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戏剧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功能与实践模式研究*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3期
关键词:社团戏剧培育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文化自信理论是当下高校校园戏剧立足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在不同场合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既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新内涵,又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的新要求,并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理论[1],突显了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理论中研究高校校园戏剧不难发现高校校园戏剧自产生以来,所承载的功能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形成的重要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园戏剧应该构建起新的实践模式,成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

一、高校校园戏剧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功能

(一)高校校园戏剧的教育功能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中国高校戏剧的发展历程证明校园戏剧的教育功能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1907年,留日中国学生组成了“春柳社”,在日本东京上演了一出名为《茶花女》的话剧。话剧开始进入中国的文化活动中。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校园话剧迅速崛起,大学生们把对“科学”“民主”等思想的追求都赋予了戏剧。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校园戏剧活动最为活跃,“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民族统一”是所有戏剧活动共同的主题。改革开放后,校园戏剧再次以针砭时弊、教育人们的突出功能回到人们的视野。从开启民智到针砭时弊,校园戏剧一直都以教育引导为己任,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历史传承,了解社会现实,了解自己将面对的未来与挑战,自觉把自己跟国家跟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认可自己的身份,认同自己的文化,树立起文化自信,把优秀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二)高校校园戏剧的审美功能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源泉。好的戏剧作品可以揭露假恶丑,宣扬真善美,可以让观赏者获得审美上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21世纪以后,来自校园的观众也已成为戏剧观众的主力军,为青年发声,展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成了高校校园戏剧的重要使命。如爱情是人生的重要主题,优秀的校园戏剧可以创作出经典的爱情作品,与年轻人产生共鸣,激励他们追求美好的爱情。第三届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奖获奖作品《最后的小丑》就是这样的作品。当笨拙的小丑强颜欢笑与玛丽莲诀别时,他大声喊着“我没用,我只是个卑微的小丑”。台下的观众早已被他们纯粹质朴的爱情深深打动。

(三)高校校园戏剧的创新功能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动力。与商业戏剧不同,校园戏剧因不受商业市场的影响,一直在蓬勃发展,从内容到形式,多方面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从小品到话剧到舞剧,从单一表现手法到多媒体展现方式,从改编经典剧目到原创剧目等,校园戏剧一路走来不断地打破各种藩篱,实现了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表现手段的不断创新。例如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采用网络售票的方式吸引了3万多在校学生观摩;不少校园戏剧在创作过程中自觉地把当下流行的东西融入戏剧中,比如20世纪90年代大哥大在话剧表演中出现,21世纪手机、微信出现,还有各种网络流行语的融入;许多高校在校园戏剧表演的时候引入了现场弹幕,既营造了观剧氛围,又及时将观众意见反馈给创作者,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果。

(四)高校校园戏剧的交流功能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合力。校园戏剧不是封闭式的,而是敞开的,频繁交流的,你追我赶,竞争式地螺旋发展的。社团间的交流,校际的互邀演出等,都是戏剧交流功能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园戏剧的合作交流日趋频繁,各高校之间不仅有戏剧节目邀约,共同创作,还有比赛,评奖,中国本土的校园戏剧也走出国门,与国外的戏剧进行交流。从进入新时代后,高校校园戏剧的井喷可以看出,校园戏剧融合与交流促进了校园戏剧的发展,而且在国家的扶持下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2004年,“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更名为“中国大学生戏剧节”,在广州成立分会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跨入了全国性的范围,形成了全国性的校园戏剧创作热潮,精品辈出,人才济济,交流频繁。

二、高校校园戏剧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实践模式

立足于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理论,不难发现,整个理论除了“培育”,还有“加强”,投射到高校校园戏剧中来,这意味着要建立适应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模式,才能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观,从而提升自信。高校校园戏剧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功能,建立起相应的实践模式,从而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一)高校校园戏剧实践模式应该按照“一个中心两个环层带”的团学组织格局建构。“一个中心”指坚持高校团委为中心,“两个环层带”指学生会、社团,这种团学组织格局将形成团学组织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统筹指导,重点实现校园戏剧的教育和审美功能[2]。高校团学组织要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培养教育、正能量的价值导向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对戏剧类社团从成员的选聘、队伍的组建到作品的创作、搬演等严格把关,科学定制,积极引导,促使校园戏剧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校校园戏剧实践模式应该与学分制相结合。现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第二课堂的学分由参与各种各类活动获得,因此社团以其专业化、专门化的特色,在第二课堂中地位突显,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有效途径[3]。高校校园戏剧依托于高校学生戏剧社团展开,应该与学分制相结合,给予戏剧社团相应的活动、作品学分上的肯定,社团成员身份学分上的肯定等,让他们来加强校园戏剧的教育和审美功能,同时以此来刺激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高校戏剧行列获得学分,由此带来校园戏剧的创新,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审美提升,从而培育文化自信。

(三)高校校园戏剧实践模式应该与经典艺术相配合。高校戏剧应立足于学校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充分传承经典艺术作品,这是校园戏剧发挥交流功能的重要内容,比如邀请传统戏曲艺术团体入校表演,倾听艺术传承人讲座,学习传统艺术等。在学习传承的过程中,还要打造自己的精品,让它成为经典。这意味着要打破校园戏剧只有横向交流的限制,开展传统文化的纵向交流,让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将经典艺术发扬光大。

(四)高校校园戏剧实践模式应该以原创为导向。目前,校园戏剧多为改编剧本,原创剧本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打着原创旗帜的抄袭作品,优秀作品极度匮乏。高校校园戏剧要想繁荣发展,必须重视原创剧本创作,原创导演手法的运用,培养本土的戏剧表演人才,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剧本进行现代化排演和导演艺术再创作。高校校园戏剧在实践中必须鼓励并支持原创话剧,特别是对符合主旋律价值导向的原创话剧,应该给予更多的奖励与推广,这样才有助于培育更好地育人环境,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五)高校校园戏剧实践模式应该以传播媒介为载体。当代社会,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电子媒介。“互联网+”带来了通讯方式、信息获取手段的巨大变革。校园戏剧的交流和传播功能,不能仅限于舞台表演,应该借助新的传播媒介,突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让观众可以不受限于剧场和表演时间观看戏剧,极大程度拓宽受众面,使传播效果共享达到最大化。特别是融媒时代,将网站、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与现实中的戏剧展演、巡演等活动相结合,可以打通文化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打造文化育人的“网络生态圈”,加强文化自信。

(六)高校校园戏剧实践模式应该以环境育人为抓手。高校校园戏剧应该在校内营造起戏剧氛围,让校园戏剧的所有功能得以综合展现,让戏剧的“写、排、演、传”融入大学生活中,利用校园戏剧舞台艺术的自身规律,结合高校育人的具体目标,在校园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育人成效,建立戏剧艺术品牌、文化育人品牌,从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

(七)高校校园戏剧实践模式应该以实践育人为重点。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而实践是检验校园戏剧各种功能发挥的功效的有效途径。高校戏剧社团应该紧随学校实践育人活动,比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文艺志愿服务,把戏剧作品送下基层。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校园戏剧来说,不仅是一次展演,还是一次积累,可以真切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人民喜闻乐见的戏剧;而对于观剧的社会大众而言,高校的戏剧社团社会实践既可以丰富文化生活,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层次。

三、结语

高校校园戏剧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科学、民主、自信、自强”的使命,带有教育、审美、创新、交流的功能,让戏剧育人,树文化自信。当我们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理论又给高校校园戏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充分发挥校园戏剧功能的基础上,如何结合新的时代发展要求,采取相应的实践模式,使校园戏剧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是高校校园戏剧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社团戏剧培育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戏剧类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