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现状与培养研究

2020-07-12倪洪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消费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外语类笔译外语

倪洪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许多西方高校已经将创新思维和思辨力培养列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国内高校应大力培养学会思考的大学生,翻译课堂也应着手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在线课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诞生,有必要对在线翻译课程进行调研,分析其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一、在线外语课程思辨能力培养现状

通过调研主流在线课程平台-中国大学MOOC的外语类课程,搜索到《商务英语翻译技巧》、《商务英语翻译》和《手语基础》等高职课程;本科翻译课程包括《翻译导论》、《翻译理论与实践》、《新实用汉译英翻译课程》、《学术论文文献阅读与机助汉英翻译》及《职场口笔译》等。通过剖析这些课程的详情、概述、课程大纲、授课目标、章节内容(包括视频、课件等材料),试图找出该课程在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努力。比如一翻译课程概述如下:

本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同学们能在涉外公司工作岗位上承担一般的日常翻译以及基础的商务翻译。……本课程扎实的建设基础和与时俱进的资源补充使得课程越来越成熟,且突出了商务功能,涉及到基础、商务、翻译证考试和其他拓展资源。整个资源包含笔译和口译两大模块,以47个知识点视频为主线,辅以练习、测试、答疑等形式构成了学用一体的互动平台。……课程组希望同学们能够从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以及配套资源中掌握好一般的口笔译翻译技巧,并提高自己的语用交际翻译能力和商务口笔译职场素养。

通过分析这门课程,发现该课程组非常重视对学生翻译知识点、技能点的训练,包括口笔译知识和技巧,交际翻译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授课目标也表示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口笔译技巧,职业素养以及帮助学生考证,课程还强调了学生在通用及商贸主题下的翻译技巧。通过分析其章节内容,发现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词汇、句子及篇章层面的翻译技巧,要求掌握口译听辨技巧、记录技巧、记忆方法和口译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口译和跨文化意识。该课程不断发展,不断扩充,从最初的院级课程成长成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可见其在学生和社会用户中的受欢迎程度是非常之高。唯一缺憾的是,课程的整体目标和单元设计里边都未能体现翻译思辨能力的要求,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是,作为21世纪至关重要的一大能力,思辨能力理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再比如,另一翻译课程概述如下:本课程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及标准、英汉语言差异、词义的确定与表达、句子结构转换、翻译与文化、语篇翻译和各种文体的翻译。秉承“知其所以然”之理念,在每一主题之下,探讨翻译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因应之道,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予以阐述,揭示翻译背后的规律,旨在“授人以渔”,举一反三。其授课目标是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英、汉互译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英、汉实务互译的应用能力,从而能在现代翻译工具的辅助下,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水平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课程秉承“知其所以然”的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揭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这正是思辨探究能力的培养。

根据四层学习身份模型(Freebody &Luck 2003)[1],学习者可以划分为四种身份,即文本解码者、意义建构者、文本使用者和文本分析者。从学习身份模型分析,高校外语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培养,非常注重学生的前两种身份-文本解码者和意义建构者,而对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训练不够,即对文本使用者和文本分析者身份重视不够。通过调研在线外语课程,发现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1.情感倾向偏弱。外语类大学生对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保持着开放心态,但没有对广泛事务保持好奇心,也没有对国际时政保持博闻状态,学生质疑批判的主观意愿和积极性不强。2.认知技能薄弱。主要表现在外语专业学生不擅长对事件进行审慎探究和客观分析。部分在线外语课程不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形成以及逻辑思维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在死记硬背,对知识点能倒背如流,但在实际应用、创新思考方面比较薄弱,因为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知识灌输把结论和结果强加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认知技能也非常欠缺。3.民族认同不强。部分外语类学生对本族文化和历史认识肤浅,认同感较弱。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要知道,正是从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脱旧社会,迎来新中国,迎来了百年梦想。唯有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大学生才能意识到今天成绩的不易,真正认同中华民族的伟大。

二、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外语类大学生思辨的情感倾向和认知技能比较薄弱,民族认同不强,宜采取以下三个措施:第一,要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尊重事实、辩证分析、公正评判的情感态度。鼓励外语类大学生追求真理,敢于提问,敢于探究,坚持理性。以报刊阅读为例,要让外语专业学生通过因特网搜集、阅读时政文章,老师要提供语言及技术支持,鼓励学生破除盲目信任,通过独立的思辨,敢于质疑各类文章和报道中存在的漏洞,愿意并喜欢对时事新闻做出客观分析和评价,然后,请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总结思考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形成思辨日志,切实提升学生的思辨情感倾向和认知技能。第二,开设外语工作坊,培养学生阐述分析、推理评价的认知技能。外语类大学生要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证据,要能阐释概念和背景,要能对现象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做出合理的推理和解释。外语课程往往专注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锤炼,大量的教学活动注重机械模仿,没有高级思维活动,对学生的认知技能训练不够,这点亟待加强。比如,可以从在线课程话题选择、素材准备、课程结束后的互动讨论、学生反思总结等方面来重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第三,开设“外语思政大讲堂”,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当前一些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宣传教育效果不佳,可以邀请当前的语言服务志愿者为外语类学生开展线上大讲堂,分享她们在疫情期间的活动。很多志愿者是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她们负责协调联络外国友人捐款捐物,整理、翻译医用器械的外文说明书,对照国标确认国外防护服达标与否等等,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思辨技能为祖国贡献力量。很多志愿者坦言,正是在抗疫活动中,她们体会到了祖国的强大,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团结,这样的实践活动无疑是鲜活的有效的外语思政课堂。同是大学生,这些志愿者的分享和交流必将为广大高校外语学子献上一堂生动的思政课。目前,多个省市的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在积极筹建志愿者队伍,我们要在传递相关信息和渠道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投身防疫实践,为防疫行动出力。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三、结论

许多西方高校已经将思辨力培养列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国内高校应大力培养学会思考的大学生,外语课堂也应着手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要成立“专题思辨工作坊”,开展专题思辨训练,提升学生思辨情感倾向和认知技能,开设“外语思政大讲堂”,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

猜你喜欢

外语类笔译外语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