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冼星海到《冼星海颂》
——纪念冼星海诞辰115周年

2020-07-13郑良文

岭南音乐 2020年3期
关键词:冼星海大合唱黄河

文|郑良文

2020年是我国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15周年。冼星海的名字和他的音乐作品在我国是家喻户晓。他的作品如《黄河大合唱》《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等,是中国人民不朽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冼星海作为红色音乐家,自逝世后,对他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文献证明,冼星海作为中国近代新音乐的突出代表,是一颗光芒四射、永恒耀眼的“明星”。

一、冼星海的人格魅力和历史贡献

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出生前丧父,幼年随母亲侨居新加坡谋生,只依靠母亲零工养家度日,但他并没有因为家贫缺衣少食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受外公和母亲的影响,自小热爱音乐,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13岁时,冼星海进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学习小提琴,开始了系统的音乐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儿时母亲对冼星海的教诲,造就了他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性格,尽管家境贫寒,却毅然远赴法国求学,并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学习和作曲专业的深造,师从著名的世界音乐大师,作曲家杜卡。1935年回国后,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抗日”的、鼓舞人心的群众性歌曲,为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作曲,为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创作了《第一“民族解放”交响曲》《第二“抗日战争”交响曲》等。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他深入学校、农村、厂矿,向群众教唱抗日歌曲,举办抗战歌咏活动,对动员民众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自创作出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救国军歌》开始,一发不可收,创作了《保卫卢沟桥》《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著名抗日歌曲,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的事业中。

1938年9月他来到革命抗日根据地延安,并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1939年6月冼星海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比较主要作品的音乐创作,谱写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以及《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

1939年3月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全曲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作品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抗日战歌,歌颂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全曲气势宏伟,将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民族气魄与大众艺术形式紧密结合,成为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礼堂举行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人亲临现场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给予《黄河大合唱》高度赞扬,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写呼声!”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观看《黄河大合唱》后这样评价:“我在延安第一次听到冼星海的作品,这位年轻作曲家的乐曲和合唱曲现在从黄河到黄海到处都在演奏……虽然它有许多从外国借来的东西,它仍然是中国的。这是我在中国听到的最好的大合唱了。”[1]

随着抗战时间的推进,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全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结束。在这场为了民族存亡、旷日持久的正义作战中,象征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黄河大合唱》,对团结、鼓舞、激励中国人民奋起抗敌发挥着巨大作用。抗战胜利后,这部作品更是海外华侨华人借以抒发对祖国、对国土眷恋的精神寄托。《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是在抗战烽火中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时代、人民共命运发出了时代最强音。正如我国著名音乐美学家罗小平教授所说:“《黄河大合唱》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人格和意志,这种具有阳刚之气的崇高美,其道德价值可引导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2]历经近一个世纪,《黄河大合唱》这部充满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音乐史诗,经久不衰,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是在抗战烽火中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时代、人民共命运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冼星海的人生经历丰富而艰辛。在短暂的40年生命历程中,之所以能够达到人生至高的境界,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才华、思想境界追求以及自身的品格、作风等有直接的关系。他不因家贫缺衣少食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刚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品质,和胸怀大志、志存高远的执著理想追求,是他不断进取的精神与勇于超越现状、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先生评价说,星海同志无疑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艺术的先驱者,是我国伟大的作曲家,人民的艺术家。他那样热爱党,热爱群众,热爱劳动,他的心那样贴近人民,这就使他有了无穷的力量和气魄。[3]

冼星海透过抗战的困境,用超越历史的眼光,看到了战争胜利的希望,用音乐向世界发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声呐喊。他的音乐作品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时代号角。时至今日,他的音乐作品,特别是《黄河大合唱》那激情澎湃、充满斗争的旋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仍有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只要听到这段激昂雄壮的乐曲声,人们不仅会随声和唱,心中的爱国情绪也会如河水般奔涌。从冼星海的生平事迹透视其人格品质,这正是历经时光的冲刷、岁月的沉淀,我们仍然提出要弘扬冼星海精神,讲好冼星海故事。这对于当今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冼星海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审美

冼星海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非常丰富,创作体裁多样化。从其创作的作品上不完全统计有三百部首,其代表作品是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及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歌曲《游击军》《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之恋》《夜半歌声》等等。在冼星海的这些音乐作品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艺术那种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感悟,使其在他的音乐创作中自然地融合在里面,特别是在结构、韵律、风格、节奏上赋予了具有中国民族的音乐语音和意境色彩,其民族性和人民性是相当地浓烈与厚重。

(一)音乐的民族风格

民族风格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显著特点与标识,也是区分与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的主要标志。冼星海创作的作品总是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进而突出了民族性和人民性,在旋律上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在冼星海认为,音乐的民族化“必须有新内容”“所谓新内容就是民族的、民主的、大众的,这里包括崭新的文化内容”。冼星海在《论中国音乐民族形式》中提出:我们还需要从中国民族固有的调和律去找出新的调和律来。[4]冼星海将艺术化与大众化、民族化并列作为新音乐努力的方向,并在创作中不断地体现出来。

从《黄河大合唱》看,作曲家在音乐体载、整体曲式结构、音乐素材贯穿上,无不充分体现出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形式观念。如冼星海在《创作札记》写到:“《黄河颂》用歌颂曲的形式写,奔放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黄水谣》词句简单,但要有痛苦呻吟的表情,和普通的颓废歌曲不同,这里面还潜伏着希望和斗争。《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曲,自一部至二部、三部、四部为止,非常有力、雄伟,这里面一起一伏,变化复杂,就像游击队健儿出没一样。”[5]

再如《在太行山上》,从歌词第一句“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浪漫主义色彩开篇,用“红日”“东方”“自由之神”“纵情歌唱”揭示曙光的到来和抗战必胜的信心。紧接着用“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气焰千万丈”昭示着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太行山般坚忍不拔的全民力量,渲染出激情燃烧岁月里中华儿女那为求民族解放、舍身救国的伟大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紧接着“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是怎样一种情景,全民投入,同仇敌忾,最终达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那里灭亡”。的伟大胜利豪言。歌曲用典型的二段体曲式,清晰简洁,朗朗上口,把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歌词的意境,又从旋律中彰显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音乐情感与审美

对冼星海的作品进行分析可见,其情感与审美是达到高度的统一。如《黄河大合唱》,在包括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八个乐章中,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作为背景,启发人们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全曲在音乐上的特点是中西结合,辅入晋陕民歌及古曲《满江红》音型,气势磅礴,布局庞大,音调清晰,朴实优美,音乐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用山呼海啸的黄河怒涛表现中华民族磅礴汹涌的抗战力量。

冼星海谱写《黄河大合唱》,除了与光未然在气质、才华和史诗情怀上的契合,更重要的是与他所在的环境和革命热情所契合。陕北的音调,给世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唢呐和腰鼓。如果见识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就会明白,它们在民众精神生活中占据的地位。特别是深秋时节,草黄天昏,满目疮痍,唢呐声声,空寂苍凉。生死嫁娶,悠扬凄苍的唢呐在方阵式腰鼓的簇拥下,把大悲和大喜归于“极乐”。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塬”的整体意象,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真情实写。从天而降的黄河,在这里狂野着天性,黄流滚滚,咆哮着一路向东奔腾不息。浩大的腰鼓阵,如同黄河封冻开河时的壶口瀑布,宣泄着原始生命力的呐喊。从《黄河颂》和《黄河怨》中,我们可以听出那份“叫天”式的倾诉。与唢呐的单旋律相比,腰鼓阵天然是“多声部”的,《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的背后,就潜藏着这同样的音乐原型。再如《怒吼吧,黄河》在歌词“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们,发出战斗的警号”那4小节乐句,作了连续五次反复,从而使得该部分结构延长,且旋律是在高声部区域,进而给人传递出一种坚定又振奋的激情,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齐唱、合唱的混合这正如冼星海《创作札记》所写:“诚恳、伟大、雄厚而庄严,还带有丰富的热情和激动……像向全世界响着的警号一样地发出它们的声音。”[6]乐曲把中华民族奋勇求生、百折不挠的精神,挥洒到淋漓尽致。

从革命热情上看,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25岁的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晋西吕梁游击区时,不慎坠马受伤,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再次东渡黄河。沿途被战火摧毁的村庄、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黄河的惊涛骇浪,和船工们搏风击浪的精神,等等的画面,都给了他强烈的感动和极深的刺激。1939年3月,光未然把两次渡河以及在黄河边上行军时的这些感受,构思创作出《黄河吟》组诗。抵达延安后,经众人提议,改为大合唱。据光未然回忆:五天写就后,记得是一个晚上,在西北旅社一间宽敞的窑洞里,请来了星海同志,开了个小小的朗诵会。……他凝神听完后,霍地站起来把歌词一把抓在手上,说:“我有把握写好它!”大家热烈地鼓掌欢呼,我们的喜悦和感激是不言而喻的。[7]这部壮美诗篇打动了冼星海,他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6天6夜,终于完成《黄河大合唱》的作曲。5天成稿、6天成曲,光未然、冼星海将对民族危亡的痛化作中华儿女的“怒吼”。正如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为亚洲而战》写道:“现在他们每天正在用英勇的牺牲精神,在写着许多别的书,对于这些男女战士,我愿意和他们握手道贺。”[8]在红色革命圣地延安,在硝烟弥漫的流金岁月,星星之火燃遍了华夏大地,革命的浪潮席卷了神州方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写满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脸上。

在反复阅读欣赏冼星海生平、日记和音乐作品后,冼星海的人格魅力、艺术才情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让笔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并产生创作一首歌颂冼星海歌曲的冲动。

三、艺术歌曲《冼星海颂》的时代意义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只有从社会性、历史性、整体性去探索和体会,才能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构思去创作,使作品在内容、风格、着眼点等等诸多方面能最大限度的展现自己的生命体验,用真情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以缅怀先烈、赞美英雄、敬畏生命、突显时代意义的艺术歌曲《冼星海颂》,于2017年11月24日在冼星音乐学院建校六十华诞之际,由中共星音乐学院委员会和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联合推出。该作品是星海音乐学院2017重大项目“习近平文艺思想研究”创作成果。由笔者作词,著名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相西源博士作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杨岩教授演唱。首发式上,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人民音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光明网》《南方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对活动作了报道。其中,《光明网》报道:11月24日,适逢华南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星海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学院举行了艺术歌曲《冼星海颂》首唱发布会暨“冼星海音乐创作学术座谈会”,用全校师生最熟悉的方式——音乐,来缅怀这位人民音乐家,庆祝母校的生日。[9]

作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生都在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党,那么谁来歌颂他呢?这是笔者思考已久的问题。在反复阅读欣赏冼星海生平、日记和音乐作品后,冼星海的人格魅力、艺术才情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让笔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并产生创作一首歌颂冼星海歌曲的冲动。2014年开始着手创作构思,初起名为《大道朝天》,经几易其稿,最后定名为《冼星海颂》。在歌词的创作立意中,笔者从某种程度上让冼星海跳脱出人性,赋予了他别样的光芒。

在那无边的天际中,有一颗明亮的星。那迷人星光就是冼星海,就是冼星海。黄河的声音,万古流芳,万古流芳。

你用生命的强音,穿越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在前方战场,在后方鼓声里,呼唤起民族觉醒。

你用人间的旋律,谱写永恒光辉的诗篇。在延安故地,在太行山里,在南疆北国,在万水千山里,呼唤起民族觉醒。

啊,黄河,万古流芳。啊,星海,万古流芳。

如果说音乐创造是“人类审美意识在音乐客体中的对象化”活动,那么,群体审美意识与其对象化的音乐构建方式就是立美主体创造的基础。[10]歌曲创作过程中,笔者与作曲家不断地反复探讨交流,并在专业领域、音乐爱好者、高学历知识分子、普通百姓等几个层面人群进行访谈调研,对冼星海的历史人格和音乐作品进行探讨,访谈达千余人次。为了解更多星海故事,更好更准确地把握好冼星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特质,深入真实地展现冼星海,笔者拜会了光未然之子张安东先生,听其介绍父亲亲述的更多关于星海的故事、黄河的故事、延安的故事。

作曲家相西源教授在歌曲结构上采用并列的单三部曲式,由引子、间奏、三个并列的乐段与尾声组成,单一调性,主调为明亮的D大调。优美的旋律,华丽的和声,大型的管弦乐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音乐主题旋律特征。在歌曲的引子、间奏、尾声分别巧妙地引用了冼星海的《黄水谣》《黄河颂》《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来对该曲进行升华创作,匠心独运。熟悉的优美旋律,不但把听众的思绪引入到那激情燃烧的青纱帐、万山丛,那充斥着硝烟、包裹着热血的往事仿佛就重现在眼前,更是召唤出万千英雄,势如破竹,让人们心中激荡起历史的回声,瞬间勾起了对冼星海音乐形象的回忆,把歌词的文学性和象征性尽情地展现出来。歌曲在结尾时,更是将星海和黄河融为一体,把冼星海的个体形象上升到精神层面上,星海精神与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万古流芳。

在《冼星海颂》首唱发布会暨“冼星海音乐创作学术座谈会”上,知名音乐美学哲学家王少明教授说:这首作品,与其是一首赞歌,不如说是一首激发人道德向上和国魂或民族之魂凌空飞舞的歌。使听众在获得一种审美期待和审美意象的基础上,其英雄情结和民族意象得到美的升华,让人的灵魂在欣赏中得到陶冶和净化。歌曲首唱发布两天后,笔者和作曲家相西源教授在星海音乐学院一同拜访了前来出席校庆活动的冼星海女儿冼妮娜女士。看着曲谱听着音乐,曲终时,眼眶盈含着激动泪水的冼女士动情地说:这就是我父亲,我在歌声中我看到了父亲高大伟岸的身影。这是个好作品。艺术歌曲《冼星海颂》不仅继承了冼星海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音乐精神,也开拓了用音乐来歌颂冼星海的先河,是传唱中华民族英雄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实际行动。正如《南方日报》报道:“著名作曲家相西源教授说,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争取多出人民群众喜爱的好作品,多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精品力作。”[11]这就是初心,这就是使命。

《黄河大合唱》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和气势磅礴的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形象。《冼星海颂》则通过巧妙的构思,张弛有度的律动,富有歌唱性和迸发性的旋律,展现出冼星海光辉绚丽的英雄形象。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2]冼星海正是以其赤诚的心灵、深切的感悟、独特的个性、横溢的才华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博大的爱国情怀,把一生献给祖国献给党。冼星海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江河万古,大道朝天。黄河,源于万山之祖昆仑山,自西向东,横穿9省,流域面积达79万平方公里。千里奔腾,浊浪滔天,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黄河的气势就是中华民族的雄伟气势,黄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坚忍不拔的黄河,奔腾不息的黄河,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东方文明的博大浩瀚。

猜你喜欢

冼星海大合唱黄河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春天的大合唱
大合唱
冼星海的傲骨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