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热巴鼓舞在高校舞蹈专业中的价值分析*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3期
关键词:热巴民间舞藏族

(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湖北武汉 430060)

藏族“热巴鼓舞”是藏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之一,盛行于西藏查绒地区,现主要流传于藏东地区。是一种以铃鼓舞为主,伴有舞蹈、朗诵、戏剧、杂技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融汇宗教、农耕、农牧三种文化。热巴鼓舞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技艺精湛,是雪域高原上古老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目的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 第一,强调民族的使命感、强调民间性舞蹈的生存和发展,强调学院派民间舞教学的系统性与完善,这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本体要求而言;第二点则是要求以身体训练性为本,注重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汉、藏、蒙、维、朝鲜五大舞种一直以来是民间舞的主干教学教材内容,其中,藏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会围绕颤膝动律、屈伸动律、弦子慢版、依等单元课单一训练内容。但对于藏区延续传承的热巴鼓舞舞蹈表演形式几乎少见。在一些高校舞蹈专业中,由于热巴鼓舞独树一帜的风格性,以及较强的表演与文化价值,已将其作为专业民间舞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一、藏族热巴鼓舞的身体能力训练价值

藏族热巴鼓舞受藏传佛教“右旋为上”的宗教文化色彩的影响,形成了高原文化型较为典型的舞蹈特征[1]。从动作上来看:“头、颈、跳跃等有着八宿地方的技巧,腰身流动着丁青地方的风情韵味,腕臂上表现出察雅地方的微妙动感。”①在藏族民间舞蹈中,松胯、弯腰、曲背(上身前倾)等其典型的动作特征,是常见的基本体态。热巴鼓舞在其舞种风格的属性特征上与藏族其他风格的舞种是高度一致性的,例如膝部颤动的律动,贯穿动作的始终。但是在热巴鼓中,膝部颤动的律动相比“弦子”等律动显得更加的沉稳、古朴、铿锵有力,同时结合典型性动作,再从动作细节上丰富肢体的情感韵味,不失为身体训练的拓展。

舞者的身体基本能力包括力量、柔韧、速度、耐久等,热巴鼓舞的大幅度动作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从而全面的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对专业民间舞的舞台表演奠定了身体素质基础。此外,藏族的牧区、维吾尔族的蹲跳和旋转技巧都是需要较强的身体耐力的,热巴鼓舞的训练强度能够与这些高消耗的民间舞训练形成力量与耐力的正向顺迁移,全面的提高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

二、藏族热巴鼓舞的民族技术训练价值

任何一种文化语境下的舞蹈形式都会有属于自身的专有技术动作,如芭蕾舞的立足尖、中国古典舞的探海转等,而中国民间舞由于种类较多,其民族技术也是纷繁复杂的。藏民在民间跳自娱性舞蹈时,往往随着气氛的热烈而即兴进行高难技术的比拼,如圈蹦子、胯腿空转等。而热巴鼓舞本身就因持鼓而舞具有相应的专门民族技术,即对鼓的运用技术。

热巴鼓舞的鼓与身体与是融为一体的,男舞者手持铃和牦牛尾,女舞者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鼓槌击打[2]。男纵跳挥铃,躺身蹦子,女旋转击鼓,欢腾热烈。热巴鼓舞持鼓下肢动作有:半蹲、单跪立、直立、侧立等,身体躯干动作有:侧拧、旁拧、前俯身等,上肢动作有:扬手、背手、摊手、垂手等,相得益彰形成了典型各异的舞蹈姿态。且在舞蹈进行中,要能够随时的在这些舞姿中快速切换,形成人体在舞台运动中空间的对比,增加了舞蹈表演的难度。因此,将藏族热巴鼓舞引入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是有一定训练价值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舞蹈道具的运用技术,还能更全面的把握藏族舞蹈风格以及表演能力的提升。

热巴鼓的技术兼具技巧性和民族典型性特征。以本人与搭档在实践创作中《热巴鼓》作品为例,在道具的运用手法上就包括了翻、转、绕、抡鼓,以及拧身、翻跳、跃起的动作等。提取这些从民间原生态动作与鼓的运用,并在教学与创作过程中经过一个艺术化个性的理解过程,要能够将鼓的运用手法与藏族的动律相结合,从而更高的要求学生对热巴鼓的技术层面的较好掌握。热巴鼓作为肢体的衍生,除了视觉和技巧的意义外,“更是人体内在的情感和意识的延伸”②,它能够用浑厚的鼓声将人们内心激烈的情感表达出来。

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够对各民族的道具有较为熟练地运用,而热巴鼓的教学不仅要掌握藏族舞蹈动作、动律的运动路线,还要让鼓灵活的翻转,关键之处在于手腕的发力与身体协调性、平衡性的默契配合。从而看出,道具热巴鼓在持道具而舞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范畴中,属于难度较大的,因而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技术训练价值。

三、藏族热巴鼓舞的情感表达价值

民间舞强调“以情带动”,“以动传情”的情感表达是培养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表演能力重要部分,而这种情感是通过民族地域的审美情趣与动态形象传承相结合的而呈现出来的。在目前民间舞蹈课堂教学形式,上升到舞台表演艺术创作形式,都希望用藏族舞蹈艺术自娱情感、宗教情感和文化情感的表达,“情”与“动”二字相融的认知角度来审视其价值所在[3]。

藏族民间舞蹈是一种传统的、古老的、群众自发的自我娱乐的表演形式。它因高原的地域环境,悠久的历史渊源,传统的生活观念,民风民俗活动,形成了高原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这一审美特征也无不渲染着高原色彩的神秘。自娱自乐的情感表达则是藏族舞蹈中重要的一种精神内核。热巴鼓舞作为西藏原生态舞蹈中自娱性舞蹈的代表,娱乐性、地域性、民族性的情感略显突出,往往是通过集体共舞、相互交流而产生的热烈情感,也是对藏族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与自豪。

具有历史悠久的热巴鼓舞作为藏族传统的民间舞蹈,承载了该民族的农耕文化与农牧文化相融合的风格特点。把群众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归纳整理成规范的教材进到高校舞蹈专业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为全面掌握民间舞课堂丰富的知识,并通过热巴鼓浑厚响亮的鼓声来激发其内心的情感,与热巴鼓舞的情感达成共通。并且通过训练,使人的自然形体成为富有表现力的形体,发挥形象思维的潜能,展现民族深层文化的审美特征,这在民间舞蹈专业教学中甚为重要。

热巴鼓舞的课堂教学不仅在形体动态与道具技术上强调训练性,还在民族情感表达上也有可贵的训练价值。从思想认知、思维方式、民族审美多方面视角对舞蹈专业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肢体语言与精神层面的融会贯通。

此外,情感的表达也离不开对藏族热巴鼓舞文化特征的理解,传统的民间舞蹈课堂教学内容一般只强调舞种动律、体态、节奏的呈现,对于其舞种背后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怀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轻描而过,如何将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是民间舞教学思考的重中之重。藏族热巴鼓舞这一典型性舞蹈形式,涵盖了表演性、技术性以及民族文化性的特点,对于进入课堂教学而言,不仅提升了学生身体能力的训练价值、民族舞蹈风格技术的训练价值,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艺术情感的表达、文化底蕴的阐释得到升华。因此在高校舞蹈专业中实施藏族热巴鼓舞的教学是动态训练与民族文化最为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塑造人物形象的个性呈现,以课堂教学这一传承途径,实现民间舞专业教学的最终定位。

四、结语

当下藏族的热巴鼓舞并不是高校专业民间舞的主干教学内容,而它确实能够为学生的身体、情感、表演等方面起到提升的作用,因此可以将热巴鼓舞作为高校舞蹈专业的延伸性课程,将核心主课课程与延伸性辅助课程相结合,更好达到培养全面、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的教学目标。

藏族热巴鼓舞作为高校舞蹈专业的延伸性辅助课程,首先是针对藏族舞蹈动作语汇在原有的单元课教材基础上进行扩充学习,其强烈的动作力度与幅度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基本能力;另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技术训练,进一步挖掘学生自身表现力存在的潜能性;再者,从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层面看,藏族热巴鼓舞能够较好地导引学生民间舞表演时情感的表达,较好地掌握藏族舞蹈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较好地融入该民族舞蹈特定语境中进行热巴鼓舞的表演,同时,也能对学生表演其他舞蹈时提供身体能力上的补充和表演技巧的借鉴。因此,热巴鼓舞作为高校舞蹈专业课堂的延伸性辅助课程在这三个层面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

注释:

①泽吉,德青措.论传统热巴鼓舞蹈在教学中的运用[J].西藏艺术研究,2015(04):58-64.

②刘建.无声的言说[M].民族出版社.2012: 212

猜你喜欢

热巴民间舞藏族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The Light Inside
《演变》《藏族少女》
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
金色燃烧中的鼓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迪丽热巴 零差评小花
试论新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