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师造化
——谈台湾漆艺家赖作明先生交流有感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3期
关键词:漆画漆艺技法

(广东培正学院艺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830)

赖作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富于创新、有丰富阅历的漆艺家。和先生的交往,颇有天意。2018年7月,笔者应台湾铭传大学、树德大学等学校之邀,到台湾进行艺术交流考察,在赖高山漆艺美术馆偶遇漆艺家赖作明先生,虽是初次见面,但我们就像多年未见面的老友一般自然、开心。赖先生介绍了漆艺美术馆和自己的工作室,漆艺美术馆的作品有漆画和各类漆器,十分丰富,数量有几百件之多,主要是其父赖高山和赖作明先生自己的漆艺作品。针对不同的作品,先生会仔细认真的讲解,而且不厌其烦。在讲到其父亲的作品时,可以感受到赖先生激动而又充满感恩、仰望的神情。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姚最撰写的《续画品录》提出了“心师造化”,以万象为师,内在情意、外在意象,阐明了画家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和赖先生交流中,能感受到先生真情实感的内心世界,心师造化、艺术真实的这种思想,先生也通过自己的漆艺作品把这种学术观点表现了出来。

一、赖作明先生的漆艺创作

1.受父亲影响,接受先辈思想

赖作明先生1948年出生于漆艺世家,其父赖高山从事漆艺创作60余年,曾是日本皇室指定的创作者,雕漆技法独步漆坛,被誉为台湾漆艺之父。因为家境原因,赖先生自小学习漆艺,和漆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同了其父的创作思想。

“漆艺作品的层次结构比较深,其艺术载体既呈现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又将一些审美取向融入其中。漆艺人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思想观念会受到社会主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1]比如其父赖高山漆画作品原住民系列,此题材反映了台湾原住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景象,有《丰年杵歌》《盼》《日月潭少女》《盛装少女》《青春待人》等,这组系列人物造型具有装饰性,色彩对比强烈,从自然中去经营画面。《丰年杵歌》表现的是原住民身着民族传统的服饰,以杵歌的方式欢庆丰收的喜悦,让人深受鼓舞与感染。《盼》画面中有两个装饰性少女低头做舞蹈的状态,有羞涩、善感的表情,她们仿佛在等待着、期盼着!该画简单中有变化,背景用深蓝作主色,并贴螺钿表现大海、有如海水的反光有闪亮的光泽。下方的岩岸是用赖氏常用的堆高技法,表现出形如石块的造型,并与海水成水平面的构图,体现一种背景的“静”和人物的“动”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其父追求的艺术思想,并用漆艺术独特的技法表现出来。

赖先生创作的漆画作品《鱼》就体现了这样一种艺术思想,鱼的造型和真实的鱼相比是有距离的,有夸张抽象的元素,色彩也是经过了提炼,整个画面具有装饰性并拟人化的表现了鱼的情绪。先生创作的漆画《鱼》,底板是先生父亲留下来的,少说也有四、五十年,岁月将木板表面的软质风化消失,留下了硬质的木纹,木纹很像水的波纹,先生在这样的基底上创作绘制了一条鱼。为了压住底的波纹,用堆高的技法去表现鱼,再借用木纹去表现水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辍耕不歇,志在千里

赖先生早年求学于日本金泽美术工艺大学,曾任台湾光山漆器厂厂长、台中教育大学美术系兼任教授,现为台湾漆艺协会理事长。赖先生推广漆艺文化,提出了工艺美术改革发展论。

“天然漆俗称‘大漆’,是从天然漆树上采集而来的汁液,凝固后呈现出透明琥珀色,具有很强的黏性。‘漆黑’‘如胶似漆’等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传递出漆材特有的质感和温度。”[2]首先赖先生把天然漆、大漆称为树漆,把漆画称为树漆画。先生认为树漆两个字能准确地表达天然漆的含义,有别于现在装饰材料市场上的各种涂料漆。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三田村有纯教授说,树漆是赖先生在20世纪发现的新名词,先生经常在日本、韩国推广新理念,认同的学者也很多,但是在日本就不一样了,漆和化学涂料是不一样的东西。

其次在技法创新与探索方面,赖先生不断的探索新的漆艺技法,做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里列举蓬莱彩绘、拍韵、油饰聊说一二,所谓蓬莱彩绘,是在彩绘的基础上再发展,在完成彩绘的工序上髹一道或两道透明漆,然后予以研磨,是否再打蜡推光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拍韵技法,如何理解,《说文解字》中说,韵、和也。赖先生说,这是在具体操作中偶然领悟到的新技法,就是利用两色以上的色漆在纹饰内拍打,漆未干之时又拍打第二色漆,两色融合后可产生第三种颜色,三色相拍可以产生更多的色彩。拍韵最大的特点在于色彩丰富、粗狂细腻都可以表现,还可以节省时间,应用此技法,先生创作了漆画作品《人类源起》。在1995年,先生到韩国大邱大学做了拍韵示范表演。油饰,赖先生讲,是用树汁透明漆调颜料成为色漆,只能加桐油或亚麻仁油才能称之,加松节油则不能称为油饰。油饰慢干,赖先生以油饰之技法创造了《马来西亚风景》《少女垂钓》等漆画。现如今中国、日本都有将树漆颜料放入软管中,就像油画、水彩一样挤出来就画,已经越来越方便了。

再次在创作作品方面,赖先生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强调艺术的真实与创新。先生创作的树漆陶《绿沈金罩变涂》等作品受到制作脱胎器物用了黏土的启发,所以诱导出了陶不上釉而上漆的替换。之后先生开始研究试验让漆附着在素烧的陶上,花了几年的工夫,在失败中改进再改进,仍然得不到要领。之后,先生用了“烧付法”,在实验时,为证明漆无毒而去闻气味,结果被漆咬的苦不堪言达一年之久,才知“烤漆之气毒尔”。“烧付法”成功后,赖先生的好友乔十光先生曾建议称为“陶漆”,这样主客还原较为清楚明了。后来赖先生说漆陶为漆在陶上,陶漆则为陶胎上漆,漆陶的称呼则强调了漆的主体地位。先生创作的绳胎作品《绳胎花器》,是应用绳子和漆结合创造的。绳子是软的,如何成型,先生是以麻绳上漆后,环绕攀附在器物上,漆干固化成型,可得颇具原始粗犷之美的器型。在漆艺术作品的创作上,赖先生有一个大的原则,那就是“涂的上,总要涂看看”,从造化中去寻找艺术的真实。先生尝试着又最喜欢“最难涂的上”的挑战工作,如漆陶、漆金属、漆琉璃等,老师没教过的、前人没做过的、书上没写的先生都去尝试,这辈子到底做过了多少物件,连先生也说不清了。年轻时,先生每天睡三小时,不停地寻求探访着事实上存在而未被发现的真理。先生几十年实际操作,弟子常问,这道技法步骤很难吗?先生说,今天能作为你的老师就不会难,天天做,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其铝板漆画《弟子认记山中鱼》,山的造型直截了当,鱼呈飞舞状,色彩红绿对比画面醒目,并大面积的留了铝板,从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先生直抒胸臆的创作方法。按照先生的说法,要留部分的铝板,让别人知道你是在什么胎底上创作的,为了解决铝板上附着漆的困难,先生的前奏曲是用100号的水砂纸将要上漆的画面研磨,漆在粗糙的面上就容易附着了。

二、赖作明先生热情坦诚,推动漆艺交流

赖先生坦诚、爽朗,艺品高、人品更高,笔者与先生交往形如画画,真情实感,忘年交的友谊促成了广州与台中的漆艺交流展。

2019年7月5日,“台中·广州漆艺文化交流展”在台湾台中市丰原区丰原漆艺馆隆重举行,馆长黄成中主持了本次活动。蔡克振先生专门为此次活动题写了“丹漆随梦”墨宝,赖先生则真情地介绍了台湾的漆艺情况,并带广州漆艺家参观了多处漆艺工作坊,让大家受益匪浅。

2019年7月26日,“广州·台中 宝岛漆韵——台湾漆艺文化交流展”在广州市花都区美术馆开幕。台湾树漆艺术的推动者——赖作明先生,以及王梅珍、李本育、林宣宏、杨美玲、龚莹慧、吴秉丰等七位漆艺家创作的漆器、漆画作品来到花都湖畔,与来自广东漆艺界的一百余件漆艺作品联袂展出。蔡克振先生再次为活动题写了墨宝“漆缘”,乔十光先生、程向君老师的漆画作品参加了本次活动,为展览增色不少。当日下午,在花都区美术馆还举办了“广州·台中漆艺交流座谈会”,以漆为纽带,增进两地漆艺家的相互了解,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前发展。

为了推动漆艺交流,提升广东培正学院艺术学院的漆艺教学水平,2019年12月,赖先生邀请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漆艺家伊良原满美老师一同莅临,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漆艺教学活动。两位老师精湛的漆艺教学示范、严谨的治学态度,增强了学生们对“漆”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漆艺术的崇敬膜拜之心。赖先生毕生的全部精力都用于对漆的研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讲了基础技法、铝板漆画、漆陶等,让大家终身受用。此外,伊良原满美讲授了“莳绘”技法以及“金缮修复”技艺,她授课生动活泼,并且髹漆技艺高超,让学生们惊叹不已。赖先生看到同学们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十分欣慰,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学习各种技法,将技法创新,更要创作出接地气且具有个性特征的漆艺作品。

三、结语

一个人只有对艺术充满了热爱才会付出毕生的精力去追求。赖先生独特的经历和追求,多年来一直探索漆艺,创作了大量的漆艺作品,创新了很多漆艺技法,并且练就了独特的漆艺之道。通过和台湾漆艺家赖先生先生的作品交流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个人内在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心师造化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笔者认同赖先生的学术观点,所以同道而行。

猜你喜欢

漆画漆艺技法
李思思漆画作品
漆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探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蹇然漆艺作品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手绘技法表现
郭栋、路艳红漆画作品
作品一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