不相容,“非黑即白”的决断几乎从未在艺术的理念中出现过,因此设计者还可以从矛盾方向入手,以矛盾为导向的公共艺术创作亦是设计者应该尝试创新的方向。

四、结语

无论是狭义理解上的公共艺术的设计者还是广义理解上的设计者的角色都对公共艺术作品的最终呈现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平衡、公众的参与型设计抑或是矛盾中衍生的设计……设计者的理念创新以及策略的发展无一不推动着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繁荣。设计者所处的时代虽是可逝的,但设计者所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精神时长却可以指向永恒。

猜你喜欢

设计者艺术作品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2020德国iF设计奖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博远设计:“城市有机更新”设计者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基于设计者竞赛平台的UG建模案例教学实践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